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在理順醫(yī)患關系之前,一些原本細微的環(huán)節(jié)都被無形地放大了。說了那么多年醫(yī)改,究竟該怎么改?畢竟優(yōu)秀的醫(yī)生就這么多,先進的醫(yī)療資源全部集中在大城市,這些資源在哪兒,我當然會帶著孩子奔向哪兒。(浩浩的老爸)
記者手記
兩會也應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當下的熱詞,其核心是指淘汰過剩產(chǎn)能,通過創(chuàng)新和改革提供有效供給。從某種意義上說,兩會也應該進行供給側改革,讓代表委員更專心,記者更專業(yè),聲音更專注。
我們需要更多“專心”的代表、委員。兩會從3月2日下午的政協(xié)首場新聞發(fā)布會開始,直到3月16日國務院總理的新聞發(fā)布會結束,會議持續(xù)整整半個月。其中一半的時間,是由各代表團或各界別在駐地進行小組討論。如此長時間的“頭腦風暴”,對于代表和委員的體力、精力確實都是不小的考驗。而據(jù)觀察,不少小組討論的時間從上午9時開始,最多到11時半結束。下午從3時開始,一般到5時結束。每天的討論時間,一般不超過6個小時。而在會議散場后,駐地酒店的門口往往擠滿了密密麻麻的專車,準備接上代表或委員開始“會外時間”。對于一年一次的重要會議,也許有必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讓會議更加務實高效,也讓代表和委員把心思更多放在會場上。
我們需要更加“專業(yè)”的報道記者。今年的上會記者超過5000人,與代表、委員的人數(shù)相當。兩會的報道,往往成為追明星、追高官、追專家的全國新聞大戰(zhàn)。在去年的兩會上,記者就曾被代表委員吐槽——姚明委員批評那些“采訪時要合影簽名”的記者不專業(yè),葛劍雄委員也抱怨“兩會的媒體太多了”,他說,有些媒體拿到很多采訪證,派出強大的陣容,但他們到底報道了多少有分量的新聞?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加“專注”的聲音。在旁聽一些地方代表團的代表發(fā)言時,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的現(xiàn)象: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幾乎每一個代表都會如此表態(tài):“我完全同意這個報告?!被蛟S每一位代表都需要再次提醒自己,政府工作報告,是用來審議的,不是用來“學習領會”的。而在談到問題時,很多代表都在提出本地區(qū)或者本行業(yè)的困難,向國家要政策、要支持?;蛟S代表和委員也應該更加清楚,你來北京,不是來聆聽指示、匯報心得的,只顧著要政策、要支持,并不等同于監(jiān)督政府、參政議政。
讓代表委員更專心、記者更專業(yè)、聲音更專注的目的只有一個,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所言:質詢政府,請動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