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
新《課程改革教學建議》中提到:學習是一種自發(fā)的、有目的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強調在做中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數學中幾何形體的教學內容貫穿小學中高年級,并不斷滲透,螺旋上升,但是幾何形體的學習一直是困擾學生的難點。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不少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觀念及抽象思維能力,因而學習幾何形體時總有畏難情緒。針對此現狀,在教學形體知識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聯系實際,在思維碰撞中解決問題
在數學活動課上,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如果把一個長14厘米、寬12厘米、高8厘米的長方體木塊切成棱長是4厘米的小正方體,最多可以切出多少個?學生看到題目后,立刻沉入思考并動筆計算起來,隨后大家都積極踴躍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說:先計算出大長方體的體積,14×12×8=1344(立方厘米);再計算出一個小正方體的體積,4×4×4=64(立方厘米);最后用大長方體的體積除以小正方體的體積,1344÷64=21(個),所以一共可以切分出21個這樣的小正方體。這樣的想法展示出來后,大家剛開始都很認同。
但這時有同學在下面又竊竊私語了,覺得這種算法不符合生活實際。于是也大膽展示自己的想法:因為這是一個長14厘米、寬12厘米、高8厘米的長方體木塊,切割成棱長4厘米的小正方體,長只能切分成14÷4=3(個)……2(厘米),還剩下的2厘米不能再利用,只能舍棄掉,寬能切分成12÷4=3(個),高能切分成8÷4=2(個),所以一共能切分出3×3×2=18(個)。
此想法一出,立刻引起了同學們的熱烈討論:有的認為大長方體的長多余下來的2厘米的長度根據生活實際是不可以再利用起來的,有的認為還是應該用大長方體的體積除以小正方體的體積。筆者沒有立刻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再聯系生活實際去思考。同學們熱烈地討論起來,思維的火花在爭執(zhí)中碰撞。最后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木塊,是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大長方體的長多余的2厘米鋸下后是不可再利用的,只能舍棄,另作它用。因此最后的答案應該是18個。
學習數學不能只是紙上談兵,一定要切實聯系實際,與身邊的數學聯系起來,用學到的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我們的數學生活化,從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走近實物,在實際測量中解決問題
學生學習完體積內容后,筆者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公園里有一個接近長方體的花壇,底面是邊長為1.8米的正方形,高0.6米,四周用瓷磚砌成,厚度約0.4米,中間是用泥土填滿的,求花壇里大約有多少立方米的泥土?根據已知條件,學生知道求有多少立方米的泥土就是求體積,可是這長方體泥土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學生卻怎么也搞不清。為什么不能帶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生活中解決花壇的相關知識呢?于是,筆者讓學生帶好紙、筆和尺子,去學校的長方體花壇測量相關數據。
由于學生走進了生活,面對著生活實際,思想非常集中,思維非常活躍,狀態(tài)非常投入,因而很輕松地測量出了需要的數據,并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泥土的長和寬用1.8-0.4×2=1(米),學生學得開心、輕松和愉悅。走進生活,動手實踐,和生活零距離接觸,學生更加容易解決實際問題。
三、動手擺拼,在實踐操作中解決問題
有些學生由于思維空間想象能力還有些缺失,抽象能力不夠,如果采用動手實踐,采用直觀操作,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剛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把兩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其實題目不難,主要是學生剛剛接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對于這樣的實際運用還真有點摸不著頭腦??墒窃趯W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擺和拼,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筆者未預料到的。在固定的教學預設中,兩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長就是2厘米,寬還是1厘米,高還是1厘米,這樣一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就容易求出來了。班上大多數學生也理解并采用了這種方法。但是更讓筆者驚喜的是,學生在課堂上解此題時,竟然另有自己的思考,“老師,您在教長方體、正方體時不是說過,一個長方體最多有2個面是正方形,最少有4個面是長方形嗎?因此這題應該有2個面是正方形,其余4個面是相等的長方形,因此這題可以用1×1×2+2×1×4”;“老師,我認為此題還可以這樣想:原來一個正方體有6個面,兩個正方體有12個面,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就少了2個面,一共是10個面,所以就可以用1×1×10”……多好的解題思路,多簡潔的思考過程,讓筆者在心底不得不佩服學生的靈活思考。做好課前預設,讓學生主動動手實踐,打開思維的空間,在預設與生成之間架好橋梁,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我們只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思考,用頭腦去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本,帶領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走進實物測量,動手擺拼實踐,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西善橋中心小學)
□實習編輯: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