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興 劉榮凱
大數據時代下的微課開發(fā)
文/李春興 劉榮凱
如今,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過去無法收集與分析的數據都被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可能性。大數據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在各行各業(yè)已經非常明顯。因此,誰能對大數據的挖掘更為深刻,誰就會在行業(yè)發(fā)展中搶占先機,教育領域也是如此。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大數據在教育領域有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微課的興起則讓我們實實在在地體驗到大數據對教育的重大影響。它使信息化教學面臨新的環(huán)境,其資源觀、教學觀、教師發(fā)展觀等都將發(fā)生新變化。微課——新型的教育資源,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現在,國家和各級教育部門都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2016年4月17日,《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fā)展藍皮書(2015)》發(fā)布會暨教育大數據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此次發(fā)布會上,國內首份基礎教育大數據藍皮書——《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fā)展藍皮書(2015)》正式對外發(fā)布。這說明國家層面非常重視數據的價值和應用,發(fā)展教育大數據已成為當前推進我國教育領域深化改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微課就是大數據變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彰顯無處不在的作用。
微課主題突出易于學習,便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微課的特點是教學時間較短,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微課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視頻;教學內容較少,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學生的學習;資源容量較小,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非常適合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資源組成結構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學生易于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業(yè)水平。
微課在課堂教學中能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 現在網絡通信的發(fā)展和微機的普及已經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教師把學習中的重點和疑難問題制作成微課,上傳到網上,學生便可以隨時點播學習,其優(yōu)點有以下幾點:
一是微課短小精悍,一個議題,一個重點,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設計,非常適合學生自學。
二是時間和地點可以選擇,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只要有學習的愿望即可實現。
三是適應不同的學生,視頻播放快慢可調節(jié),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控制視頻的快慢。
四是由于視頻可以反復播放,使那些平時反應慢的又羞于發(fā)問的學生能夠從容地反復觀看,較好地解決了后進生的轉化問題。
總之,微課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微課有利于學生減負增效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有難以掌握或者容易忘記的知識,它們需要課后反思和復習。教師精心備課、搜羅素材,利用精致的微課輔助教學,定會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細致深入地研究微課,精心設計學生作業(yè),有利于學生學習減負增效。
一是制作微課,精心備課,是減負增效的前提。教師精心制作微課的過程,其實是對新課標、新教材以及各類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更細致研究的過程,所以促進教師更加精心備課。只有精心備課、認真制作的微課,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二是利用微課,增效課堂,是減負增效的關鍵。微課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微課輔助課堂教學,教師對課堂設計會進行更細致的推敲,從而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是研究微課,精選作業(yè),是減負增效的途徑。減負、增效與否,可以直接從學生的作業(yè)中看出,一看質,二看量。教師研究微課,反思教學,就會對問題反復推敲,從而選擇最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的問題,在設置作業(yè)的時候,同時會考慮減輕學生的負擔。
實施微課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 一是提高教師知識講解與總結的能力。教學語言要簡明扼要,邏輯性強,易于理解。講解過程要流暢緊湊。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實際進行的狀況,這樣才能有一節(jié)吸引人的精彩的課。
二是開拓教師的視野。為拓展知識點,教師就必須查閱資料去充實內容,才不會顯得空泛和空洞。那么,在拓展學生的視野的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以實現“隱性知識”,并實現教學觀念、技能的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三是提高教師自我反思批判能力。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經歷著“研究—實踐—反思—再研究—再實踐—再反思”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們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四是更快促進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跟上并趕超時代的步伐。做微課,需要了解并掌握許多相關的軟件,比如PPT,錄屏,截屏等。微課,最終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jié)中追問、思考、發(fā)現、變革,由學習者變?yōu)殚_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在簡單、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長。
微課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每個過程 一是課前復習,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新知識所需的銜接知識點設計制作好微課,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先看此微課,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是新課導入,教師根據新課知識點設計新穎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講解做好鋪墊來制作微課。
三是知識理解,教師對本節(jié)重難點做點撥,典型例題和引導學生探究規(guī)律,都可以制作成微課視頻。在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觀看,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是練習鞏固,教師可以設計好少而精的習題并制作好微課,用于鞏固本節(jié)知識。
五是小結拓展,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重點及規(guī)律,讓學生將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再適當設計一些適應不同層次學生拓展延伸的微課練習。
微課促進校本研修提高學校的凝聚力 微課進入中小學教學后,成為校本研修新載體。相比傳統(tǒng)校本研修載體,微課具有諸多優(yōu)勢。微課在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推動了中小學校本研修轉型。微課程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新范式,通過制作微課程,教師們不斷深入反思,不斷歸納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今后教師的工作是要進一步豐富微課的數量,擴充其類型,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發(fā)揮其應用成果。就教師的教學與教研而言,可擴展的應用途徑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教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微課可以記錄教師成長的軌跡,教師既可以通過觀看自己錄制的微課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可以把微課上傳到互聯網上,教師或學生通過觀看微課指出教師在教學中的缺陷,不斷地提高自己教學業(yè)務水平,促進教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微課作為教師提供真實而不加修飾的課堂教學和超媒體環(huán)境,為研究課堂教學、激發(fā)教師自主反思、實現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二是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教研。建立微課資源庫的目的在于將教研所需的資源集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學習平臺,教師可以自主選擇并使用這些學習平臺。在國外,Armstrong等人提出了一種基于數字視頻的協作學習模型,專家與教師之間可以通過這些視頻進行經驗交流和知識建構,從而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微課可以變教師被動接受培訓內容為主動創(chuàng)作培訓內容,讓教師直觀地了解教育思想與教學技能,便于教師借鑒和模仿。
三是跨區(qū)域的互助式教研成為可能。利用數字信息化,通過媒體的有效傳送,為教育匱乏地區(qū)的教師提供諸多便捷。優(yōu)秀教師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通過微課固化,便于傳播,便于交流,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教育公平。優(yōu)秀教師的優(yōu)秀微課,對年青教師來說,能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激勵和指導年青教師朝更高、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我們對微課程的認識還處在初始階段,很多操作性的問題還在迷惘當中,需要通過大量的學習和借鑒,才能把握大數據教育發(fā)展契機,使微課程能真正在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