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熒
?
安徽徽州目連戲生存現狀與保護傳承研究
王曉熒
[摘 要]目連戲緣于佛教經典,是經過千百年來的發(fā)展、演變,最終以戲曲形式呈現的一種民間祭祀儀式劇。2006年,徽州祁門目連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徽州目連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載體,對它的認識和再認識體現了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態(tài)度?;诖?,從四個方面對安徽徽州目連戲進行研究,在對徽州各地目連戲演出情況全面調查的基礎上,討論徽州目連戲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并且對徽州目連戲的傳承與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徽州目連戲;生存現狀;保護;傳承
[作 者] 王曉熒,江西財經大學。
目連,起源于佛經,為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傳說中的目連最初為六師外道之人,精通數學,后來受釋迦牟尼點化,皈依佛陀,號“神通第一”。
目連戲產生于宋代,來自于目連救母的故事與宋雜劇相結合,以戲曲、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作為載體,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最終成為民間祭祀儀式戲劇。安徽徽州目連戲的演出又叫作“打目連”,出自于“目連戲武打多,所以叫打目連”的諺語。在過去,村人認為由于“有鬼跟隨”,導致村中青壯年跌落山谷摔死、溺死、病死等非正常死亡,這種非正常死亡很不吉利,所有要打目連驅除邪氣。此外,遇到蟲、水、風、旱等災害降臨,或廟會、祭祀、迎神,為了祈求人壽年豐、村社平安、消災納吉,按照徽州的風俗,都要搬演目連戲。
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目連戲被視作“迷信殘余”而遭到破壞,給目連戲的傳承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改革開放后,各村陸續(xù)開始恢復徽州目連戲的演出,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禁演和傳承上的斷層,很多年老的藝人來不及傳授技藝就已去世,珍貴的戲本也遺失,恢復目連戲演出的道路十分坎坷。
近年來由于政府的重視,徽州目連戲的生存狀況有所改觀,2006年,徽州祁門目連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由于繼承人缺乏、群眾流失和資金匱乏等問題,仍然處于“瀕?!钡臓顟B(tài)。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徽州目連戲賴以生存的民間傳統禮俗不斷消逝或變異,如何才能在失去生存環(huán)境的情況下更好地發(fā)展,發(fā)揮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①柳林:《徽州目連戲調查及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一)成立最早的栗木班
栗木村因村中多栗樹而得名,又叫栗里村。在這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出在環(huán)砂,寫在清幽,打在栗木”②徐斯年:《紹興目連戲散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意思是說徽州祁門目連戲的演出最早是在栗木村。栗木目連戲班曾在江西勒公鄉(xiāng)、石臺柯田、德鎮(zhèn)、樂平縣、祁門縣城等地演出,演出均為十年一次。栗木村班社現有演員40人左右,角色的選定通過采用3個演員同時競爭的方式,班社的道具、服裝等配置較為齊全,以唱戲為主?,F存王慶馀堂、衍慶堂、光德堂、承慶堂四座祠堂,并且任何一座祠堂內都可以搭臺演戲,以光徳堂為主。演員們平時以務農為主,只有在演出時才會聚到一起排練,栗木村目連戲班中最具威望的傳承人王長松,在2008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二)傳承較好的馬山班
葉養(yǎng)滋,是馬山目連班社中較具聲望的傳承人之一,也是馬山目連戲班國家級傳承人。馬山戲班現有演員30人左右,雖均為普通農民,但他們角色固定、分工明確,正式角色一般10人左右、鑼鼓隊6人、跑猖25人,馬山班嚴謹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成為現如今傳承得最完整、也是保存最好的祁門目連戲班。③劉博雍:《祁門目連戲宗教世俗化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在馬山目連班班規(guī)中,始終遵循著只傳給同宗族人不傳給外人、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定,所以直到現在依然沒有女性演員。馬山班集體傳承的傳承方式同樣與其他戲班有著很大的差異,是由老師傅先確定每位學生所演唱的角色,再開始挨個教授唱腔和身段動作,整個學習的過程大約要兩個月。
(三)名氣較大的歷溪班
歷溪村因村中有來自歷山的小溪而得名,是徽州典型的聚族而居的村落,宗族文化底蘊深厚。歷溪村以獨特的天然布景為背景的表演風格區(qū)別于其他班社,在目連戲的演出中,常以整個村子作為演出場景,將天然美景和藝人們戲劇性的表演相交融,在與其他班社的競爭中占有極大的優(yōu)勢。目前網上關于徽州祁門目連戲的音像資料也大多以歷溪班為主,前來采風的專家或旅游的游客都一定會觀賞歷溪村目連戲為先。
徽州祁門目連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其發(fā)展史是徽州文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目連戲搬演、劇本整理、演員集聚,這一被稱為戲曲鼻祖的劇種重現光芒。但目前仍然存在瀕危狀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演員人數匱乏。目連戲有著很多禁忌,目連戲的演員必須由師傅單傳,師傅和徒弟要在神前咒誓:只有師傅死后,方能再傳授另一個徒弟①張喜珊:《莆仙目連戲與道教淵源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因此,目前能演目連的藝人,多數年歲已高,隨著他們的匆匆去世,年輕藝人青黃不接,傳承甚至斷層。在過去,目連戲班至少90余人左右,現在戲班平均25人。人員的奇缺讓戲班成員分工不明確,演出過于簡化,角色和劇目局限于一成不變的演員里。
其次,徽州目連戲的演員大多數是村里的居民,由于演員缺乏系統學習,在參與目連戲的表演中,有意無意中把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和行為習慣過于隨意地滲透目連戲的演出;演唱也就是隨性歌唱,節(jié)奏、音準、調式、音色沒有統一的標準,這種表演方式雖然使徽州目連戲的表演樸實、自然,有利于表演者與受眾者的互動,但這種不嚴謹的表演方式也使徽州祁門目連戲失去了藝術性和觀賞性。
最后,人們藝術審美的轉變使得其對徽州祁門目連戲的演出失去了興趣,目前觀看演出的大多是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和少數當地村里觀眾,觀眾的減少導致戲班不愿意花精力和時間搬演目連戲。在演出的過程中,又由于徽州宗族勢力的理念根深蒂固,徽州目連戲演出班子相互之間不太交流,各自為政,專屬自己的一套演出方式,合作力度的乏力導致演出的化妝油彩、劇目、設備、服飾有著很大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首先,戲班收入情況不佳給目連戲的演出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由于當地文化部門投資徽州目連戲改革的資金不夠,沒有充足的研究資金,藝人們創(chuàng)作的劇本、作曲、道具、場地布置、化妝費用等都是演員自己承擔,在演出時所賺的資金入不敷出,藝人們賺不到錢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轉行常年去外地打工。
其次,我國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豐富的遺產對政府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隨著外來音樂的沖擊,整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非常不夠,徽州目連戲只能在狹小的空間中生存,傳承的渠道不暢,技藝失傳和劇本的流失給目連戲帶來了災難。目前,現有的目連戲劇本基本都是依靠老藝人們零星的記憶拼湊整理而成,過去徽州目連戲中摻有如武打、雜技、魔術等特技表演的繼承者也斷層,傳承渠道的不暢導致傳統的徽州目連戲漸漸地退出人們的視野。
最后,隨著農村的觀念變化,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多彩,這種一般祈神還愿的演出生存空間狹小,演出空間和時間非常有限。又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高速的發(fā)展,很多地方過度開發(fā)旅游業(yè)或房屋重新建筑,將很多表演目連戲傳統的地址一一拆毀,原本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遭到破壞后,大量演出的劇本、服飾、實物、道具等原始資料遺失,對目連戲的考察研究帶來了諸多不便。
(一)政府與文化部門保護模式
徽州目連戲的傳承、發(fā)展,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政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筆者認為,政府應提供大量物質基礎和技術理論支撐,組織研究學者開展徽州目連戲理論研究和考察后,專門設立培養(yǎng)祁門目連戲傳承人才的機構;還可以在徽州建立目連戲文化村,保護目連戲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積極發(fā)展文化旅游產業(yè),讓更多的群體接觸徽州目連文化,并且親身體驗當地傳統的生活習俗;或是舉辦徽州目連戲藝術節(jié)、文化節(jié),邀請全國各省各地的目連戲藝人前來會演,組織目連戲研究者參加學術交流,使徽州目連戲走出徽州,與外界接觸、與社會接軌。
(二)數字化宣傳模式
徽州祁門目連戲是圍繞目連救母故事展開的,這也是其區(qū)別于其他劇種的根本,想要加大目連戲的傳播力度,首先就要對目連救母的故事進行宣傳。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手機等傳播媒介,如利用廣播大力宣傳目連救母的故事和徽州祁門目連戲,或者以目連戲中目連救母故事拍攝成影視劇等。安徽電視臺《相約花戲樓》以黃梅戲為主打,兼顧推介其他戲曲品種,曾引起了一場又一場戲曲熱潮?!断嗉s花戲樓》欄目將欄目定位在戲曲之中①王玉坤:《戲曲電視節(jié)目研究》,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筆者認為其也可以開演徽州祁門目連戲專欄,通過媒體讓社會大眾認識、接受、欣賞和參與目連戲的文化和演出。
(三)徽州目連戲走進校園
徽州目連戲的核心是儒家孝道文化,目連戲的傳播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筆者認為可以開辟學校教育傳承渠道,讓目連戲劇進學校、進課堂,使目連戲得到傳承與發(fā)揚。例如,在高??梢栽囬_目連戲課程,采取講座、聲樂課、戶外演出等方式,傳授技能,培養(yǎng)表演人才。黃山學院文學院恢復目連戲演出的公益創(chuàng)意,經過預賽、復賽、決賽,成功入圍,谷歌公司將投入文學院1萬元左右的資金開展這項“益暖中華”的項目?;謴徒M織演出的王漢義同學告訴記者:“我們將在馬山、長標、韶坑、栗木、歷溪逐一邀請那些老演員重新演唱目連戲,我們也將進行錄音錄像。”②《黃山日報·黃山晨刊》,2008年7月9日第2版。
(四)旅游業(yè)開發(fā)活化徽州目連戲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連戲作為一種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豐富的文化藝術和重要旅游資源,筆者認為,借助游客們原本對目連戲“求新、求奇、求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依托旅游開發(fā),組建一支采用商業(yè)運作模式管理的業(yè)余目連戲演出隊伍,通過演員的表演、導游的講解、當地居民的互動傳播,豐富鄉(xiāng)村旅游業(yè)態(tài)的同時,依托旅游業(yè)開發(fā)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黃山市祁門縣目連戲的保護就更多地借助了祁門“紅茶”與旅游景點的資源,形成看目連戲演出—品祁門紅茶—賞枯牛降九龍池、徽州古戲臺風景的一條特色旅游路線,使多項傳統劇目經整理和開發(fā)后“復活”。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復活”后,又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使目連戲這個民間瑰寶在古徽州的大地上再次放出異彩③胡亮:《留住民族記憶的背影對黃山市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的思考》,《中國戲劇》,2006年第6期。。
(五)目連戲自身的改革創(chuàng)新
任何事物在發(fā)展中都要順應時代的潮流,目連戲想要復出,自身首先要改革創(chuàng)新?;罩萜铋T目連戲的演員大多來自農村,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在傳承方式上,由于不識樂譜,只能口傳心授。筆者認為,目連戲每個班社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重新整合目連戲表演,系統地提高演員的表演、舞蹈技巧,規(guī)范唱腔的音調、節(jié)奏等,讓徽州祁門目連戲更為藝術化、系統化。
徽州祁門目連戲劇本的創(chuàng)作也是所面臨的困難之一,筆者認為音樂類、藝術類院校等應該給予一些幫助,雖說祁門目連戲主要題材是演目連救母故事,但是只有創(chuàng)作與時代嫁接、與生活契合的新劇本、新故事,給古老的徽州祁門目連戲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使之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柳林.徽州目連戲調查及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
[2]劉博雍.祁門目連戲宗教世俗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3]張岱.陶庵夢憶[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
[4]徐斯年.紹興目連戲散論[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