吳玲娟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西撫州344000)
?
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對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
吳玲娟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西撫州344000)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對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擇期行前臂及手部手術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于超聲引導下行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每組40例,采用不同劑量0.5%羅哌卡因進行局麻,對各組麻醉效果。結果:低劑量組患者各神經分支支配區(qū)麻醉起效時間均明顯長于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麻醉持續(xù)時間均短于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高劑量組麻醉起效時間及持續(xù)時間均優(yōu)于中劑量組,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劑量組患者心率、血壓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P<0.05);各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采用中劑量羅哌卡因進行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較為滿意,且有助于維持患者術中生命體征穩(wěn)定,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羅哌卡因;局麻;臂叢神經阻滯
[引著格式]吳玲娟.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局麻藥對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 13(6):30~31.
臂叢神經麻醉是臨床上應用范圍較廣的一項麻醉方式,其在肩部、前臂、上臂等手術中的較為多見。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超聲技術逐漸在臨床上得到應用,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麻醉能夠有效提高麻醉效果;而合適的麻醉藥物劑量對確保麻醉效果有重要幫助。本研究為探討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對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采用不同劑量的羅哌卡因對收治的患者進行麻醉,現報道如下。
1.1對象
選取我院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擇期行前臂及手部手術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于超聲引導下行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排除伴有出凝血障礙、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外周神經損傷等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低劑量組、中劑量組、高劑量組,每組40例,低劑量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2.5±5.3)歲;中劑量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44.6±4.8)歲;高劑量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46.8±3.2)歲;各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超聲引導下行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常規(guī)開放外周靜脈,并取患者平臥位,指導患者外展患臂至90°,利用高頻超聲掃描臂叢神經,超聲頻率應設置為10~14MHz;然后于超聲下按照“一針四點法”進針,至目標神經,回抽無血;然后將0.5%羅哌卡因注入神經周圍;低劑量組藥量為0.5mL/kg,中劑量組為0.75mL/kg,高劑量組為1.0mL/kg,注藥期間對針尖位置進行適當調整,依次對阻滯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及肌皮神經進行阻滯。各組均安排專人負責,實施超聲引導及麻醉操作。若術前未達到理想的阻滯效果,則可給予1~3mL芬太尼、咪唑安定合劑靜脈注射處理,若麻醉效果仍未改善則應改為全麻處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各組各神經分支麻醉起效時間、持續(xù)時間。麻醉起效時間即注藥結束時到針刺患者神經支配區(qū)域患者完全無痛感的時間;持續(xù)時間即注藥結束時到針刺患者有痛感的時間。同時對各組患者生命體征(血壓、心率)指標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患者臨床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ˉ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各組各神經分支麻醉起效時間比較
低劑量組患者各神經分支支配區(qū)麻醉起效時間均明顯長于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高劑量組麻醉起效時間短于中劑量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各組麻醉持續(xù)時間比較
低劑量組麻醉持續(xù)時間為(3.6±0.8)h,中劑量組為(5.1±0.7)h,高劑量組為(5.6±0.8)h,低劑量組麻醉持續(xù)時間均短于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高劑量組與中劑量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2.3各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比較
中劑量組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比較
2.4各組不良反應比較
各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無1例患者出現誤刺血腫、穿刺部位血腫等現象,且所有患者均無局麻藥中毒、麻醉感覺異常等現象發(fā)生。
臂叢神經麻醉屬于常用麻醉方式的一種,經腋路實施麻醉具有多種優(yōu)點,比如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等。且研究顯示科學有效的臂叢神經阻滯能夠起到良好的鎮(zhèn)痛、鎮(zhèn)靜效果,對減少手術疼痛等引起的生命體征改變有重要幫助[1]。故而,該麻醉方式逐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發(fā)展,超聲技術也逐漸在臨床上得以應用,超聲引導下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相關報道也相應增加[2]。研究顯示超聲技術的應用可獲取清晰的臂叢聲像圖,對提高穿刺針定位的準確性有重要價值,且可對針頭移動情況進行跟蹤,麻醉效果顯著。臨床上通常認為高劑量局麻藥物是確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關鍵,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及超聲技術的應用,逐漸有專家學者認為超聲技術的使用或可減少局麻藥物用量[3]。臨床研究顯示腋窩神經血管鞘內分布有筋膜組織,其對局麻藥物的擴散產生一定的阻礙,故而,通過增加局麻藥物用量難以確保理想的麻醉效果。高頻超聲的應用能夠對腋路臂叢神經的結構、周圍肌肉及血管等進行清洗的顯示[4]。于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能夠提高穿刺的準確性,有利于減少對血管及神經的損傷,同時還能夠對局麻藥物的注射擴散情況進行觀察,并可通過調整針尖位置,合理的對藥物擴散情況進行調整,可確保藥物包繞神經,能夠有效地減少藥物想其他組織擴散分布,從而可在適當減少局麻藥物用量的基礎上保證麻醉效果[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組患者各神經分支麻醉起效時間明顯長于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且該劑量組麻醉持續(xù)時間均短于中劑量組、高劑量組(P<0.05)。這與臨床上對傳統的麻醉藥物認識一致,即藥物劑量越到其麻醉起效時間越短,且可維持較長時間。然而,大劑量的羅哌卡因進入血液循環(huán)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造成影響,使得患者心率、血壓等產生較大波動;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劑量組患者心率、血壓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劑量羅哌卡因進行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并有助于維持患者術中生命體征穩(wěn)定,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金允淑,馬虹.腋路臂叢神經阻滯復合七氟烷或氯胺酮麻醉在小兒手外傷手術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7(12): 61~62.
[2]周小蓮,羅穎,謝鵑,等.右美托咪啶對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5,17(4):539~541.
[3]王軍,朱英梅.超聲引導下不同局麻藥濃度連續(xù)腋路臂叢神經阻滯對前臂及手部手術后鎮(zhèn)痛效果的比較[J].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4,12(22):36~37.
[4]劉成龍,倪進,張斌,等.外周神經刺激器引導下的鎖骨下路和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比較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2,16(17):52~55.
[5]徐長貴,劉勇,關大鵬,等.芬太尼與曲馬多復合羅派卡因在腋路臂叢神經阻滯中鎮(zhèn)痛作用的臨床觀察[J].實用手外科雜志, 2011,25(2):167~168
[編輯] 一凡
[作者簡介]吳玲娟(1979—),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臨床麻醉工作,77893917@qq.com。
[收稿日期]2015—08—29
[中圖分類號]R61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409(2016)—06—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