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婷婷
摘 要: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用手段,通過師生在課堂上的提問與回答的互動,讓學生獲得普遍進步,實現(xiàn)個體的充分發(fā)展。有效的提問能讓教師適時把握學情動態(tài),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有所悟、有所獲,從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課堂提問 教學方式 教學有效性課堂提問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一種通過師生間的教學對話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發(fā)展的方法,目的是通過提問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師可以從中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然而,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遇到這樣的狀況:提出一個問題,全場安靜無人反應或是答非所問,有時也會嘗試換種提問模式,如果還是得不出所需的答案,通常我們就會認為是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課下復習不夠,基礎不扎實。特別是剛走上講臺的那幾年,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重視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分析,更不懂得如何正確實施課堂提問,事實上,有效的課堂提問并不是簡單地換幾個問句。
古語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其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不要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闭n堂實際教學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下有目的開展,提問則是把知識引向深入的重要形式,也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
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通過自己的思考將新知識分析理解,從而獲取知識,練就能力。教師如果只是單純?yōu)榱藨?,直截了當?shù)匕呀Y論告訴他們,那么學生就會形成思維上的依賴性。但是,教師如果能分辨清楚學生思維受阻的原因,及時地以提問方式給予指導,就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教學實際中,學生的思考往往會不全面,遺漏某些條件,得出片面結論;或者在學習新知識時,不善于循序漸進。如果此時教師能不斷啟發(fā)、追問、概括、小結,那么,學生就能層層遞進,不斷完善新的知識點,主動將新知識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從而達到學習目的。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反映出的理解偏差、遺漏等問題更加直觀,使得教師能及時調整策略,達到合理引導學生思維的目的。要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nèi)讓學生真正理解消化,作為引線作用的提問就必須首先注意處理好提問的“量”。有時為了讓課堂氣氛活躍,為了導入話題,我們往往會提出一系列簡單問題讓學生參與,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事實上卻給了部分學生開小差的機會,表面上顯得熱熱鬧鬧、氣氛活躍,討論的卻與課堂內(nèi)容無關,或者問題過于簡單、重復率過高,起不到發(fā)散學生思維的作用,此類課堂當然收效甚微。要避免這種誤區(qū),就要問得適時,問得有趣,問得有價值。簡而言之,提問力求表述清楚、準確,切忌籠統(tǒng)、含混不清、模棱兩可;讓學生感到所提出的問題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可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或以舊探新,或鋪路搭橋,或觸類旁通,化難為易,逐漸深入問題的中心。這樣既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又能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當然,一節(jié)好的英語課也不能單靠一兩個淺顯的提問,一方面問題過少學生勢必參與度不高,另一方面過于簡單的問題反映不出學生的學情。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tǒng)的提問,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要優(yōu)化英語課堂提問,首先要做到重點突出。所謂重點突出,是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能把握教學過程,問在關鍵處,問在重點處,達到知識間相互滲透的作用。例如,我在模塊三Unit3 reading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設計,其中一個班按原有的教學示例提問“What i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Pompeii and Loulan?”,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得很迷茫,首先是對Pompeii和Loulan非常陌生,即使有少數(shù)學生聽說過,也僅僅能表達出“They are both ancient cities.”并不能給出更多相關信息。在第二個班的授課過程中,我增加了兩個環(huán)節(jié),首先給學生看了一段《龐貝末日》的電影預告片,并且要求學生看完后回答“What had happened that day?”。宏大的場面一下就吸引了所有學生,同時預告片的精準剪輯在最短的時間里將這個歷史悲劇展示在了學生面前,而后引出Pompeii的其他信息就顯得較為容易接受。因為我所教的是新疆班,對于Loulan學生不算陌生,每個人都有話可講,此時再提出“What i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Pompeii and Loulan?”,學生的表現(xiàn)就非常積極,從地域、氣候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補充,從而形成了最終的答案,甚至比原先準備的參考答案更加豐富。
由此可見,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征,啟發(fā)需因人而異,重視提問與心理因素的關系?,F(xiàn)代社會強調“以人為本”,教育也不例外,“以學習者為中心”事實上并不是新型理念,《論語·為政》中亦曾有類似觀點:“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其實質就是要“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教學。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識水平和認知方式的差異,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就必須遵循這一原則,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問題甚至不同的提問方式,給予每一個學生必要的自主表現(xiàn)和發(fā)展的空間、時間,促使有差異的學生的普遍發(fā)展。當學生注意力渙散時,提出一個他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往往能喚起他們的注意力;當學生學習遇到瓶頸時,因勢利導,會讓他們重拾信心,繼續(xù)探究。課堂提問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滲透了情感成分。因此,設計適當?shù)膯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更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融洽師生感情,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習,有極大的益處。
課堂提問在當前的教學方式下,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低估。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會大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因此,不斷深入考量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結構,總結學生的課堂反饋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每個優(yōu)秀教師必備的技巧,如果教師能長期系統(tǒng)地總結成敗得失,積累經(jīng)驗教訓,那么對教和學兩方面的規(guī)律,都將有全面認識,長此下去就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靳玉樂,主編.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孔凡哲.上好課有效技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美]羅伯特J.馬扎諾,詹妮弗S.諾福德,等著.楊永華,周佳萍,譯.有效的課堂教學手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