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魏嘉紅
做學生的“學生”
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魏嘉紅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偶爾也可以來個角色互換,讓學生做“老師”,我們做學生的“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講解,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問題讓他們提,疑點讓他們辯,結論讓他們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主動性;探索者;角色
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也都應該服務于學生。教師應充分放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自主能力。
我們都知道,真正能讓孩子牢牢掌握的,一般都是那些經過孩子獨立思考后獲取的知識,而那些單純由老師講授的知識學生反而接受得不太好。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努力改變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偶爾也來個角色互換,讓學生做“老師”,我做學生的“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講解,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問題讓他們提,疑點讓他們辯,結論讓他們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和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主動地學習知識,領會知識。每個班級都有一些潛能生,學習上一點也不主動,紀律也不好,老師不可能一一照顧周全,我就把學生配對,每名潛能生配一個“小老師”,先讓學習好的同學做他們的小老師,檢查他們對于老師所教授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作相關輔導,等他們掌握了所學知識后,再找機會讓這些潛能生把所掌握的知識講給我聽,我做學生,他們做老師。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方面,讓學習好的同學來輔導他們,他們更容易接受,容易交流,且一對一輔導,效果顯著;另一方面,他們再講給我聽,又是一次復習過程,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同時我也可以查漏補缺;最后,作為老師,我也節(jié)省了許多時間,可以用來備課,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之?
多“想”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把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提出來并和同學討論,讓學生有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在我們班級,常有小朋友對我說,老師,我昨天看書看到一道題目,我想介紹給小朋友,經我同意后,便到講臺前出題,請小朋友或是我來回答,然后再把自己看到的好方法說給大家聽;也有的小朋友在做題目時發(fā)現(xiàn)有好的方法來解決時,不待我提問,便主動要求到黑板前面講解。長此以往,我班小朋友常把自己看到的題目拿出來和其他小朋友研究,我也充分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能很好地表現(xiàn)自己,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從而對學習數(shù)學更感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當學生對數(shù)學活動的感覺是自由的,安全的時候,他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反之,學生會感到學習是無奈的、被動的,是苦悶的,學習的效果就可想而知。
要讓學生對數(shù)學活動產生安全的感覺,做教師的要學會容忍,容忍學生的無拘無束,胡思亂想。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把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提出來并和同學討論,讓學生有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
在一節(jié)智力游戲課時,我出了幾道較難的題目,鼓勵學生想多種辦法解決。課堂上學生爭吵激烈,甚至還有個別學生到黑板前面,拿起粉筆動手在黑板上畫起來。結果,本來我以為辦法不太多的題目,在學生的“異想天開”中,又多出了幾種意想不到的好辦法。下課后,仍有很多學生站在黑板前思考,或者跟在我后面問問題。當學生走出教室,臉上洋溢著笑意,或者學生聽到下課鈴聲還不想下課,下課后還跟在老師后面問問題時,至少說明學生對剛上完的課通常是滿意的。
比如在我教學“米和厘米”時,讓學生當測量員,自由下去測量教室的長、寬等,教室里亂哄哄,每個人都在想辦法測量……課后感覺教學效果比以前單純說教要好得多。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弊寣W生動手實踐操作有助于他們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數(shù)之間的關系。因此,要多安排學生動手畫畫、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數(shù)數(shù),讓他們通過擺弄和操作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從而發(fā)展思維能力,培養(yǎng)數(shù)學智慧。如在教學“有趣的拼搭”時,教師提問:“圓柱、球、正方體、長方體中,哪一種最難堆?”學生通過擺一擺,堆一堆等操作活動,能很快得到球最難堆。這種做法容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再經過師生共同的分析、綜合,不難深入地認識物體。認識物體這一課,我讓學生回家搜集了許多物體,如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物體,從而認識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球。在自主活動中學生對物體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樣,在做中學,學習更顯自主性。
老師還要教給孩子學會利用身邊的一切可用資源,比如說可以通過從書上查資料,上網搜索等,多方收集資料以便自己利用,進行自學。此外還有猜想驗證法,實驗法等。
《家有兒女》中有一段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故事講了一個死活不肯請補習老師且死活也不學的調皮孩子劉星,是如何被“補習”的:那老師來了以后也不提要補習,直接往床上一躺,對劉星說,其實他也不想來做老師,主要是沖著補習費來的,并幸災樂禍地說,補習費就是從劉星的零花錢里出。劉星一聽急了,覺得錢不能白花了,便讓老師幫他做作業(yè)。老師說不會,讓劉星講給他聽,懂了以后再幫他做,劉星沒辦法只好把書拿出來講……其實這里劉星看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學校里老師講的內容又復習了一下,從而把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而補習老師實際上就是讓自己變成劉星的“學生”,讓劉星來講,讓他自己去講解,去發(fā)現(xiàn),從而讓劉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主動的學習。
數(shù)學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發(fā)現(xiàn)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教師教學不僅要重視自己“教”的設計,更要重視學生“學”的體驗,關注學生“學”的情感、態(tài)度、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講解,去探索,問題讓他們提,疑點讓他們辯,結論讓他們得,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學生思維靈動的開放過程。
試試和學生換個角色,做學生的“學生”,孩子們會更喜歡你的數(shù)學課,孩子們會學得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