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辛西婭·歐芝克《大披肩》的女性大屠殺敘事

        2016-04-04 05:42:00
        關(guān)鍵詞:敘事

        趙 娜

        (安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蕪湖 241002)

        ?

        論辛西婭·歐芝克《大披肩》的女性大屠殺敘事

        趙娜

        (安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蕪湖 241002)

        摘要:在大屠殺言說和不可言說的爭論中,歐芝克創(chuàng)作了影響廣泛的大屠殺作品《大披肩》,受到各類讀者認可。運用敘事學方法和大屠殺相關(guān)研究成果探討歐芝克的女性大屠殺敘事特征,分析歐芝克選取的歷史原素材,闡釋運用的敘事模式實現(xiàn)的完整敘事,解析母親視角的特殊意義,提出女性人物的大屠殺經(jīng)歷將從性別視角突出女性歷史性話語,映射猶太女性遭受的多重迫害,從母親視角深刻體悟大屠殺對個體以及猶太民族造成的創(chuàng)傷。

        關(guān)鍵詞:女性;大屠殺;敘事;母親視角;辛西婭·歐芝克

        大屠殺文學是美國當代猶太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反映二戰(zhàn)時期歐洲猶太人遭遇的種族屠殺,面臨的生存危機,以及戰(zhàn)后的創(chuàng)傷生活,它是對人類歷史災難的記憶、認知與反思。研究者堅信“大屠殺含有對今天所有人有益的教義”[1],尤其關(guān)注歐洲和以色列男性作家的作品。S·莉蓮·克雷默指出批評家對美國作家及女性作家的大屠殺作品研究不足[2]1。與國外相比,國內(nèi)更聚焦于美國猶太作家的研究,包括索爾·貝婁、菲利普·羅斯、薩克·羅森菲爾德、伯納德·馬拉默德等。在女性大屠殺文學受到較少研究的情況下,辛西婭·歐芝克(Cynthia Ozick,1928—)異軍突起,被譽為是“美國最杰出的大屠殺小說家之一”[2]149,近年來受到國內(nèi)學者的關(guān)注。在跨越50年的創(chuàng)作中,歐芝克獲得美國文學各項大獎,包括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四次)、華倫特猶太小說獎、美國文學藝術(shù)學院獎、古根海姆學者獎、斯特勞斯獎等,見證了美國猶太女性文學的發(fā)展與興起。大屠殺成為歐芝克作品直接或間接的創(chuàng)作題材與歐芝克的族裔身份背景息息相關(guān)。她少年求學中遭遇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因大屠殺的歷史加劇了她對猶太人遭受迫害的敏感性。盡管學界對大屠殺的不可言說性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如西奧多·阿多諾(Adorno)認為“在奧斯維辛之后再寫詩就太野蠻了”[3],然而這種警戒并沒有阻礙文藝界采用各種方法再現(xiàn)這段非人性歷史,其中《辛德勒的名單》、《蘇菲的選擇》、《夜》、《金陵十三釵》等都是影響廣泛的大屠殺作品。歐芝克也坦承:“我非常擔憂這個主題被小說敗壞,小說通常都會腐蝕歷史。”[4]這種苦難主題工具化的擔憂顯示了作者對大屠殺言說的風險意識,然而內(nèi)心的驅(qū)動使她以大屠殺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20世紀最受好評的大屠殺敘事作品。事后她說:“我不欣賞我所做的。我做是因為情不自禁。它需要去做。我自己并不想做,之后我用某種方式懲罰了自己,譴責自己所做的?!俏也辉谀抢?故事并不是記錄,而是一種想象?!盵5]391歐芝克的內(nèi)疚情結(jié)不僅源自她創(chuàng)作了應(yīng)當保持沉默的大屠殺故事,更在于為自己沒有與同胞同生死而愧疚,為自己無力拯救而汗顏。

        歐芝克以作家的想象敘述了個體的遭際,釋放了內(nèi)心的壓力,表達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的創(chuàng)作是對極端惡的揭露,建構(gòu)了女性話語的大屠殺歷史,進一步開拓了大屠殺研究的領(lǐng)域。

        《大披肩》由短篇小說“大披肩”(1980)和中篇小說“羅莎”(1983)兩部分組成。作品自出版以來受到評論界好評,“大披肩”一詞已成為大屠殺寓言式的索引詞,可見其藝術(shù)影響力。自1988年以來直接論述《大披肩》的就有(但不限于)約瑟夫·洛恩(1988),弗朗辛·普洛斯(1989),伊萊恩·M·卡瓦(1993),艾米·戈特弗里德(1994),約瑟夫·奧柯楠(1997),莎拉·布利徹·科恩(1997),簡·斯德特蘭德(2002),米麗亞姆·希文(2009)。其中,洛恩認為《大披肩》是歐芝克的頂尖作品[6];卡瓦提出《大披肩》在大屠殺文學中具有重大的意義[5]179。目前國內(nèi)外對《大披肩》的研究主要圍繞大屠殺創(chuàng)傷、敘事藝術(shù)、精神分析、母女關(guān)系等視角進行了討論,本文運用敘事學方法和大屠殺相關(guān)研究成果,通過敘事題材、敘事聲音、敘事結(jié)構(gòu)以及母性視角的分析,探討小說中的女性大屠殺敘事特征,以性別視角闡釋大屠殺對個體以及猶太民族造成的創(chuàng)傷。

        一、虛構(gòu)的文學再現(xiàn)

        由于大屠殺題材的特殊性,選取何種素材對于創(chuàng)作非常重要。作者選取的素材、介入的方式以及引發(fā)讀者互動的形式都是成功敘事的因素。在眾多大屠殺歷史文本中既有各種觸目驚心、難以想象的滅絕屠殺描述,也有納粹政府記錄的屠殺文本,對于沒有親身經(jīng)歷的作家來說,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能否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敘事作品。歐芝克談及“大披肩”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威廉·夏伊勒編輯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的一句話:“談及嬰兒被扔到電網(wǎng)上,那個景象停留在我腦海中?!盵4]這一慘烈景象為歐芝克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如果說大屠殺的殘暴性無法想象,那么納粹迫害婦女與孩子的方式同樣是前所未有的殘虐?!蔼q太人區(qū)和集中營里發(fā)生的事情極其悲慘,慘絕人寰,任何口頭、書面的記述和描繪都不足以道其萬一?!盵7]即使如此文學界以其特有的方式,記錄、再現(xiàn)了人類的歷史,縱然任何文學作品不能還原當時發(fā)生的場景,它仍然反映了歷史的真相??贫髦赋觥澳切懽鞔笸罋⒌淖骷冶痪嬉袷貎身棝]有言說的命令:要尊重大屠殺事件的唯一特性,忠實再現(xiàn)這一野蠻事件,不要為了藝術(shù)效果而操縱事實;決不要異想天開或以嘲笑的方式對待這一嚴肅主題,否則會降低或削弱它的重要性”[8]。歐芝克是如何再現(xiàn)這一野蠻歷史事件,又是如何加工弒嬰題材的。首先,歐芝克選取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選取了歷史學家發(fā)現(xiàn)的“原始素材”,沒有操縱事實。另外,作者在歷史記錄的基礎(chǔ)上賦予被害嬰兒女性的身份,聚焦弒嬰母親的行為,從母女親情的視角再現(xiàn)了殘酷的大屠殺歷史。小說這樣搭建的素材強調(diào)母親身份遭受的更多戕害,這對于全面深入了解大屠殺有重要的意義,畢竟以男性書寫者為代表的大屠殺敘述忽略了女性的特殊體會。雖然納粹企圖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清洗,然而對待男女進行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女性敘事的獨特性在于“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揭示都是與她們生物特性相關(guān)的主題,比如無月經(jīng)或停經(jīng)以及心理影響,懷孕、分娩和與她們身體相關(guān)的性侮辱、強奸以及折磨”[9]?!洞笈纭芬源笸罋⒅械膹s嬰為題材,從性別視角揭示了大屠殺對女性身體造成的傷害,對親情的毀滅,以及導致的永久的心理創(chuàng)傷。幸存者羅莎的遭遇不是遍及每個猶太人的經(jīng)歷,是獨特的女性敘事、母親遭際,凸顯了性別視角下的大屠殺再現(xiàn)。

        歷史素材確定后,采取何種敘事聲音無疑會影響敘事的效果。作品形式與表達的主題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歐芝克通過現(xiàn)實主義敘述聲音使得描述的事件打上了真實的色彩。全知敘述者在話語層次上既高于目擊者和其他小說人物,又具有讀者所未有的親臨現(xiàn)場的視角,因而具有超脫凡人所具有的權(quán)威,無所不知。蘇珊·蘭瑟(Susan Lancer)認為“個人型敘述聲音的權(quán)威中敘述的‘我’也是結(jié)構(gòu)上‘優(yōu)越的’聲音,它統(tǒng)籌著其他人物的聲音,然而卻不具備作者型敘述聲音那種超越具體人的優(yōu)先地位”[10]。在各種敘事中目擊者無疑是敘事的權(quán)威知情者,從其視角觀察較易獲得讀者的認可。然而作為大屠殺親歷者這種悲痛的經(jīng)歷反而使其無法言說,就如林斌所言:“一方面,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所特有的個體內(nèi)在創(chuàng)傷性一度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公眾妄加言說的資格,同時也令那些享有言說特權(quán)的親歷者(受害者或施暴者)因為身份的恥辱而三緘其口?!盵11]這就是為何歐芝克采取了全知作者型敘述聲音,以事件的親歷者、目擊者為焦點人物敘述了慘絕人寰的弒嬰,具有有效觀察事實真相的敘事功效。

        弒嬰是《大披肩》講述的核心事件,歐芝克通過弒嬰身份的建構(gòu)充分展示了文學虛構(gòu)的魅力。歷史文本中空白的弒嬰形象在小說中具化為被鐵欄網(wǎng)電死的嬰兒。全知敘述者說“她跟羅莎那好似得了霍亂病一樣憔悴烏黑的面色不同,這全然是另一類臉,眼睛如天空般湛藍,光滑柔軟的毛發(fā)與羅莎外衣縫著的星星一樣黃。你可以認為她是他們的后代”[12]。瑪格達藍色眼睛、金色頭發(fā)的外貌特征向讀者暗示她是納粹的后代?!翱梢浴币辉~揭露了一種可能性,這一話語的模糊性引發(fā)讀者思考事實的真相。作者型權(quán)威敘述即使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控制讀者對事實的理解。斯特拉看著瑪格達藍色的眼睛斷然說她是“雅利安人”(Aryan),判定了瑪格達的德國身份。敘述者通過斯特拉這個人物視角引導讀者認定瑪格達是德國后裔,但是又讓母親羅莎否認了斯特拉的判斷。羅莎說:“你父親不是德國人。我是被德國人強迫過,是的,不止一次,但那時身體太弱不能受孕。斯特拉是個淫穢的人,禁不住憑空想象你父親是一個骯臟的人,一個黨衛(wèi)隊的人?!闶羌儩嵉摹!盵12]身為瑪格達的母親,羅莎談?wù)搹s嬰的身份當然具有合理性、可信性、權(quán)威性,然而她的話語不一定會得到讀者認可。被德國人強迫過的事實已然成為戰(zhàn)后人們解讀集中營婦女遭受的普遍經(jīng)歷。否定瑪格達德裔的身份既揭示了納粹對猶太女性造成的身體傷害,更展示了羅莎對被剝奪合法母親身份的抵制?,敻襁_的身份成為敘事有意造成的難題,令讀者質(zhì)疑敘述的可靠性,不過問題在于全知人物的敘述為何制造瑪格達身份的模糊性?這些材料建構(gòu)的情節(jié)和意義需要讀者來判定。談?wù)搹s嬰身份的目的不是為了非同一身份的行為找到借口,而是思索同一性原則建構(gòu)的倫理遭到了納粹惡行的踐踏。問題在于孩子的身份根本不應(yīng)是人類社會確立屠殺的原則,如果是德國人的孩子,納粹毀滅的就是自我,反之亦然,在沒有他者的關(guān)照下納粹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敘事的矛盾性一方面展示了羅莎作為母親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作者歐芝克的立場,即族裔非同一身份不應(yīng)成為屠殺的借口,而讀者在敘事的張力中進一步認識到大屠殺營造的同一性意識形態(tài)應(yīng)當受到我們的堅決抵制。

        歐芝克在歷史素材的基礎(chǔ)上,賦予主要人物女性的身份,采用作者型敘述聲音,使歷史文本的簡寫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厚描,引發(fā)讀者從女性視角再度思索大屠殺造成的創(chuàng)傷。歐芝克的文學敘述在矛盾的敘事張力中獲得對事件本質(zhì)的看法,在歷史事實與小說虛構(gòu)的縫隙中建構(gòu)了作者的聲音,給讀者留下生存的叩問。

        二、完整感再現(xiàn)

        早期小說經(jīng)常采用完整的敘事藝術(shù)模式,現(xiàn)代小說則多使用意識流、非線性敘事模式,造成了敘事的不完整性,留下許多空白?!洞笈纭窙]有采用線性的時間順序進行敘事,而是描寫了幾個典型的場景,再結(jié)合人物的回憶、幻想,勾勒出一副全景的畫面,構(gòu)成了完整的敘事。隨時代變遷,大屠殺親歷者已漸漸走出歷史現(xiàn)實空間,所以對大屠殺需要建構(gòu)真切的歷史描述以對后世起到警示作用。讀者期待敘事完整是自然的,而完整的敘事也有助于對歷史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敘事如果過于零散,會造成讀者不安與煩躁,合集后的《大披肩》兩個故事互為補充、相契合,讀起來比較順暢,填補了許多空白。《大披肩》從故事結(jié)構(gòu)、主題和人物三個方面營造了完整的敘事系統(tǒng)。

        《大披肩》在故事結(jié)構(gòu)層面完整地講述了羅莎在集中營、戰(zhàn)前波蘭以及戰(zhàn)后美國的生活。短篇“大披肩”僅有七頁,主要敘述了集中營的弒嬰事件,揭示了大屠殺對身為母親的猶太女性的殘酷迫害;中篇“羅莎”有五十多頁,主要描述了大屠殺陰影下、在女兒還活著的幻想中羅莎在美國的艱難生活,間斷回憶了羅莎在波蘭的優(yōu)越日子。從大屠殺到大屠殺后敘事,歐芝克以“極簡主義”風格向讀者呈現(xiàn)了親歷大屠殺的幸存者羅莎的一生。洛恩討論了這兩個故事的關(guān)系,他認為“‘羅莎’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為‘大披肩’的繼續(xù),并不是嚴格意義上前者的連續(xù)。兩個故事都可以獨立成書而不需要彼此。然而我們也注意到一旦讀者閱讀了兩個故事,就不得不參照彼此來閱讀,這是歐芝克設(shè)計的米德拉什模式”[6];斯德特蘭德也指出“這兩個故事在多方面都是相聯(lián)系的”[13]。集中營敘事以弒嬰為高潮再現(xiàn)了納粹滅絕人性的行為;戰(zhàn)后在美國羅莎通過回憶、幻想、斗爭展現(xiàn)了幸存者不能遺忘的歷史記憶?!傲_莎”的故事結(jié)局可看作《大披肩》開放式的結(jié)局,然而從“意義完整”的角度看,它已經(jīng)達到高潮。前部在弒嬰中抵達,后部在沙灘尋找內(nèi)衣時對大屠殺的控訴達到高潮,從故事結(jié)構(gòu)層面建構(gòu)了完整的敘事。

        另外,無論是短篇“大披肩”還是中篇“羅莎”都緊緊圍繞大屠殺主題展開?!按笈纭笔菤W芝克唯一直接描寫大屠殺的作品,以現(xiàn)在時敘述的弒嬰事件令讀者感到發(fā)生的現(xiàn)實性。短短幾頁素描了羅莎作為受害者在集中營的生活,小說沒有描寫“焚尸爐”、“毒氣室”等眾所周知的屠殺手段,而是集中描寫羅莎試圖保存一歲多的嬰兒但最終未免于難的事件。羅莎親眼目睹女兒被扔向帶電的鐵絲網(wǎng),眼睜睜看著女兒在眼前死去卻不敢發(fā)出絲毫的聲音,做任何企圖認尸的動作。這一場景展現(xiàn)了大屠殺文學中人性扭曲的重要主題:在大屠殺面前,作惡者和受害者都失去人性,難逃大屠殺的罪惡。“羅莎”這一部分可稱為“大屠殺后”敘事,聚焦戰(zhàn)后羅莎掙扎在大屠殺陰影下的生活。從給店中的顧客講述集中營的故事直至親手毀了那個二手店,羅莎自發(fā)、自覺的言說和控訴行動構(gòu)成了戰(zhàn)后生活的意義。抵制對大屠殺的遺忘、傳播集中營的故事是歐芝克書寫女性大屠殺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她強調(diào)女性應(yīng)當承擔的敘述者的責任,從而建構(gòu)了女性大屠殺敘事的意義。

        人物的中心化也是確保敘事集中及完整性的重要因素。每個人物都以不同的行事方式對主題發(fā)生作用,而太多人物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洞笈纭穬蓚€故事都以羅莎為中心人物。根據(jù)E·M·福斯特(Forster)劃分人物的標準,羅莎應(yīng)屬于“圓形人物”,即復雜變化的人物。羅莎戰(zhàn)前是波蘭上層社會人家的孩子,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詩人,衣食無憂,瞧不起下層的猶太人民。希特勒納粹的侵略剝奪了她富饒的生活,不得不經(jīng)歷地獄般的集中營生活。從否定猶太身份,被迫與猶太人一起經(jīng)歷磨難,到最終講述猶太人的故事,她實現(xiàn)了一定的身份意識轉(zhuǎn)變。戰(zhàn)前羅莎受父母的影響不認同意第緒語和講意第緒語的猶太人,激烈地反駁納粹對她猶太身份的定義。戰(zhàn)后來到美國她依舊憤怒的撕去樹博士的信,因為他將她定義為“幸存者”。在矛盾中,對大屠殺故事的講述最終在他人及自我眼中確認了的猶太身份。兩個故事均聚焦在羅莎一個人物身上,使讀者對中心人物在大屠殺影響下的生活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體悟到大屠殺對女性個體生命的摧殘以及對人物命運的改變,從而建立起連續(xù)的個人生活史,凸顯了敘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三、母親視角

        歐芝克強調(diào)自我作為見證者的歷史性角色在大屠殺敘事作品中得以實現(xiàn)。她與家庭中女性成員的密切交流滲入了她的寫作,影響了她對羅莎和瑪格達的刻畫。作為母親歐芝克對母女關(guān)系有深刻的體會,也正如此她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勾勒出一幅母親與女兒被納粹隔絕在人世的悲慘畫面?!洞笈纭窂哪赣H視角書寫大屠殺是女性書寫女性見證者的作品,母親視角的大屠殺敘事揭露了人性最卑劣的一面,因為母親本能遭遇了大屠殺的焚毀。

        當羅莎看到瑪格達的身體拋向空中落到地上時,雖然有個聲音讓她沖過去,然而“她只是站在那里,因為如果她跑的話,他們會開槍,如果她試圖去揀瑪格達火柴棍似的尸體,他們也會開槍,如果她讓她狼嚎般的尖叫聲爆發(fā)出來的話,他們還會開槍的。所以,她只是握住瑪格達的披肩,堵住自己的嘴,往嘴里塞進去,使勁地塞進去,直到她咽下了狼嚎的尖叫聲”[12]。歐芝克從母親視角向讀者展示大屠殺面前母性的扭曲。正常環(huán)境中母親會毫不猶豫地去拯救瀕臨危險的孩子,羅莎卻猶豫是先找大披肩還是瑪格達,最后還是決定先找大披肩,可是等她拿到大披肩看到瑪格達時,納粹已將孩子拋向電網(wǎng)。讀者看到羅莎的生存本能超過了與她犧牲的孩子在一起的欲望,然而這更突出了納粹對人性的徹底摧毀,母性在納粹面前的扭曲恰恰是大屠殺對人性毀滅的證據(jù)。

        戰(zhàn)后羅莎在女兒還活著的假想中生活,因為母性本能是她生存下去的強大動力,她未來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由集中營中所經(jīng)歷的決定。母親身份的羅莎對大屠殺的講述構(gòu)成了女性大屠殺敘事文本的意義。羅莎對大屠殺的反思在對時間的感悟中表現(xiàn)出來,她將生活分為三部分:以前的生活、中間的生活、之后的生活。她解釋說之后的生活就是現(xiàn)在的生活。之前的生活是我們出生的家園生活,中間的生活就是希特勒。更糟的是她說之前是一個夢,之后是一場玩笑。只有中間停留著[12]。集中營將時間劃分為“之前”和“之后”,而中間永遠與前者不同并深刻影響之后的生活。對時間的思索反映了羅莎的生活態(tài)度,她之后的生活都停留在希特勒那個時期,這與她曾經(jīng)是母親的身份息息相關(guān)。斯特拉和羅莎都經(jīng)歷了集中營殘暴的生活,然而她們表現(xiàn)出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羅莎執(zhí)著于大屠殺的記憶,同為幸存者的斯特拉勸羅莎放手,認為是時候該有自己的生活了。博斯基也說有時忘記是必須的。博斯基的生活態(tài)度是忘記痛苦的生活,將精神不正常的妻子安置在醫(yī)院,試圖追求羅莎,向往未來美好的生活。戈特弗里德評論到:“斯特拉和博斯基都忘記了瑪格達,這個人物不僅代表了大屠殺中死難的人物,更是有關(guān)的記憶。”[14]戰(zhàn)后在意念中瑪格達的生存就是羅莎的生活。盡管“從歐芝克視角來看羅莎摒棄她同時代的猶太人和她異常不合時宜的同化態(tài)度有問題,然而羅莎拒絕忘記過去預示了她的重要性”[15]。羅莎母親視角敘事的意義在她堅持傳播大屠殺故事中突顯出來。羅莎的母性受到強調(diào),這是女性特有的經(jīng)歷,當然不是所有女性。就像斯特拉沒有母親的經(jīng)歷,無法理解羅莎不放手的做法。而博斯基作為一名男性,也秉承快樂本能的價值觀。斯特拉和博斯基代表了那類對大屠殺遺忘和漠視的猶太人,受到作者歐芝克的批評。小說強調(diào)了羅莎作為一名母親所特有的經(jīng)歷,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大屠殺敘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弒嬰,羅莎可能和斯特拉一樣能夠融入美國的生活中,然而母親身份決定了她看世界的不同方式。大屠殺給母親幸存者造成的心靈創(chuàng)傷和痛苦阻礙她像斯特拉一樣忘記那些慘痛的經(jīng)歷,母親身份的羅莎對大屠殺的記憶和傳播使得她的形象高大起來。母親身份受害者的經(jīng)歷,無疑具有一定的性別意識形態(tài),這與作者的性別身份、族裔身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如何對羅莎產(chǎn)生同情的,雖然她不認可自己的猶太裔身份,讓我們看到她道德的缺失,然而“我們作為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被敘述者所控;我們的距離——不管是視覺上的還是道德上的——都被層層的轉(zhuǎn)述聲音和思維之間視角的微妙變化、被所給的或故意未給的信息所控制了”[16]。我們受歐芝克母性話語的控制不禁對羅莎這個人物產(chǎn)生深切的同情之感。歐芝克創(chuàng)造羅莎這個角色,雖然她身上有種種缺點,然而女兒被納粹士兵屠殺、對女兒的幻想,以及堅持講述大屠殺歷史的行為,讓讀者改變了對羅莎的看法,情不自禁深深地同情她,從而實現(xiàn)了歐芝克書寫大屠殺的目的,擢升了民族意識。從同情到理解并認同羅莎戰(zhàn)后生活的轉(zhuǎn)換,讀者建構(gòu)了自己的主體性,而這個主體既有同性認同,也有男性認同,所有讀者都能進入對羅莎的同情契約,因而歐芝克的敘事是成功的。作為恥辱歷史的見證者,羅莎生存的意義就在于繼續(xù)對死難者的神圣記憶,將大屠殺保存為集體的民族記憶。歐芝克一方面描述羅莎在大屠殺語境中母性的缺失,從而與其保持距離,又透過羅莎的眼光去看弒嬰事件,拉近了讀者和羅莎的距離,共同聚焦在母親親歷的大屠殺事件,深切了解了大屠殺中作為母親的猶太人的特殊遭遇。

        四、結(jié)束語

        面對納粹的種族迫害、驅(qū)趕、追捕、監(jiān)禁、流放、折磨、屠殺,如何再現(xiàn)歷史成為作家們思索的問題。雖然大屠殺的真實永遠無法再現(xiàn),但歐芝克的書寫是見證創(chuàng)傷、體悟傷痛、接近歷史真相的過程,女性大屠殺書寫也是歐芝克對自我歷史角色的思索。羅莎身上留下的傷口成為每位閱讀者內(nèi)心的傷疤,她遭受的多重迫害,包括族裔身份帶來的監(jiān)禁,性別身份遭受的性虐待,母親身份的被剝奪,非常人的生活,都使讀者對大屠殺的殘酷有了刻骨心扉的認識。歐芝克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同時賦予女性特殊的文化建構(gòu)責任,號召猶太女性肩負起傳播民族歷史、文化的責任,增強了猶太人的民族認同感,為深層次研究大屠殺提供了另一個女性空間,建構(gòu)了女性大屠殺文學的意義。大屠殺不僅在猶太人靈魂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也讓每一個走進的人都嗅到了人類的殘暴,因為大屠殺不僅是猶太人的問題,也不僅僅是發(fā)生在猶太人歷史中的事件。防止野蠻大屠殺行為的再次發(fā)生,需要我們不斷審視文明進程中人類的處境。

        參考文獻:[1]Langer L L.Preempting the Holocaus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1.

        [2]Kremer S L.Women’s Holocaust Writing:Memory and Imagination[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9.

        [3]Adorno T W.Notes to literature,volume 2[M]∥Nicholsen S W.Tran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87.

        [4]Prose F.Idolatry in miami[N].New York Times,1989-09-10(A1).

        [5]Kauvar E M.Cynthia Ozick’s Fiction:Tradition and Inventio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6]Lowin J.Cynthia Ozick[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106.

        [7]塞姆·德累斯頓.迫害、滅絕與文學[M].何道寬,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53.

        [8]Cohen S B.Cynthia Ozick’s Comic Art:From Levity to Liturgy[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7:146.

        [9]Goldenberg M.Double jeopardy:being jewish and female in the holocaust[M]∥Friedman J C.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London:Routledge,2011:391-411.

        [10]蘇珊·S·蘭瑟.虛構(gòu)的權(quán)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0.

        [11]林斌.“大屠殺后敘事”與美國后現(xiàn)代身份政治:論猶太大屠殺的美國化現(xiàn)象[J].外國文學,2009(1):96-103.

        [12]Ozick C.The Shawl[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90.

        [13]Statlander J.Cultural Dialectic:Ludwig Lewisohn and Cynthia Ozick[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2.

        [14]Gottfried A.Fragmented art and the liturgical community of the dead in cynthia ozick’s the shawl[J].Studies in American Jewish Literature,1994,13:39-51.

        [15]Alkana J.‘Do we not know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gratification?’:cynthia ozick’s ‘the shawl’,the akedah,and the ethics of holocaust literary aesthetics[J].Modern Fiction Studies,1997,43(4):963-990.

        [16]馬克·柯里.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M].寧一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6.

        (編輯: 鞏紅曉)

        A Study of Woman’s Narration of the Holocaust in Cynthia Ozick’sTheShawl

        Zhao N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With the 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debates of the Holocaust,Cynthia Ozick creates the widespread Holocaust literature The Shawl which i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readers.By means of narratology and the research findings on Holocaust studies,the paper discusses how Cynthia Ozick has created female narration in The Shawl,explores the historical subject of the fiction,analyzes the narrative mode,and explic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mother’s perspective.It proposes that female’s narration of the Holocaust will consolidate women’s historical discourse,reflect women’s suffering of multiple persecutions,and reconsider the trauma for the individual and the Jews caused by the Holocaust from the mother’s perspective.

        Keywords:women;the Holocaust;narration;mother’s perspective;Cynthia Ozick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1.008

        中圖分類號:I 7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16)01-0042-06

        作者簡介:趙娜(1976-),女,講師。研究方向: 美國文學、女性主義論。E-mail:hazelzhao@126.com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資助項目(15YJC752048)

        收稿日期:2014-04-14

        猜你喜歡
        敘事
        電影《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中的隱喻美學分析
        今傳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28:47
        澳大利亞二戰(zhàn)后女性生活寫作特點探析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37:38
        主旋律影片《開羅宣言》敘事分析
        聲屏世界(2016年10期)2016-12-10 21:12:34
        滿族說部中的英雄敘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敘事風格探析
        電影文學(2016年19期)2016-12-07 20:30:31
        《建黨偉業(yè)》的愛國情懷敘事與當代啟示
        電影文學(2016年19期)2016-12-07 20:01:35
        東方奇幻與眼球?qū)徝溃簩χ袊Щ秒娪暗慕庾x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1:37:26
        略析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特質(zhì)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45:39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中的隱喻探究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49:38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成人网|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无码专区| 亚洲白嫩少妇在线喷水| 射精区-区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中文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我也色自拍俺也色自拍| 老师开裆丝袜喷水视频|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麻豆| 日本少妇浓毛bbwbbwbbw|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中国老太老肥熟女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孕妇| 人妻聚色窝窝人体www一区| 午夜短视频日韩免费| 国产一区二三区中文字幕|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96流白浆| 精品国产迪丽热巴在线| 色播视频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亚洲熟妇一区无码| 高潮av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伊在|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 a在线观看免费网站大全| 亚洲av粉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二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久久最黄性生活又爽又黄特级片| 日韩经典午夜福利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