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強
摘要:中職生由于在基礎教育階段因學業(yè)基礎薄弱等原因,自信心不足現象普遍存在。而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自信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質,這就決定了增強自信心對于中職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自信心的增強是中職教育的重要目標,實踐活動能夠提供一個真實、可靠的心理品質塑造環(huán)境。只有在良好的實踐活動情境中,才能夠讓中職生見證自己的能力與價值,便于充分自身的認同機制。為了達到較好的自信增強效果,學校在設計實踐活動時要遵循針對性、累積性、長期性等原則。
關鍵詞:中職生;自信心;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1C-0034-04
喬布斯在被問及為什么有這么多時間可以自由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時,給出了一個非常有啟發(fā)意義的答案:“自由源于自信,自信來于自律?!弊孕旁谑聵I(yè)成功和人生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是被心理學、社會學和社會生活所共知的常識。但很多專業(yè)人士的研究成果,卻在指導實踐中鮮有成功者。這也讓許多人一直在迷惑,到底自信是一個簡單問題還是一個復雜問題?抑或是自信問題的研究對象——人具有復雜性,還是我們找錯了解決問題的方向與角度?
其實,自信雖然看起來簡單,卻是一個復雜問題。那么,影響自信形成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呢?中職生是一個自信水平較低的群體,筆者在對學校72名中職生進行的自信狀況調查研究中,有58.33%的學生沒有經歷過成功的體驗。可見,作為能夠見證自身能力的實踐活動對于自信心的形成至關重要。筆者從實踐活動入手對中職生的自信培養(yǎng)進行了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增強中職生自信心的重要意義
(一)中職生的自信心現狀及原因
每個人在談及“中職生”成功與自信問題時,往往都會戛然而止;即使敷衍兩句,也大多無關痛癢,在話語和眼神中充滿了不屑和悲傷,“中職生” 儼然成了“社會困難生”和“智障少年”的代名詞,至少與成功和自信的關系極弱。中職生的父母不愿提及,中職校的教師不想面對,各地的教育部門也不得不推出一些與三、四流高校銜接中職生的大學教育。有些人認為,中職生的主要問題是行為習慣差,比如愛搞破壞、愛說臟話等。筆者認為,行為習慣可以改變,而且可以快速改變,但是我們難以改變一個“哀莫大于心死”的人。在中職校的班級里,能夠擁有堅定的目標、充足的自信和頑強的意志的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大部分學生甚至在規(guī)定的學習時間睡覺、發(fā)呆、看課外書或者玩手機。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難道中職生沒有這種需求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究竟是什么使中職生失去了這種高級需求呢?自信心。正是因為中職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現這種高級需求,所以在外部的表現就是什么也不愿意干、什么也干不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職生”為什么缺乏基本的自信心?是因為自己的不努力,還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失敗,抑或是其它因素?通過筆者對中職兩個班級72名學生的調查,形成中職生自信心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適當、學校教育的缺少人性化、中職生個人認識上的不足、社會的傷害、缺少朋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中職生缺乏成功的實踐體驗等。
(二)自信心對人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自信是指人對自己的個性心理與社會角色進行積極評價的結果。它是一種有能力或采用某種有效手段完成某項任務、解決某個問題的信念。從自信的定義來看,自信的形成還有一個潛在條件,即對評價主體的社會角色的認同,也就是對于評價主體的環(huán)境限制。評價主體如果沒有恰當的社會角色的認同,就不會達到自我認同,也就不會形成自信,就像一名生產工人之所以能夠充滿自信,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生產技術堅信不疑,如果讓他去做管理,他肯定不知所措,也就談不上什么信心了。
自信心是一種復合心理,是基本情緒與自我認知的結合,是興趣——愉快——肯定復合情緒的命名。其中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是肯定,即評價主體的自我肯定,當然這種自我肯定是以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已經具有的能力作為借鑒基礎的。如果評價主體不能進行自我肯定,就會形成自信的否定面——自卑。
如果一個人的自信心水平較高,他就會充滿干勁、迎難而上、披荊斬棘,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他的自信心較低,他就會精神萎靡、不思進取,最終只能隨便交待自己的人生。所以,自信心是衡量心理健康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是活動主體自我調整、平衡的必要工具,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對每個人的人生成長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自信心對中職生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國家對于中職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建設合格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這種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健康的身體素質、過硬的專業(yè)能力,更需要良好的精神素質與心理素質。在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眾多構成要素中,除了心理素質之外的各種要素,都能通過活動主體的外部系統(tǒng)進行改變、培養(yǎng),但是心理素質具有個性化的特點,是活動主體自身的各項要素綜合形成的內在機制,是任何外在系統(tǒng)都無法強行介入的,特別是心理素質中的自信心,是活動主體的身體素質、精神素質和專業(yè)能力的核心要素。
中職生的自信心水平較低的現狀,直接影響了中職生的教育與培養(yǎng),很難能夠把他們培養(yǎng)成合格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就連要求中職生具有健康的體魄都很難實現,更難以保證他們能夠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持續(xù)地完成工作任務并根據現實變化不斷調整自己。所以,自信心是中職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是中職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動力與保障,是中職生成為合格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yè)要求。一個對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信心的中職生,怎么能有信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呢?更不能期望他有尊嚴、幸福地活著。
二、實踐活動是增強中職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徑
(一)實踐活動能夠提供一個真實、可靠的客觀環(huán)境,易于讓中職生認真對待endprint
為什么很多學生總是在上課時打不起精神,除了教師講課時間太長超過了學生注意力的極限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一直把學習環(huán)境認為是一個虛假環(huán)境,他們始終認為學習這么多知識沒有什么作用,學習環(huán)境與實踐環(huán)境相差很大,真正到了實踐中還要重新學習,在課堂上學習就是浪費時間,還不如睡覺、瀏覽手機上的信息等。而實踐活動很真實,需要的工具、材料、載體等都實實在在地放在那兒,這些都是可靠的,不是虛無的、看不見的,操作人被放在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中,沒有任何可以投機取巧的地方,他們只能全身心地投入,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他們便會主動調動自己的信心與潛力,爭取較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二)實踐活動能夠弱化操作人的劣勢因素,易于取得和大家等同的成果
學習更多地強調智力因素,更趨向于腦、心、手的協調與配合,任何一個方面存在不足都會影響學習的效果。所以很多學生處于學習的痛苦之中,而且學生也有獲得“尊重的需求”,但是學習的事實又影響了他們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又增加了他們在心理上的痛苦,于是很多學生干脆放棄了學習。
而實踐活動更多地強調動手能力,涉及的智力因素往往不是很多,操作人可以在操作前、操作中或操作后慢慢想通、消化,他們做出來的成果往往差別不大,這實際上是弱化了他們自身存在的劣勢,而且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彌補自己的劣勢,所以他們比較喜歡這種活動。在這種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取得了與其他人一樣的成果,也獲得了大家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在心理上獲得了滿足,自然會促進他們自信心的形成。
(三)實踐活動能夠讓中職生見證自己的真實能力與價值,便于啟動自身的認同機制
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成績再好也不過是多認識了一些符號而已,理論上的巨匠成為實踐上的矮子也屢見不鮮。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名句,成為這些學生的內心的真實寫照,也成為一些學生不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的借口。什么才是真正的能力呢?那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真刀真槍干出來的成果”,才能證明是一種能力,才能證明你具有一定的價值。
操作人通過自己的實踐見證了真實的勞動成果,而且這種成果是真實的,是可以比較的,是可以證明的,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他們通過事實能夠相信自己已經擁有了這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比別人差,這種能力就是自己的價值,他們能夠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存在的價值,并且堅信以后也能夠生活得更加美好,他們就能啟動自身的動力系統(tǒng),就能不斷增強自信,就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
三、增強中職生自信心的實踐活動設計原則
(一)針對中職生的個人特點綜合運用有效實踐活動,高效提高中職生的自信心
中職生的自信問題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有的可能已經成為頑疾,有的可能已經發(fā)展為自卑,要想采取一種方法或一種實踐就能改變這些中職生的自信狀態(tài),那是一種妄想。因為自信心建立的前提是要認可自己的能力,而能力是多方面的,又是綜合性的,所以僅僅用一個方面的成功并不能改變中職生的認知狀態(tài)。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歷史,中職生也有各自的生存環(huán)境與過往,我們不能奢望采用一種實踐或一個套路就能解決所有中職生的自信問題,必須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在運用實踐活動培養(yǎng)中職生的自信心時,必須根據中職生的實際薄弱能力進行有效訓練,在生活能力實踐、生產經營能力實踐、教學實踐、技能實踐、心理體驗實踐中進行有效的組合,特別是生產經營能力實踐、教學實踐與技能實踐的組合是不可缺少的,由此才能初步建立中職生的能力體系,才能讓中職生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才能真正培養(yǎng)中職生的自信心。
(二)長期、多次實施有效的實踐活動,才能鞏固中職生提高自信心的效果
自信問題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問題,形成時間一般都很長。對于一個長期形成的問題,我們要想立竿見影改變它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長期實施、多次實施的心理準備與有效行動,急不得。我們不能期望給中職生做一次心理輔導、心理體驗或是實踐活動就能見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我們必須按照行為主義理論的“行為強化”的要求,一步步地強化,從少到多、從簡到繁不間斷地進行訓練,并長期堅持,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努力引導中職生自我認知、自主探索,能夠保障自信心的堅定與強大
“人的強大在于內心的強大”。所以自信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中職生自身的內心強大,而要達到內心的強大,只能依靠中職生的自我認知和自主探索,這也符合“人本主義”的觀點。因此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實踐活動,都要在活動過程中、活動結束后密切關注中職生的自我認知和自主探索,只有他們自己認識到了自信的重要與自身的不足,才能付諸行動,才會有所改變,才會產生理想的成果。外部強加于中職生的自信,不能構成中職生身體的一部分,是最容易變化、不可控制的,所以這樣的自信并沒有多大的保障。只有依靠中職生的自我認知與自主探索逐漸建立的自信,才是最有保障的,才能讓他們依靠這份堅定與強大成就自己的人生。
(四)實踐活動結束后的集體總結與探討,有助于中職生在集體的力量下快速啟動重建自信的內部運行機制
集體活動是必須的,通過集體活動有助于“優(yōu)、缺點的放大”,因此在進行實踐活動培養(yǎng)自信心時要注意利用這種“放大效應”。在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中及之后,都要組織中職生進行必要的總結與探討,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識與體會,這些認識與體會在集體中產生共鳴,共鳴效應會提高個體學生的認知,并產生良好的情緒,這有助于中職生能夠快速啟動重建自信的內部運行機制,產生自信的良性循環(huán),就能達到自信的恢復與提高,就能促進自我的健康發(fā)展。
(責任編輯:謝傳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