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蔚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計算機學院,重慶沙坪壩400047)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與大學生公民教育
李明蔚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計算機學院,重慶沙坪壩400047)
摘要:公民是國家政治制度及經(jīng)濟建設的參與主體,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國由于長期受到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其文化與社會心理有著自己的特征。分析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關系,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良好公民意識,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高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大學生;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指現(xiàn)代社會對于該國公民通過多種教育途徑而培養(yǎng)起忠誠國家,明達公民責任,有效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對享有法律賦予的各種社會權利及承擔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有正確認知的一種教育活動。
在不同社會制度中,有不同的公民教育內容。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同社會制度的公民教育也具有一些共同取向與內涵,即對國家政治、社會的正確價值取向,公民的知識范圍、政治權利和職責,公民行為能力范圍、標準和程度要求等。它包括公民的參政方式,選舉權和政治參與權;公民基本的社會價值取向及觀念;公民應享有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權利及應盡義務,包括對法律的遵守與義務等。所以,公民教育根本上是對公民知識、認知、態(tài)度、行為、道德、價值觀的培育。
在我國高校中,大學生素質的養(yǎng)成,除了專業(yè)技能與科學知識外,公民教育亦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德育教育工作。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他們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專業(yè)與價值、權力與義務、責任與性向、公民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使他們養(yǎng)成對自己主體身份的正確認知,明確公民正確的行為能力范圍、標準和程度,在未來的社會公共生活中能正確行使公民職責。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建構,與國民的公民素質有著密切關系?,F(xiàn)代社會建設的主體是具有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人,若缺乏高素質的公民群體,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就無從談起。因此,公民作為最大的國家政治制度及經(jīng)濟建設的參與主體,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長期受到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影響,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社會心理、審美觀念等仍然有著或多或少的遺留,它影響著國民,也包括青年一代的公民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因此,分析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關系,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公民意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形成了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心理,它們具有以下特征:
(一)長期的封建專制思想的熏染使國人缺乏法制精神和民主意識
中國古代長期的君主專制政治,導致古代中國人文化心理中法制精神與民主意識缺失。自秦“焚書坑儒”,以法家為尊,禁絕百家思想,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專制政治思想先河。在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中,儒學極力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王、忠君及父權思想,主張君尊臣卑,男尊女卑,提出“君權天授”,“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將三綱五常的貴賤尊卑道德之序作為社會不變法則。這就使古代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充滿了對王權的敬畏、服從,對父權、男權的崇拜,并因此形成對民眾自身權利的卑視,其結果是導致平等思想和法制精神的喪失。尤其是在權力距離上,統(tǒng)治者有意拉大官、民之間的權力距離,宣傳政權的神秘性,使民眾遠離政治、公共權力。這導致民眾對政治、公共權力產(chǎn)生了疏遠感、神秘感,并最終形成民眾在政治上的自卑、無力、無奈,而只能將維護自身正當社會權利的期望寄托在圣明天子、太平宰相等圣君、清官身上,由此產(chǎn)生出強烈的清官期待心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公權力的認識,對于個人與公權力的關系,對于公民獨立、自由、平等的地位都缺乏正確認知。它使古代中國人在文化心理上缺乏平等、民主思想和法制精神。而這正是與現(xiàn)代公民意識是相對立的。
(二)血緣倫理和等級身份認同,缺乏對個體與國家、自我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知
在古代中國,人與人之間的親疏、等級關系是由宗法血緣關系來確定。特別是在基層鄉(xiāng)村社會中,統(tǒng)治者出于對基層社會控制、整合的需要,更是厲行以血緣崇拜為核心的宗法體制。這種親疏、等級關系被封建思想家上升為社會不變的法則。董仲舒《春秋繁露》則曰:“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臣者君之合,……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盵1]這種情況使以血緣為紐帶、以家族為本位的家國同構的文化傳統(tǒng)始終籠罩在國人的社會心理中,人們對于自己國民的身份認同,對于國家歸屬感與責任感被扭曲為對于政治權力的迷信、血親家族的依賴。人們依據(jù)親疏等級尊卑而履行自己的權利、義務。在這種體制下,對于大多數(shù)被壓迫者而言,只有履行、服從、付出的義務,而不能享有應有的公共權利。它加劇了國人人格上的不平等意識,使其長期屈從于扭曲的人格陰影中,而對現(xiàn)代憲法和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與義務缺乏正確認知。
(三)注重“大我”,缺乏“小我”
儒家學說的一個中心觀念就是注重團體精神,淡化社會個體的尊嚴與人格。在古代中國,人們往往將家族、宗族乃至群體的發(fā)達,作為個體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前提;將維護家族的團體利益,遵守封建倫理道德,看成個體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西方人存在較大差異。一般而言,西方人個性比較外張,強調個體精神的勵發(fā),自由精神的活躍,因此其人之價值實現(xiàn)感是以個體的自由為前提的。中國人則往往是將個體精神、價值寄托在集體的利益取舍中,在團體利益取舍中展現(xiàn)自己的精神價值。這就使部分國人在將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信念、準則,將道德倫理和法治秩序相統(tǒng)一中而出現(xiàn)迷茫,使其不能正確履行公民職責。
(四)儒家文化強調“和”
在儒家思想中,“和為貴”是其人生哲學的一種基調。這種思想盡管有其積極作用,但是當它泛化為一種社會思潮,特別是成為一種民眾普遍的社會心理時,就會形成對個人權利維護的缺失,形成對惡勢力抗爭的自卑心態(tài),并習慣于屈從社會輿論與集體的行為壓力。其本質是一種喜好遷就,對于社會之惡采取適應或者容忍的態(tài)度,并以營造一種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而達到“從眾心理”而滿足。它與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jīng)濟所需要的自由、獨立、平等的理性價值觀有著極大鴻溝。
(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強烈的重人情的社會聯(lián)系要素
在儒家文化中,人與人按照一定禮儀規(guī)范的社會交往,是人際之間的重要交往原則。所以,將人情和人際關系看作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心理常態(tài),也形成了中國熟人社會的特征。當這種心理賦之于社會公共生活時,卻可能產(chǎn)生人們在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關系上的錯位。尤其是儒家學說常常以一種家庭本位的向度來看待社會、個體之間的倫理和法律關系,它使政治、倫理、法律的領域,人情與法理糾纏難解。其結果就是使普通的國人始終處在被動的社會角色里,成為社會中無足輕重的客體。它與現(xiàn)代社會所要求的公民作為具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的政治權利主體參與社會公共領域的角色有著明顯對立。
正因如此,我國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提升國人的公民意識,用社會主義民主思想與法制精神對人們思想進行更新,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使命。而在高校中,通過德育教育對大學生實行公民教育,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在我國高校,現(xiàn)代公民教育是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性質和特征。這一價值體系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集中表述,又是國家對于每一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于公民的價值準則和價值取向的要求。大學生現(xiàn)代公民教育正是培養(yǎng)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之一。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現(xiàn)代國家的合法性基礎,是維系國家團結統(tǒng)一的重要紐帶。目前我國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就是全面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達到對國家的有效認同。特別是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方面,解決好全體公民的核心價值觀問題,更是十分重要的。[2]因此,在大學生公民教育中,加強和提升國家認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國家認同的教育中,要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引領。從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來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目標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它是關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思想武器,是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的精神支柱。通過大學生公民教育,進而強化他們對于自身公民身份認同及國家歸屬感,建構和提升他們對于民族及國家的認同,尤其是提升大學生群體對國家制度和民族文化認同。這是建構和提升大學生公民素質的關鍵,也是建構他們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礎。
(二)加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民社會價值取向教育
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與義務是面向每一個公民的基本規(guī)定性。這種規(guī)定性既蘊含公民應盡的對于國家、社會的義務,遵守法律及社會規(guī)范的責任;也涵蓋了公民應該獲得的法律權利。[3]在公民社會價值取向的教育中,要注意加強大學生對于當代法律及社會規(guī)范的認知,提升公民法治意識。公民意識是現(xiàn)代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當代國家從建立平等、公正、法治的制度規(guī)范與價值取向,走向現(xiàn)實法治秩序的重要紐帶。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民社會價值取向,能充分有效地使人們心中的社會信念和法治準則逐步建立起來,由此實現(xiàn)當代社會的有效整合與法治秩序的建立。所以,開展大學生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取向為中心的公民意識培育,既能夠使大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法治觀念,建立起積極遵法、守法、維法的現(xiàn)代公民精神;也為他們的社會理想、信念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礎。這也是我國今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前提條件。
(三)建立正確的對公權力認識
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各個領域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人們的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使人們在交換、分配、消費領域接觸更加頻繁,私有權利也得到進一步加強。[4]它導致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日益密切。因此,建立正確的對公、私權力關系的認識,培育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公民價值準則,是現(xiàn)代公民教育,也是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務。建立正確的對公權力認識,一方面是大學生對于憲法和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大學生在現(xiàn)代社會的公正、正派、誠信、敬業(yè)、遵法的公民個人層面價值準則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將理性的公民觀念滲透到實際的大學生德育教育中,使他們能夠從國家與個人、自我與集體的關系中予以理性、合法地對現(xiàn)代社會關系加以認同和內化,明確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使命、地位和責任,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為具有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青年。
(四)加強德育教育
建立正確的道德倫理價值觀對社會整合與國家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公民作為最重要的載體,其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敗。因此,加強公民的道德倫理教育,并且將這種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就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實施公民教育,特別是大學生公民教育,必須建立正確的公民道德觀,并將這種公民道德倫理內化把具有主動性的價值觀念體系作為教育重點。同時,加強大學生道德倫理教育,也需要與法治教育相結合,因為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對公民權利、義務的設定,它所蘊含的價值是依靠涉及到公民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權利與義務來實現(xiàn)的。正是由于公民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們在大學生公民教育中,倫理價值和法律價值,“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其教育的主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主動意識到黨和國家確定的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意識到公民的義務與責任,才能增強其自立意識、公正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思想支柱。
(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
公民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極大的同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大學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而培育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社會主義的教育。它既包括政治思想覺悟的提升,大學生擔負的社會責任及社會權利、義務的教育;也包括大學生成為 “四有公民”的教育。在這些方面,大學生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高度一致性。[5]這種一致性使大學生公民教育與學校思想教育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它改變了過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空洞、教條的做法。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脫離了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權利義務觀教育,就容易成為沒有實際社會責任、義務內容的空洞說教。因此,公民教育所強調的倫理價值和法律價值,“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教育,由于從憲法原則與社會規(guī)范方面為人們劃定了每一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規(guī)范及言行范圍,因而它實際上就成為大學生履行社會成員責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閻麗.董子·春秋繁露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222.
[2] 蘇守波,李濤.國家認同與當代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15(8):103.
[3] 李明達,郭靖.試論“三位一體”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63.
[4] 朱紅萱.青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探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5(4):154.
[5] 胡瀾.新時期大學生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實踐探索[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5(6):110.
[責任編輯范藻]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簡介:李明蔚(1988—),女,重慶沙坪壩人。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248(2016)04-0151-04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Mingwei
(Computer Department of Chongqiang Vocational Electronic Eng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Citizens are th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of a national politic system and economy construc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n. Influenced by the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have their own psycholog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wareness of citizenship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awareness of citizenship, to increase the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self-confiden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 citizenship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