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生與亂象:天災視野中的晚清安徽重大社會危機初探

        2016-03-28 15:20:06張祥穩(wěn)
        滁州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天災

        張祥穩(wěn)

        民生與亂象:天災視野中的晚清安徽重大社會危機初探

        張祥穩(wěn)

        摘要:梳理天災造成的晚清安徽農業(yè)和生命財產損失以及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心理環(huán)境破壞情況,展現陷入道盡途殫境地的災區(qū)基本民生狀況,凸顯災民等為獲取基本生存條件而引發(fā)的多種社會沖突,有利于從天災視角了解晚清安徽乃至中國天怨人怒、民不聊生的社會態(tài)勢,洞悉滿清政權不亡待何的客觀必然性。

        關鍵詞:基本民生;社會沖突;天災

        晚清(1861-1911)安徽自19世紀60年代初始,就陷入有清一代前所未有的天災多發(fā)和嚴重期①,被災總州縣次達2777個以上,其歷年災情大勢正如清末皖撫馮煦所歸納的那樣,“陰陽旱澇之偏災,歲以上陳……自春徂冬,災患繦屬不絕”[1]885,同時,水旱類的重特大奇災亦連綿不絕,因而引發(fā)了嚴重的基本民生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社會沖突問題,光緒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上諭中的安徽等省“民生重困”[2]、1910年底云貴總督李經羲電奏中的皖北“亂象已成”②1911-01-16兩詞,即是對清末皖省總體社會態(tài)勢的精準概括,但以往學界對天災引發(fā)的社會危機問題僅注重史料的搜集和羅列而少有系統(tǒng)述論,本文試著就此探究彌補不足。

        一、天災對農業(yè)、生命財產和環(huán)境的破壞概況

        安徽史上即為“民貧地瘠,向非繁富之區(qū)”②1899-09-08,加之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戰(zhàn)亂的洗劫,社會已普遍陷入“地方凋敝,滿目瘡痍”[3]的境況。尤其是接續(xù)而來的天災,對晚清安徽農業(yè)、生命財產和環(huán)境等造成了慘烈破壞。概況如下:

        (一)天災造成了農業(yè)經濟的巨大損失

        天災對晚清農業(yè)經濟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對農作物造成了收成“不無減色”[4]947甚至“未收顆?!盵4]926的損失,且這一損失最為常見和嚴重;“農民布種失時”②1898-04-11;因砂石或“浮沙淤壅,不能下種”造成田地廢棄;災民“拋棄隴畝”[4]1048或將水田“素種水稻者,都改種旱糧”[5]64及兩季稻者“改種一季稻”②1898-08-29的直接或變相拋荒行為。筆者估算發(fā)現,即使不計主糧減產、油菜和雜糧等損失,僅因災“無收”的額田就共約3.8億畝,損失主糧約7.7億石,約是光緒三十年安徽總人口10年的基本口糧數。

        (二)天災使命歸黃泉之人以澤量尸

        其時的水災、雹災、風災、瘟疫、雪災、生物和地震等災種,造成了使人毛骨悚然之多的民眾生命喪失,其具體損失形式大致有四:對災民生命權的直接剝奪;災民的餓斃和凍餒;饑餓難耐饑民的投水自盡;饑民遺棄幼孩。但令人遺憾的是,史料中相關數字普遍缺失,使得災斃人口的多少成了永久之謎。

        (三)天災使災民家財遭受不貲之損

        災民家財的損失包括災民基本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以及商戶之商品等,如:無數的房屋損毀;耕牛等大牲畜的死亡;其它家禽家畜的“雞犬靡遺”[6]卷七·賦役;“舟楫毀壞”[7]或“船只沉溺”③7(8);衣物、器用和存糧等“財物隨波濤蕩盡”[8]7970;耕種投入之肥料和“種、工徒弗”[4]1005;水沖淤沙或砂石填埋田地的“挑墾成熟”[1]425費用;“各色店鋪資本”及其商品的“淪喪”②1896-08-06;樹廠、缸廠等因災“均傾家蕩產”[7]等。

        (四)天災造成了公共財產的重大損失

        公共財產的損失大致包括五大類:如水利設施中的江堤“盡行坍潰”[9]945、成千上萬圩堤等大小堤壩“盡付東流”[10]725及“涵洞皆塞”[11]或損毀;國家專政工具類之設施和設備中,城墻“被水沖塌”②1908-07-18、衙署、監(jiān)獄的“被沖壞”②1884-10-08、軍船的“舵折桅摧”②1901-08-24、炮臺和營房等“被掃壞”②1896-07-28;公共交通設施中的堤壩沖決及“山崩橋圮”[12]“驛路沖缺”[13]和“道路沖陷成坑”、河道“源流湍急”之際的“舟不能行”②1910-08-11;塔宇、牌坊、學堂、試院和廣仁局等建筑的被風“傾圮”[14]“吹平”或“屋瓦皆飛”②1910-08-11以及“電竿均被山洪沖倒”②1901-09-18等。

        (五)天災引發(fā)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心理環(huán)境崩潰

        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上文的農業(yè)、生命財產等損失中就包含著其惡化的成分,與此同時,還出現“鳥獸凍死”[5]206或“擊死”[15]以及“殺竹木”[16]現象;聚落環(huán)境中“砂石彌望”[9]993或“無異澤國”[17]203景況;酷熱且“潮濕甚重”[18]384天氣中的居民“煩熱”②1895-08-10問題;尸棺遍地中的“穢氣熏蒸”②1896-07-15和水體“臭濁至不可食”[19]處境;霧霾中的“氣如硫黃”[6]卷三三祥異等。經濟環(huán)境方面,除了對農業(yè)及生命財產的破壞外,蕪湖等地的“米市備極蕭條”“市上各業(yè)俱清減十分”②1897-03-09以及進出口的“極端不幸之貿易狀況”[20]235;商品零售業(yè)“生意奇絀”②1885-10-04;“茶苗受凍”[20]241引發(fā)了茶市蕭條;待雇災民過多,傭工工價低至“每月祗需二三百文”且“尚苦無插足處”②1885-08-03;貧困中的蕪湖災民面對魚蟹和雞鴨豬鵝等“價亦爛賤如泥”②1896-07-27被迫出售這類商品。社會心理環(huán)境方面,災民普遍以“悲啼”②1901-08-07作為痛苦、無助、恐懼和絕望心理的訴求方式,對野獸、災象漸成、歉收、無以為生、耕種失時、市墟被淹、淫雨籠罩、物價走向悲觀預期及其暴漲等現象存有“至為恐慌”②1910-07-04心理。

        上述天災之危害中,農業(yè)損失為基本民生安危和社會穩(wěn)定埋下了致命的禍根。人口的喪失凸顯了民眾生命權保障的嚴重缺失,使生者驟遭“失親之痛,承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苦;另一方面,也必然造成大量勞動力的喪失”[21];公私財產的損失嚴重消耗了“亂后雕敝”[1]272的安徽人財物力;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對民生的負面影響極其深遠;經濟環(huán)境的惡化導致了“情形實為從來所罕見”的“商農交困”②1896-08-25;社會心理環(huán)境的崩潰使安徽社會在處于悲涼和恐怖氛圍的同時,多次誘發(fā)了社會的“未荒先荒之勢”②1892-07-10。這些正是晚清安徽基本民生和社會沖突問題的最直接和最重大之誘因。

        二、天災使災區(qū)基本民生陷入道盡途殫的境地

        這里所說的基本民生,主要是指災民的衣、食、住三項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其實,早在“19世紀中期,安徽出現了糧食日缺、糧價高漲、大多數勞動人民難以溫飽”[22]17的民生凋敝問題,但在接續(xù)而來的天災中,就連官方也承認災區(qū)陷入“民無生計,已不勘(堪)言”[4]1054的絕境。以下三方面情況即可管窺其基本民生概況:

        (一)糧油等基本食品嚴重短缺

        雖然晚清仍有“皖省出產,米為大宗”[1]350一說,但災區(qū)的“民鮮隔宿之糧”②1891-10-15和官方“囷倉滌如”②1891-11-22情形普遍存在,基本食品嚴重短缺,就連慈禧太后等對此亦時有“深宮廑念,寢饋難安”[1]426之語。其大致表現在:

        第一,糧油等價格暴漲。近代中國,各災區(qū)市場的糧油價格,實際上就是當地糧油是否短缺的晴雨表以及糧油短缺程度的風向標。在晚清安徽的眾多災區(qū),由于災歉及其引發(fā)的“市儈居奇”②1901-08-16以及民眾對糧食市場前景的悲觀預期等因,普遍出現食油及“米與雜糧,皆如春潮暗漲”②1896-07-27,甚至糧價“奇昂”②1898-06-24和“駭人聽聞”[23]等現象,其上漲的幅度大致在常價的一至五倍間,在米市蕪湖、省城安慶和亳州等多個安徽重鎮(zhèn),還時常并現“糧價飛騰,且無處購買”③7(8)的問題,對于戰(zhàn)后“連欠之后,民力盡矣”[17]488且政府無心和無力救助的災民來說,必然難逃基本食品嚴重短缺之厄運。

        第二,災民所食之“非常之物”?!胺浅V铩奔礊拿裨诜κ持H試圖用來聊以維持生命的非正常食物。筆者梳理發(fā)現,其主要包括野草、草根、草芽、樹皮、樹葉、觀音土、麥苗、罌粟花、浮萍、粗糠、野菜、蕎花、芋葉、霉爛糧食、死牛和人肉等,皖北災民對此最為熟悉,該區(qū)每每出現災民將“草根樹皮,掘食殆盡”[18]326現象,甚至有饑民以“倒臥路旁將死未氣絕之人”[24]為食的爭吃活人場面。在皖南,同治初年的人肉價是光緒十三年蕪湖豬肉價的近三倍。在沿江災區(qū),亦有災民將“草芽食絕”②1910-05-25或“食其所親之肉”[25]的行為。

        第三,災民為食糧的“非常籌資”手段。它主要包括缺糧災民為了獲取果腹之資而采取的“屠耕牛,典農具”[24]“賣牛驢”[26]“鬻妻”②1896-07-30或“將子女插標求售”[4]1048等非常規(guī)行為,這在皖北災區(qū)最為常見,也因此曾使災區(qū)大牲畜售賣或“屠食殆盡”②1910-12-28、亳州災區(qū)“鬻妻賣子,不可勝數”②1899-03-28等慘象發(fā)生,基本食糧問題仍然存在。

        (二)日用必需品極度缺乏

        被水災民的日用必需品除了“吃在肚里,穿在身上,無一人不孑無長物”②1896-07-27,造成了衣物、柴草、飲水、蔬菜、食鹽和火種等奇缺而影響基本民生。如:衣物:被水災民“逃災者……衣衫無著”[27]5947現象所在皆是,華洋義賑會傳教士羅炳生在宣統(tǒng)二年的皖北發(fā)現災民約有三分之二無衣,和州知州姚錫光在光緒二七年的和州水災區(qū)巡視中,目睹了“婦女赤身”[10]719,男性及幼孩的衣著更是可想而知了。柴草、食鹽、火種和蔬菜:“柴草大貴”[4]1007及“薪桂”字樣在相關史料中俯拾即是,即便在柴草資源豐富的山區(qū),災民也常有“拾草代薪,聊供炊灶”[22]584行為,大牲畜必需之草飼料也嚴重缺乏,渦陽一帶義賑人士就遭遇了“求芻草喂騾,絕無僅有”②1910-12-28問題;水災區(qū)“缺食鹽、火種”[4]913及蝗災區(qū)“菜蔬亦嘆不給”②1892-06-18現象疊出。飲用水:不僅出現在旱災區(qū)和山區(qū),水災區(qū)及江畔湖濱災民也時常面臨飲用水嚴重缺乏問題,如在桐城旱災中,“山區(qū)居民,有十里八里以外擔取食水者”[5]64;緊挨長江的安慶被旱市民,須向“挑水夫”②1885-12-15買水,也因此對蒼天的降災和官方的不作為等“咸相怨咨”②1898-11-18;寧國疫區(qū)和懷寧蛟災區(qū)的大批災民和耕牛等,不得不飲用污水而患病或喪命。其它日用品:其時災區(qū)普遍出現的“柴、菜、鹽、肉無不騰踴”[28]以及“百物昂貴”②1907-02-19的現象;同時,伴隨著“錢價因之日增”②1896-11-08,也必然變相的使其它日用品價格提高,加重其缺乏程度,因而手頭稍有儲蓄的災民被迫將“歷來血汗得來些少儲蓄,不得不全用以購買必需品”[20]215。

        (三)居住條件的不堪入目

        除了民眾房屋被災直接毀壞外,“幸存之屋,則東倒西歪”②1908-07-06,災民“不能留棲于居宅”[20]242;同時,丘陵地帶持續(xù)“成澤國”②1908-07-28、平原和圩區(qū)長時間“一片汪洋”②1909-07-21情況比比皆是,災民每有“浮家泛宅”③7(8)而無家可歸之嘆,他們對基本生存資料居所的選擇大致有:于“山坡岡頂……或露處,或巢居”[9]945“聚于一線危隄之上”②1901-08-16“牽破舟于水次”[29]“紛紛來城”②1911-07-22或“蜷伏屋內而支板作室”③7(8)等。

        由上述可見,災區(qū)的基本民生條件正如華洋義賑會傳教士羅炳生所概括的那樣:“無衣無食,且無家可歸,狀至慘酷”[30],災民成了名副其實的無衣無食無所的“三無”社會群體。他們“暫棲候賑”②1911-08-21,寄希望于政府救助也無異于與虎謀皮。在此情勢之下,他們要么“溝壑之填,勢終難免”②1901-12-17,要么出于求生本能的驅使而拼死一搏,其中,相當一部分災民選擇了后者,因而使得安徽的社會沖突形勢嚴峻日甚一日。

        三、以災民為主體的社會群體制造了嚴重的社會沖突

        所謂社會沖突,就是社會成員間“有關價值、對稀有地位的要求、權力和資源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對立雙方的目的是要破壞以至傷害對方”[31]。在晚清安徽,被官方稱為“諒可不至失所”的被災“小民”[32],他們在“困苦無告”②1908-08-14之際,為了獲得基本生存資料,與其他社會成員及政府之間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斗爭”。

        (一)災民流徙載途

        皖北及江淮之間災民在“逃荒卻欲往何處?聞道江南多富庶”[33]的傳統(tǒng)引導下,大多選擇“南下就食”②1888-12-02,而沿江江南災民則多選擇就地流亡。我們從災民“大率流離轉徙”[4]1048“流亡載道”[5]207以及流民“滿布江湖”②1888-12-02等記載中不難想象災民流徙問題之嚴重,皖北地區(qū)曾因此出現了“數里十數里罕見人煙”[29]甚至“數萬方里,不聞雞鳴犬吠之聲”[24]的瘆人景況;沿江濱湖地區(qū),災民“爭相扶老攜幼,沿路逃荒”②1896-07-27是普遍的行為,災區(qū)“十室九空”②1903-04-09的現象不勝枚舉;在山區(qū),蛟災中“未死之人,亦流離失所”②1908-07-06的情況也常有,大范圍內“不見炊煙”[27]5948現象屢見。災民流徙的結局大致有五:在“奄奄待斃”②1908-08-14境況中一直乞討;流徙中“沿途倒斃”[18]661;處于“乞食無門”與“欲歸不得”②1885-08-03的雙重絕境;被資送回籍者“雖獲生還,苦無生理”[34];傭工者以低廉至極的工價被雇或至“覓一噉飯地而不可得”②1896-07-27。當然,能夠流徙的災民也許是幸運的,因為皖北還有大批因“東西南北皆荒,無處逃亡”[4]1007災民。

        (二)災民的勒索和偷盜之風盛行

        在災民中,基于“凍餒固死,流亡亦死,即為盜賊,亦不過一死”②1911-01-16想法的流行,使得以求食為目標的勒索之風盛行,勒索的對象多為城鎮(zhèn)之富戶、米行、商鋪、典當行和官方平糶機構等。如:皖北災民在安慶“恃眾強索”②1899-02-25店鋪或“群至”平糶局“索米”②1907-07-20,在家鄉(xiāng)亦有“向各富戶勒索錢米”的“吃大戶”②1899-02-25行為;宿松饑民于“某典鋪滋擾不休”②1902-05-10,或赴縣城“索食”②1909-08-14;和州災民“進城強索糶米”③7(6);南陵災民“喊令商家開市”③7(3)低價糶糧;宣城災民“往各村鎮(zhèn)強借硬索”②1910-07-19錢糧等。災民的偷盜之風流行于被災及非災區(qū)各地城鄉(xiāng),如連年被災的“渦、蒙一帶,盜賊橫行”[35]49,含山“盜賊繁多”②1902-01-02,省城安慶“雞鳴狗盜之流,肆無忌憚”②1890-01-26等,正如時人所說災民“謀生不得之時,正盜心易起之候”[10]719。

        (三)災民劫奪錢糧行為此起彼伏

        其時官方之所以認為“各處極不平靜”,主要即是災民“視官法如弁髦”的與日俱增之“劫富”行為,其劫奪的對象主要是富紳、礱坊、販米行商、米行、船戶甚至地方政府和軍隊等。如:在皖北,各地“搶米之案,已成見慣司空”:渦蒙一帶“搶錢搶饃,亦無日不有”[35]49,隱賢集米船“被饑民搶掠一空”②1907-03-26,甚至三河鎮(zhèn)軍糧亦有被搶。在沿江,災民“搶米攔米之案,層見疊出”[10]741:蕪湖有饑民“日以殺人越貨為生”②1901-08-11,宿松饑民“聚眾搶掠某米店”②1902-05-10,南陵“莠民奪掠過境谷米”③3(6),和州等地災民將部分富家“搶劫一空”③7(6),當涂災民竟“劫搶過境賑米”③4(3)。在皖南,徽州和宣城“饑民四起,……到處擄糧求食”[36]等。

        (四)災民與富家、官方的正面對抗行為風起云涌

        災民在流徙、勒索、偷盜和劫奪錢糧以延殘喘的同時,還因對統(tǒng)治者的悲憤、蔑視、對立以及仇富等心理的存在,加之“與其餓煞,孰若打煞”[24]求生思維的驅使,與官府及富家之間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正面沖突。

        第一,哄鬧和打砸。其對象主要有三:一是富庶之家。如皖北多地“有饑民聚眾滋鬧”②1899-01-19當地富紳之家;蕪湖災民將崔鄉(xiāng)紳“室中器皿擊毀無遺”②1901-08-07;南陵災民將某“店玻璃廚架打毀多件”③7(3)。二是官方機構和官員。如蕪湖災民“擁至縣署”②1901-07-23哄鬧;在安慶的皖北災民為了乞食“擁至撫臺”,官兵“逐之不去,甚欲闖入寰”②1899-02-20;宣城鬧災民眾使該縣“縣令前往彈壓”之行“無效”②1910-07-23;南陵災民挾持“縣令直至大堂”③7(3),逼迫他即刻實施遏糴,且還曾“擊毀衙署”③3(6);和州饑民“將自治公所搗毀……復哄至州署”③7(6)吵鬧。三是社會團體機構。如蕪湖災民將該市的湖南會館內“器物擊毀一空”②1901-07-23;南陵災民將本縣商會“桌椅等件打毀一空”③7(3)。

        第二,武裝暴動。它是其時社會沖突的最激烈形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皖北曠同、劉金鐸、胡志端、李大志和張學謙等“聚黨豎旗”[37]并與官兵“鏖戰(zhàn)”③7(8)之舉,因而使該區(qū)漸成“賊匪猖獗”②1899-03-28態(tài)勢;南部的宣城等地出現了“饑民……持械抗官”②1910-07-14行為;當涂災民在搶劫賑米中有“拒捕辱官”③4(3)的類似暴動行為等。所有這些“肇事”之行為主體,正是為獲取基本生存權而戰(zhàn)的災民,且其導火線皆“純由饑荒而起”③7(9)。

        由上述可見,天災引發(fā)的社會沖突形式多樣、情形激烈及態(tài)勢嚴峻。其中,流民潮的最嚴重后果就是“對社會產生強烈沖擊,甚而釀成社會的大動亂”[38],它也正是歷代社會衰亂的前兆;災民的勒索、偷盜、劫奪以及與政府的正面對抗行為,雖然有的官員也認為其“跡雖近于不法,情尚出于可原”[10]719,但無一不是災民將全部身家性命作孤注一擲式賭注的“違法”之舉,揭穿了皖撫裕祿之安徽“民情安謐”②1877-05-25的謊言。

        四、結論

        綜上并結合其它史實可見,晚清皖省的天災確實使整個社會逐步陷入“民生重困”和“亂象已成”的絕境;與此同時,更為嚴重的是,社會的無以復加程度的貧困和動蕩,加之處于內外交困和茍且偷生中的專制政權無心亦無力救災民于水火,迫使廣大災民義無反顧地與其他社會成員及官方等拼死一搏以求生存,流徙、勒索、盜劫、搶奪和暴動行為普遍成風,最終使得皖省社會陷入了“大局……不可收拾”②1911-01-16之勢。此外,我們還應看到,晚清全國大部的災況及其引發(fā)的社會危機情形與皖省如出一轍,因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清末梁啟超先生痛陳“中國亡征萬千”、湖北革命黨人痛斥滿清統(tǒng)治“人神共嫉,天地不容”[39]。

        [注釋]

        ①有關晚清安徽天災發(fā)生之詳請,參見筆者《晚清(1861-19110安徽自然災害之特征初探》,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第67-75頁。

        ②史料均來自于《申報》,3個數字先后代表該報出刊年-月-日。

        ③史料均來自于《東方雜志》,2個數字先后代表該報出刊年份-期號。

        [參考文獻]

        [1]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纂.皖政輯要[M].合肥:黃山書社,2005.

        [2]德宗景皇帝實錄(八)·清實錄(五九)[M].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二版):62428.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第十四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239.

        [4]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等.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安徽省氣象臺情報組等.安徽省旱澇史料(公元前160-1949年)[M].內部資料.

        [6]朱之英等總纂.民國懷寧縣志[M].民國五年鉛印本.

        [7]賴同宴修,俞宗誠纂.光緒五河縣志:卷九·食貨三[M].光緒二十年刊本.

        [8]李文海,夏明方,朱滸.中國荒政書集成:第十一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9]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等.清代長江流域西南國際河流洪澇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0]本書編纂委員會.官箴書集成(九)[M].合肥:黃山書社,1997.

        [11]方瑞蘭監(jiān)修.光緒泗虹合志:卷十九·祥異[M].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12]周溶修,汪韻珊纂.同治祁門縣志:卷三十六·雜志,祥異[M].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3]何慶釗修.光緒宿州志:卷七·食貨志,積儲[M].光緒十五年刻本.

        [14]張其濬修,江克讓纂.民國全椒縣志:卷十六·雜志,祥異[M].民國九年刊本.

        [15]錢熔修,俞夑奎等纂.光緒廬江縣志:卷十六·雜類,祥異[M].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16]高壽恒主修,李英纂.民國太湖縣志:卷四十·雜類志,祥異[M].民國十一年活字本.

        [17]民呼民吁民立報選輯(一)(1909.5-1910.12)[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18]李文海等.近代中國災荒紀年[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9]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3:530.

        [20]沈世培.‘蕪湖關華洋貿易情形論略’校注[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1]張祥穩(wěn).天災視角下的乾隆盛世衰落緣由探略[J].中國農史,2013(6):61.

        [22]王鶴鳴,施立業(yè):安徽近代經濟軌跡[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23]李鵬年.渦陽劉疙瘩牛世修起義[J].歷史檔案,1983(1).

        [24]張廷驤.不遠復齋見聞雜志:卷十[M].民國鉛印本.

        [25]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M].臺灣:文海出版社,1984:352.

        [26]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37.

        [27]李文海,夏明方.中國荒政書集成:第九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28]秦達章總修,慶昌鑾等分修.光緒霍山縣志:卷十五·雜志,祥異[M].光緒三十一年刻本.

        [29]馮煦.蒿盦奏稿:卷四[M].清宣統(tǒng)年間刻本.

        [30]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安徽水災備忘錄[M].合肥:黃山書社,1991:16.

        [31]L.科賽著.社會沖突的功能·前言[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上諭檔:第一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71.

        [33]張應昌.清詩鐸[M].北京:中華書局,1960:558.

        [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上諭檔·第三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71.

        [35]卞孝萱收藏,祁龍威供稿.馮廷韶家書[J].安徽史學通訊,1958(5).

        [36]中國紀事[N].國風報,第一年第十七期.

        [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上諭檔:第二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32.

        [38]江立華,孫洪濤.中國流民史(古代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

        [39]滄江.論中國國民生計之危機[N].國風報,第一年第十一期.

        責任編輯:李應青

        Livelihood and Chaos: a Study on the Major Social Crise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in Anhui Province in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Xiangwen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reviews the losses of agriculture, lives and property, and the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s for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The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ommon people's livelihood is described which falls into a hopeless situation in the disaster areas, highlighting a variety of social conflicts because of obtaining basic survival conditions for the victims themselve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help understand the social situation that the people are destitute, the heaven and the people are anger on the view of natural disaster in that region at that times, thus having an insight into objective necessity of the downfall of Qing Dynasty.

        Key words:basic livelihood of people; social conflict; natural disaster

        中圖分類號:K2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794(2016)03-0018-05

        作者簡介:張祥穩(wěn),安慶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災荒史(安徽 安慶 246113)。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09-10D117)

        收稿日期:2016-04-12

        猜你喜歡
        天災
        匯頂科技巨虧:是“天災”也有“人禍”
        天災無情 人間有愛
        人在何時最清醒
        車輛受損,誰為“天災”買單?
        人民交通(2021年15期)2021-09-07 10:13:46
        車輛受損,誰為“天災”買單?
        人民交通(2021年16期)2021-09-03 12:51:10
        馬拉松“天災”還是“人禍”?
        人民交通(2021年13期)2021-07-21 03:20:58
        三國鼎立之黃巾大起義
        人禍造“天災”
        科學24小時(2017年1期)2017-01-24 18:51:10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漢口人口增長動因論析(1928-1935)
        2011器材變化大盤點
        中國攝影家(2012年1期)2012-04-29 01:07:50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蜜桃| 专干老熟女视频在线观看 | 朋友的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91精品国产91|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国产精东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无码专区| 国产尤物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不卡|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麻豆久久91精品国产|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视频| 蜜桃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精品露脸熟女区一粉嫩av|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观看97| 亚洲伊人av综合福利| 美腿丝袜日韩在线观看| 四虎影在永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自拍偷拍视频|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漫| 免费无遮挡毛片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中中文字幕| 日本天堂免费观看| 日本爽快片18禁免费看| 欧洲综合色| 91极品尤物国产在线播放| 少妇高潮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