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旭新 李 娟 宗 剛
?
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對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影響因素分析
初旭新李娟宗剛
摘要:以北京地區(qū)參與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博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元回歸法通過自編量表和問卷開展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出國動機對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影響較大;導師支持對語言能力、科研能力、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影響較大;條件保障對文化理解能力影響較大;考核評價對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影響較大。
關鍵詞:研究生;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能力提升
估模型的構建與實證研究”(編號:71473011)
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市財政局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實施北京高等學??茖W技術與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工程的意見》(京教研〔2008〕1號),明確提出了實施“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工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立國內外聯(lián)合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支持北京高校以聯(lián)合培養(yǎng)方式選送研究生到國外學習,以擴大研究生的國際視野,推進研究生培養(yǎng)的國際化進程。該項目定位為“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即留學期限一般為3~6個月,部分學生為6~12個月。
北京市高校實施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的宗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一是對于高校,旨在推動研究生培養(yǎng)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促進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方法改革,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1];二是激發(fā)導師提升科研水平的潛力,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實現(xiàn)導師個人成長;三是建立啟迪學生思想、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推進創(chuàng)新的學術交流平臺,為研究生追求國際學術前沿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和氛圍。本文擬從研究生能力提升的角度來探究該項目實施以來的建設成效,以期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促成該項目管理長效機制的建立。
截至2012年6月,北京市教委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北京地區(qū)的13所高校開展了國內外聯(lián)合研究生培養(yǎng)項目的試點工作[2],合作國外高校達到575個,聘請國外導師767人,參與學生數(shù)達到10663人。本文將采用問卷調查及導師訪談的方法,通過相關性和回歸性分析,探析影響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變量選取及量表設計
1.自變量的選取
自變量-內外因素。出國動機直接影響學生國外行為和目標的實現(xiàn),本研究將學生的出國動機作為自變量之一。①出國動機,即學生出國的意愿。此外,根據(jù)實證研究,將學生國外行為、導師支持、條件保障和考核評價作為影響學生目標實現(xiàn)的考察要素。②學生國外行為,指研究生在國外的學習、生活情況。③導師支持,指國內外導師為學生提供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引導,能否與導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交流,討論學術問題,導師對自己搜集的資料和論文方向是否給予指導。④條件保障,指學校有無項目運行實施方案、相關制度規(guī)定及對學生的經費支持。⑤考核評價。指學生留學歸來,派出學校有無對學生的考核機制,學生是否需向學校提交相應研究成果、國外學習心得和國外高校調研報告等。
2.因變量的選取
因變量-學生目標。本文將學生參與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的目標歸納為提高語言能力、科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等四個方面:①語言能力,指學生通過參與討論式、啟發(fā)式、案例式授課,全英文授課,能熟練掌握外語口語和書面書寫的能力。②科研能力,指研究生通過在外方實驗室完成項目,掌握前沿性的學術動態(tài),了解國際學術界的最新發(fā)展和前沿問題的能力。③文化理解能力,指學生通過融入到當?shù)氐膶W習生活中,考察當?shù)氐娜宋摹L俗和社會環(huán)境,對當?shù)匚幕蜕鐣懈钋泻屯笍氐牧私夂透兄芰Α"車H學術交流能力,指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為國際交流提供語言上的保障;學生的國外學習經歷,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學生留學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認識更多知名的學者和教授,對自己對母校的日后國際交流奠定溝通的基礎。
3.量表設計
基于實證研究和專家訪談后,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包含“出國動機”、“學生國外行為”、“導師支持”、“條件保障”、“考核評價”五個自變量;“語言能力”、“科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四個因變量[3]。問卷采用五分量表法,要求被調查者對各項進行打分?!皼]有、很低、一般、很高、非常高”的分值依次為:1、2、3、4、5。量表的問卷結構如表1所示。
為分析量表及題項的完整性和信效度情況,對問卷進行了預測試并對預測試結果應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預測試結果顯示:①學生國外行為和導師支持變量Cronbach’sα值分別為0.612和0.655,略低,其余變量的Cronbach’sα值均高于0.7,可信;量表的總體α值為0.833,內部一致性較高。②各題項的決斷值在3.1019~7.5926間,均大于3.0的標準。③各題項與總分的相關系數(shù)在0.516~0.801之間,均大于0.4的均值。④各題項的公因子方差在0.3346~0.894之間,均大于0.2的標準。由此可見,量表的信度、效度均達標,可以進行正式問卷調查。
(二)基本情況分析
筆者自2014年6月開始,對北京地區(qū)參與短期中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741人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79份。有效問卷的樣本情況如表2所示。
1.學生性別、學歷、學校類型、學校層次
如表2所示,本次調查問卷的受訪者以男生居多(占60.68%);博士生的比例(77.32%)遠遠高于碩士生的比例(22.68%)。因碩、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且博士生參與比例高,因此本研究只選取博士生樣本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學校層次來看,部屬院校數(shù)量多于市屬院校,經濟類和能源類學校居首,占比23.08%。
2.學科背景
原則上有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均可。但若申請人數(shù)較多,則優(yōu)先從國家級、北京市級重點學科選派。所以進行調研的對象也涉及多個學科。
3.國家分布
所調查的學生中,派往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德國、瑞士、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俄羅斯、韓國、捷克、挪威、意大利等。其中派往美國的學生在所有國家中占比最大,達到47.5%,說明美國先進的高等教育對中國學生吸引力最大。
表1 研究生參與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的問卷構成
表2 北京地區(qū)研究生參與短期中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的調差問卷基本信息
(三)自變量與目標實現(xiàn)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現(xiàn)象之間是否存在某種依存關系,并對具體有依存關系的現(xiàn)象探討其相關方向以及相關程度,是研究隨機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統(tǒng)計方法。我們選用SPSS中Pearson Correlation皮爾森相關系數(shù)(雙側檢驗)法對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各變量的相互關系矩陣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學生出國動機與學生科研能力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在0.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導師支持與語言能力、科研能力、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均在0.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條件保障與科研能力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文化理解能力在0.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考核評價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
(四)自變量與目標實現(xiàn)的回歸分析
1.自變量與語言能力的回歸分析
我們在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驗證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總體表現(xiàn)關系,多元回歸方法可以用來討論多個自變量對一個因變量的影響,找出一個最能代表它們之間關系的數(shù)學表達式,分析共同影響一個因變量的多個自變量中,哪些自變量的影響較大,哪些自變量的影響較小。
表3 各變量間相關性研究
自變量與語言能力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①“導師支持”自變量與因變量“語言能力”的多元相關系數(shù)為0.504,自變量共解釋因變量69.2%的變異量。②自變量的標準回歸化系數(shù)為正數(shù),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正向的。③在五個自變量中,僅有“導師支持”的回歸系數(shù)為顯著水平,說明“導師支持”與學生語言能力有顯著影響,其余變量不能作為影響變量。
表4 自變量與語言能力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2.自變量與科研能力的回歸分析
自變量與科研能力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①“導師支持”自變量與因變量“科研能力”的多元相關系數(shù)為0.510,自變量共解釋因變量56.1%的變異量。②自變量的標準回歸化系數(shù)為正數(shù),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正向的。③在五個自變量中,僅有“導師支持”的回歸系數(shù)為顯著水平,說明“導師支持”與學生科研能力有顯著影響,其余變量不能作為影響變量。
3.自變量與文化理解能力的回歸分析
自變量與文化理解能力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①“條件保障”自變量與因變量“文化理解能力”的多元相關系數(shù)為0.753,自變量共解釋因變量66.4%的變異量。②自變量的標準回歸化系數(shù)為正數(shù),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正向的。③在五個自變量中,僅有“條件保障”的回歸系數(shù)為顯著水平,說明“條件保障”與學生文化理解能力有顯著影響,其余變量不能作為影響變量。
表5 自變量與科研能力的回歸分析結果
表6 自變量與文化理解能力的回歸分析結果
4.自變量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回歸分析
自變量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回歸分析如表7所示:①“導師支持”、“考核評價”、“出國動機”自變量與因變量“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多元相關系數(shù)為0.598,自變量共解釋因變量35.7%的變異量。②自變量的標準回歸化系數(shù)為正數(shù),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正向的。③在五個自變量中,“導師支持”、“考核評價”、“出國動機”的回歸系數(shù)為顯著水平,說明“導師支持”、“考核評價”、“出國動機”與學生國際學術交流能力有顯著影響,其余變量不能作為影響變量。
表7 自變量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回歸分析結果
(五)研究結論
通過描述性分析、訪談及回歸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1.描述性分析和教師訪談方面
(1)對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的實施情況的分析,使得學校在了解此項目基本實施效果的同時,可激勵學校不斷改進教育管理的理論和方法。
(2)學校實施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實質上是通過學生來溝通學校與外界的聯(lián)系,使學校不斷地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整體實力。
(3)國內外導師共同培養(yǎng)學生,可以加強彼此間的交流和溝通,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利于導師個人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2.多元回歸分析方面
(1)“出國動機”對“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影響較大。學生是否自愿出國,影響學生在國外學習生活的主動性。調研中發(fā)現(xiàn),自愿出國的學生由于有明確的出國任務、科研目標、學習計劃,在國外就會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學術研討和學術會議,與國內外導師聯(lián)系也較為頻繁,進而提升國際學術交流水平;非自愿(家長意愿、隨大流)出國的學生在外以“游學”為主,把較多時間放在母校任務的安排上,忙于撰寫各種報告,較少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收獲相對較少。
(2)“導師支持”對“語言能力”、“科研能力”、“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影響較大。導師支持體現(xiàn)了導師對學生出國留學的態(tài)度。調研發(fā)現(xiàn):對學生出國持支持態(tài)度的導師,會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外語能力的訓練和提升,使學生出國后以最短的時間適應國外生活;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與國外導師聯(lián)系,共同指導學生,使學生在既有科研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數(shù)據(jù),提升科研水平;會樂意與國外導師溝通交流,邀請對方到國內訪學、講座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與國外導師交流、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機會,提升國際學術交流水平。
(3)“條件保障”對“文化理解能力”影響較大。學校有較為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管理辦法和經費支持,為學生融入國外生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支持,利于學生在與不同背景學生交流中,提升對各國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提升國際化意識。
(4)“考核評價”對“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影響較大。學校對留學生一般都有明確的科研要求、總結報告等。學生在國外導師指導下進行與畢業(yè)生論文有一定相關性的研究或資料整理,總結的學習心得體會等,這些都為校友留學、與導師建立良好關系提供有利契機。
實施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雖取得一系列成效,但也仍存部分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1.學校有較為完善的項目管理機制,但仍屬“粗放型”管理
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項目的順利運行需要科學的管理。調查發(fā)現(xiàn),各校均成立了工作小組,保證了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學校對出國學生都給予部分經費資助,且要求歸國學生提交學習報告。但通過學生的反饋可知:學校對參與此項目的國內導師無任何獎勵機制,出現(xiàn)“導師科研繁重,不愿意甚至不同意學生留學”的情況;出國前學校并未對學生進行語言培訓,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融入國外生活;留學期間,國內導師以郵件或電話形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基本無機會看望留學生;學校要求學生提交調研報告、學習心得、科研成果,但較少對學生提交的材料給予評價,更未要求學生提交國外導師意見,不利于學??陀^了解學生在外的整體學習、生活情況。
2.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利于導師提升科研水平和指導學生水平,但導師支持有待提高
學生留學期間,由國內外導師共同指導,能促成導師間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同時能提高國內導師的論文指導能力。但受部分導師科研項目多、需要科研助手多與“被派去學生”多為綜合素質較好的學生的矛盾制約,加之此項目缺乏對國內導師的相應激勵機制,導致導師在“派出學生”問題上積極性不夠,表現(xiàn)為不愿派出或對派出學生極少給予經費支持[4]。
3.學生基本達到了項目目標要求,但綜合能力有待提升
學生留學期間,能較好地完成作業(yè)、所從事的研究與論文也有一定相關性,通過此項目學生的外語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學生通過參加講座或者學術會議能了解學科發(fā)展前沿;在國外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論文的寫作和研究,學習到許多新的研究方法[5],基本上達到了此項目對研究生提出的目標要求。但通過學生反饋可知:學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國外的上課模式,在外課堂參與度較低,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有限,學生發(fā)表的論文較少,參與導師項目和進行學術研究時間有限,導致學生無法最大限度地提升綜合能力。
第一,優(yōu)化選拔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生申請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一般需具備外語水平、國外導師接收函、科研計劃、國內學習成績等硬性指標,這些指標雖然具體量化,但是很難從根本上反映出學生的科研實力。建議在以后的選拔中,探索國家、地方政府及學校的重大項目與研究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相結合的選拔模式,使參與重大項目的研究生有更多機會走出去了解前沿知識,提高項目實施的針對性,切實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第二,探索短期項目與長期項目相結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短期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因留學時間有限,學生很難在較短時間內提升綜合能力。學??商剿鞫唐诤烷L期相結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游學為主的學生建議申請短期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以科研為主的學生建議申請長期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針對不同的動機開發(fā)不同的項目,既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訴求,又能最大限度發(fā)揮長短期項目各自的優(yōu)勢,擴大學生的受益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國際化參與度。
第三,立足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視角,切實提高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學生作為中外導師和學校聯(lián)系的橋梁,要抓住國家實施開放戰(zhàn)略的機遇,充分利用在外學習機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導師間、校際間交流合作的機會,促成國內外導師科研合作、短期訪學、校友出國等。只有建立國內外導師之間科研合作的長效機制,才能夠吸引和讓導師推薦更多學生參與此類項目,并為母校國際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有利條件,提升母校知名度。
第四,完善評價考核體系,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學生是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學生的體驗直接影響項目的長效運行。建議加強對出國學生語言的嚴格要求和培訓,提升學生融入國外生活學習的能力;建立留學學生的通訊簿、聯(lián)系群等,實時關注并跟進學生在外的生活學習情況;建立從選拔、派出、在外學習、歸國等各環(huán)節(jié)的考核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真正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創(chuàng)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切實踐行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
參考文獻
[1]劉麗霞,劉惠琴.加強國際化培養(yǎng)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2):21-24.
[2]高興武,胡勇,賽江濤,等.北京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現(xiàn)狀、問題和對策[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2):4-10. [3]卜潔.北京地區(qū)高校國內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優(yōu)化模式研究[D/OL]//中國知網(wǎng).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
[4]潘奇.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效果的調查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8):5-55.
[5]何峰,胡曉陽,賈愛英.公派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留學成效初探——基于“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考察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6):51-54.
(責任編輯趙清華)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投入—產出’的專業(yè)學位質量評
DOI:10.16750/j.adge.2016.02.013
作者簡介:初旭新,北京工業(yè)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員,北京100124;李娟,北京工業(yè)大學經管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北京100124;宗剛,北京工業(yè)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北京1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