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靜,許榮寶
(1.南京城市職業(yè)學院(南京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2;
2.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
探討終身教育視角下農村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賈靜1,許榮寶2
(1.南京城市職業(yè)學院(南京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南京210002;
2.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越來越多的農村籍學生在中職和高等教育后留在城市里,還有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以他們?yōu)橹黧w的教育是應對當今社會發(fā)展實行終身學習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全民整體素質的重要基礎。電大為這一群體開展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建立終身學習教育管理檔案系統(tǒng),推進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管理。
關鍵詞:終身教育;農村籍;教育管理;網絡技術;檔案
大批失地農民和適齡人群進城務工,他們要想融入城市生活,跟上城市節(jié)奏,需要不斷地學習,不僅是后續(xù)的學歷教育,還有各項非學歷教育。
一、農村籍在城務工人群的教育和工作現(xiàn)狀
農村在城務工人群大致可以分為二類:一是有著高中以上較高教育背景的青年人。較少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政策進一步放寬、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考進大學的農村籍青年。但近年來大學生畢業(yè)就失業(yè)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尤其是農村籍學生,在經濟發(fā)達的大中城市無親無友找不到理想工作,高昂生活成本致使養(yǎng)活自己都困難,別說回報父母,更別說買房成家了,無奈之下許多人返鄉(xiāng)務農,一些人留了下來但過得艱難。這些現(xiàn)實情況也讓更多高中畢業(yè)生放棄了“大學夢”直接進城務工,調查顯示這類人在增多。二是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中年、老年人。伴隨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失地農民更多的選擇進城務工,他們普遍只有小學文化,年輕些的或是初中文化。他們從事的只是對智力、知識和技能要求不高的、 屬于城市最底層的工作,以服務業(yè)、環(huán)衛(wèi)業(yè)、建筑業(yè)、制造業(yè)為主,通俗來講就是城里人不愿意做的最臟、最累、最苦、最險的工作。他們工作強度大、時間長、工資低還沒有保障,隨時隨地被人替換或是受傷后被開掉。他們受雇傭的單位以中小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為主,中小企業(yè)主和個體工商戶主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不愿意出錢給這些農村籍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和專業(yè)知識培訓。另一方面他們因為生活所迫或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不愿意花錢在教育上。沒有知識、沒有技能、沒有好工作好崗位,這樣形成惡性循環(huán),讓他們一直處在城市邊緣,成為弱勢群體。
國家目前加大《義務教育法》中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解決,建立民工學校,而對幾億進城務工農民的繼續(xù)教育還沒有立法和相應機制進行保障。
二、電大在終身教育中所承擔的任務
電大不分城鄉(xiāng),以大眾為主體進行全民教育的方針,以大眾終身教育為己任的宗旨,在不同時期承擔著不同使命。
(一)電大是在結束十年文革后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才匱乏、恢復高考還不能滿足對人才培養(yǎng)的急速要求之后高等教育改革之下的成果,分設中央、省、地、市、縣五級分級管理與教學,在很大程度緩解了人才荒,為國家經濟騰飛打下了基礎。
(二)2004年電大以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契機,堅持“四個面向”為“三農”服務,通過現(xiàn)代遠程教育方式,聯(lián)合農林高校開設了具有農村特性的農村經濟、文化、生產與管理的11個大專專業(yè)。各地為這個項目拿出了援助政策:有的學費全免,有的只要農民出1000元。二到三年通過各科考試就能拿到大專學歷證書和崗位資格證書?!耙淮逡幻髮W生計劃”針對農村項目,為農村培養(yǎng)了一批批科技帶頭人和管理人才,從而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發(fā)展,為提升農民整體素質,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做出了貢獻。
(三)近年來,進城務工人員尤其是有著高中或中職教育以上背景的,逐漸發(fā)現(xiàn)消除城鄉(xiāng)差別只有學習。于是他們重新走進課堂,走進大學,走進培訓機構,象城里人一樣去充電,圓一個大學夢。而跳出農門進入大學的學子,畢業(yè)后發(fā)現(xiàn)很難找到專業(yè)對口的工作,或是專業(yè)落后時代發(fā)展,知識也不夠用,需要更新知識。電大張開雙臂迎接他們,轉變辦學理念,科學建立教育項目,聚合內外資源,針對性地做好這一受眾人群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以農村籍為主體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農村籍為主體的學生,他們年輕,接受能力強,有著強烈融入城市的愿望,但在農村接受的教育形式與城市教育區(qū)別很大,掌握現(xiàn)代的信息技術與手段較少,信息化網絡終端不能保證人人擁有,且學習時間少、無法固定。針對這些特性,電大在遠程教育方式的基礎上,增強為他們面對面的服務,手把手進行計算機基本操作及網上學習的培訓,解決他們入門難題,并在教育管理方面增加人性化色彩,組織學生活動,努力營造一個學習氛圍,提供各種非學歷教育。
(一)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因材施教
面對農村籍為主體的學生,電大以服務與關心來替代管理。專門設立接待咨詢人員,對接待咨詢人員制定工作職責和工作流程,要求尊重學生、微笑服務。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耐心細致地解答,不糊弄、不推諉、不亂許諾。了解學生的教育背景、家庭情況、工作情況、收入狀況、愛好與特長,為每個學生制定一個專屬的學習計劃,包括學歷提升或崗位技能或文化修養(yǎng)方面進修,測算出最低教育成本和預期機會,供其參考。
如學生參加大專以上學習或進行第二學歷學習時,再由學務人員接手進行專項導學,幫助他們學習使用計算機,學會基本網絡技術,學習中心免費提供學生在線學習,免除他們沒設備學習之憂。工作時間延長到晚上九點,方便學生晚上學習,周一到周末安排輔導人員,有問題隨時解答、指導操作。經過入學考試,正式成為電大遠程教育的學生,教務人員將每所高校按年度劃分為班級,并建QQ群、微信群,通過群發(fā)布學習信息,與學生加強溝通和聯(lián)系,為學生答疑解惑,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學習,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在高校與學生之間架起高速綠色通道,把學生的專業(yè)問題及時反饋給高校授課教師,再回復學生,幫學生化解難題。由于農村籍的學生收入低、工作時間長、家庭負擔重,學習上要比城里學生花費的時間長,一般不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課程,甚至要拖到最后畢業(yè)年限。做為學務和教務人員以關心來替代管理不放棄他們,在選課和考試時間節(jié)點上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通知到每一個人,督促他們完成學業(yè)。
初中以下學歷的中老年人,智力水平低、學習能力弱 ,但動手能力強,可以直接進行職業(yè)崗位資格培訓,取得職業(yè)技能專業(yè)證書,如男的學保安、醫(yī)護、維修,美發(fā),女的學家政、保健、美容、孕嬰、餐飲服務等,短期培訓就可以馬上就業(yè)或走上更好崗位。
(二)增設學生集體活動,增加歸屬感
農村籍的學生可能很早就離開學校、離開家鄉(xiāng)、走到陌生城市打工,內心很彷徨、害怕、自卑,不知道如何與城市人打交道、融入城市生活。進入電大學習,由于遠程教育基本沒有面授課程,學生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多是在電話、網絡上進行溝通交流,缺乏親近感、歸屬感。為此,電大應在以下方面加強建設:
1.學校網站強化支持服務功能,如學習論壇、虛擬校園、電子圖書館、工作博客、網上社區(qū)等,吸引學生關注、參與網絡社交。
2.與相關機構、企業(yè)設立實訓基地,為學生開設實踐課,讓學生們結成小團隊參加社會實踐課,共同學習一起解決問題,開闊視野,堅定學習的信心。開設創(chuàng)業(yè)設計課程,邀請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電大學生回來親身說法,鼓勵他們勇敢走出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并幫助他們申請優(yōu)惠政策。
3.在課程考試之后開設免費主題講座,邀請學生們參加,有文明禮儀方面、有文化修養(yǎng)方面、有健康保健方面、有妨害援助方面、有藝術賞析方面等等,學生從中認識到了文明、儀表、衛(wèi)生、法律等知識的重要性,從內而外開始改變,消除城鄉(xiāng)差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4.組織學生活動、競賽,每年兩次?;顒友埻瑢脤W生參加,可以舉行登山比賽、環(huán)湖比賽、自行車比賽、歌唱比賽、小朋友成語大賽、小朋友講故事大賽、有未婚男女PARTY、有樂園游、有親子游、有家庭菜肴品嘗會等。項目上大多數(shù)是免費的,競賽性的還有獎品,有的項目補貼費用,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加,不因費用而放棄社會交往。在活動中加強同學校的感情、與老師的感情、與同學的感情,結交了朋友,消除了自卑,走出了空虛寂寞,活得精彩。
四、強化學生檔案建設
農村籍的學生離開家鄉(xiāng),畢業(yè)留在城市中小企業(yè)、個體工商業(yè)工作,往往沒有戶籍和檔案管理的概念,好點的企業(yè)讓員工將檔案放在人才市場進行管理,其他人就憑著身份證到處打工,此后的繼續(xù)教育記錄就是空白。即使在打工生涯取得一些職業(yè)技能證書和學歷證書也在顛沛流離中丟失,怕麻煩、怕花錢的心理沒有及時補證。之后工作需要或是可以憑此升級加薪時,都無法回憶找到原單位或辦證機構,結果不是被解雇就是只能在原地踏步看著別人慢慢過上好日子。電大構建終身學習教育,考慮到他們的困境,制定相應辦法:從他們一進門開始就為他們建立學習檔案,并隨著技術進步建立個人網絡電子檔案。只要有網絡和終端就可以隨時調閱自己的學習檔案、查看學習進度。而不用隨身攜帶或是存放在某地某處,不再擔心損壞或遺失了,也完全免費。
(一)建立教育培訓檔案
農村籍的學生要成為電大遠程學歷教育的學生,首先要通過入學考試,取得入學通知書,在高校生成學號,通過學號或身份證就可以在高校的系統(tǒng)內進行個人基本信息錄入,電大也會把生成的新生登記表打印下來讓學生核對并簽字,貼上近期照片。然后教務老師將通知書和新生登記表都掃描下來,生成每個人的個人專屬紙質檔案和一個電子檔案庫。之后隨著學習地深入,將學生在學習中選課、修課、平時作業(yè)、考試成績、網上學習交流記錄、實踐課方案、過程和結果、在校期獎懲情況、畢業(yè)論文、證書等等重要資料除了將紙質原件歸檔,還將紙質原件的掃描件及時放到電子檔案庫內。同樣,參加電大技能培訓時也設立個人電子檔案庫,學習后根據(jù)年度、項目將生成的紙質資料歸檔,將學生基本信息表、參加技能項目花名冊、成績及證書的原件一一掃描放入專門的電子檔案庫。
(二)加強學生檔案系統(tǒng)建設
目前參加遠程學歷教育的學生網絡學習主要通過電大網站和所報高校的網站,電大的網站主要是招生宣傳、公告、教務信息、考試信息、電子圖書館、老師學生風采、老師聯(lián)系電話,還沒有專門的學生檔案庫,學生還不能在電大網站上查閱自己的信息。學生只有通過高校網站調閱自己的信息,但只有學歷方面的信息,而高校對在電大參加的非學歷培訓和主題講座的信息沒有接收的渠道和路徑。所以有必要加強學生檔案系統(tǒng)建設,強化檔案收集、管理意識,建立學歷與非學歷一體的終身教育學習檔案系統(tǒng)平臺。如果新建一個學生檔案系統(tǒng)成本很高,需要投入專門人力、設施設備、技術與維護等多方面的成本,鑒于此,學??梢岳矛F(xiàn)有教育(教務或學籍)系統(tǒng),改進完善原系統(tǒng)或增加新功能。簡單來說在高?;螂姶笤芯W站上增加終身學習教育管理檔案庫,具有隨時收集、上傳功能學生檔案功能,并在網頁界面上留置快捷導航鍵。必須加密、授權,只有經過高校和電大授權的教務老師才能上傳學生信息,上傳學習中所取得的相關成績、證書、證明的掃描件,對收集、上傳的掃描件進行技術加密,使之只能讀不能改,保證信息資料的及時性、準確性、安全性。正式將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所有學習經歷都留下真實詳實的記錄,有案可查。
(三)充分發(fā)揮檔案作用
電大將農村籍進城務工人員學習經歷保留紙質檔案的同時建立終身學習教育管理檔案庫。建立現(xiàn)代電子檔案,有幾方面的意義:首先學校老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tài),及時提醒學生進行選課、約考、作業(yè)、論文等,加強督促與管理。老師通過檔案庫詳細掌握學生情況之后還推薦其參加有針對性的非學歷培訓。對于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離開學習注冊地的情況,也能為他們快捷辦理到異地學習的轉移,接收地電大無縫對接簡化了轉移手續(xù),保證學習的延續(xù)性。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讓農村籍進城務工這個流動性特別強的群體,因為有了學習檔案庫增加了人員流動的便利性,不用隨身帶著一堆證書、證明跑,不怕丟失損壞而無法證明,用人或用資料來佐證自己學習經歷。需要時隨時通過網絡打開來進行調閱檔案,同時更能激勵自己繼續(xù)學習。再次用人單位雇傭他們時不用去查驗學歷證書、非學歷證書、學習經歷的真?zhèn)涡?,通過檔案庫一目了然,讓用人單位用得放心。最后,農村籍進城務工人員建立終身學習教育管理檔案庫可以為當?shù)卣踔羾医y(tǒng)計局出具準確無水分的數(shù)據(jù),為教育部門下一步政策的修訂提供最權威最真實依據(jù),出臺的政策、制度也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建立終身學習教育管理檔案庫的做法可以推廣到農村教育中去,讓十億以上農民受益。
農村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管理是應對當今社會發(fā)展全民實行終身學習的重要舉措,加強農村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管理是大趨勢,但也存在許多問題,最大阻力在于費用,高昂的教育培訓費用讓大多數(shù)人望而卻步。國家已加大對農民工的終身教育投入,各項優(yōu)惠減免政策一一出臺,而各省各地區(qū)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進程不同步,還沒有完全納入到終身教育體系當中,出臺政策的操作性不強,補貼難以落實到每個農民工頭上。各省還設定地域限制只對本省本地區(qū)農民工進行專項補貼,外來農民工無權享受。加之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工們不知道到哪里去享受免費或優(yōu)惠的教育培訓。需要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將用工單位及社會力量一起拉進來,從立法到資金到機制到市場到就業(yè)整體聯(lián)動起來大步推進農村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管理工作進程。
參考文獻:
[1]榮榮,楊現(xiàn)民,陳耀華,趙秋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發(fā)展:走向智慧管理[J].教育信息化,2014.
[2]蘇明.終身學習體系教務學籍管理的幾點思考[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
[3]張婧.基于終身學習視角下基層電大的教育管理的問題探討[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
[4]陳瑛.論信息視角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大學教育,2014.
[5]孫鴻飛,袁松鶴,齊坤.遠程開放教育教學點學生管理工作質量標準框架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3.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40(2016)01—0083—04
作者簡介:賈靜,女,南京城市職業(yè)學院(南京市廣播電視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成人教育。
收稿日期:2015-09-06
許榮寶,男,山東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繼續(x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