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航 郭繼志 李 敏 張 涵 王瑞梅 胡善菊
中國.濰坊醫(yī)學院管理學院(山東濰坊)261053△通訊作者 E-mail: giz-008@ 163.com
?
山東省老年人應對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朱宇航郭繼志△李敏張涵王瑞梅胡善菊
中國.濰坊醫(yī)學院管理學院(山東濰坊)261053△通訊作者E-mail: giz-008@ 163.com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分析影響其應對方式的主要因素,為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對策建議。方法: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2013名山東省老年人。應用自行設(shè)計的基本情況調(diào)查表和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對老年人進行面對面調(diào)查。結(jié)果:①山東省老年人積極應對得分為(1.63±0.65)分,消極應對得分為(1.31±0.62)分,均顯著低于全國常模(t=-10.353,-19.959;P=0.000);②不同年齡、離退休前職業(yè)、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均收入、慢性病嚴重程度、慢性病種類的老年人積極應對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768,P=0.000;F=9.640,P=0.000;χ2=17.189,P=0.000;t=6.261,P=0.000;F=14.947,P=0. 000;χ2=12.753,P=0.000;χ2=8.140,P=0.000);③不同年齡、離退休前職業(yè)、文化程度、慢性病嚴重程度的老年人消極應對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246,P=0.001;χ2=3.256,P=0.007;χ2=7.111,P=0.000;χ2=3.674,P=0. 026);④多重線性回歸顯示,文化程度、離退休前職業(yè)、慢性病嚴重程度3個變量進入積極應對回歸模型,年齡、慢性病嚴重程度2個變量進入消極應對回歸模型。結(jié)論:文化程度、離退休前職業(yè)、年齡、慢性病嚴重程度是影響山東省老年人應對方式的主要因素;提高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可以促進老年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此外,社會應關(guān)注高齡老年人和離退休公務(wù)員的應對方式狀況,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關(guān)鍵詞】山東省老年人;應對方式;影響因素;簡易應對方式量表
【Key words】Elderly in shandong;Coping style;Influencing factors;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生活狀態(tài)、身體健康狀況等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易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包括孤獨、抑郁、焦慮、恐懼等。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老年人的自殺和自殺企圖有50%~70%繼發(fā)于抑郁癥[1]。由此可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關(guān)注。
應對方式作為心理健康和應激生活事件的中介變量,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應對方式可以理解為人們?yōu)樘幚韮?nèi)外環(huán)境的要求及其產(chǎn)生的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手段、方法和策略[2]。不同的應對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后果,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同。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在高應激狀態(tài)下,如果缺乏社會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是普通人群的2倍[3]。Deimling通過研究癌癥幸存老人的應對行為發(fā)現(xiàn),消極的應對方式能夠誘發(fā)甚至加深這些老人的焦慮、抑郁和有關(guān)癌癥的恐懼感[4]。王玲鳳、施躍健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空巢老人在面臨困擾和遇到挫折時采用的壓力應對方式主要有:解決問題、轉(zhuǎn)移注意、合理化、退避、壓抑、幻想和自責。其中,相對空巢老人的應對方式最積極,絕對空巢老人其次,無子女老人的應對方式最消極[5]。陳立新、姚遠通過對武漢市隨機抽取的442 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自責和幻想3種應對方式在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起中介作用,采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壓力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反之,采用自責和幻想的應對方式則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6]。
國內(nèi)關(guān)于老年人應對方式的研究很多[7-10],但研究的重點主要是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會支持等的關(guān)系,而關(guān)于人口學變量和其他基本情況對其應對方式的影響研究的較少。已有研究證明,除個人性格、心理健康外,環(huán)境等非遺傳因素對應對方式有重要影響[11],本研究對山東省2013名老年人展開調(diào)查,以期較為深入的了解老年人的應對方式及職業(yè)、文化程度、月均收入等非遺傳因素對應對方式的影響,從而為提高我省老年人的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jù)。
1.1對象
以山東省老年人為調(diào)查對象。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將山東省各地市按照GDP進行分層,共分為3層:較高水平,中等水平,較低水平。在每一層中隨機抽取2個城市,經(jīng)濟水平較高地區(qū)抽取青島、濰坊;中等水平地區(qū)抽取泰安、臨沂;較低水平地區(qū)抽取濱州、菏澤。于2015年初在這6個城市對居家老人和機構(gòu)老人進行問卷調(diào)查。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能夠正常交流者;③配合調(diào)查者。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者;②交流困難者。
在當?shù)厣鐓^(qū)居委會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站)配合下,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diào)查員采取面對面入戶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回收問卷2200份,其中有效問卷2013份(91.5%)。
1.2方法
1.2.1基本情況調(diào)查表包括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月均收入等基本情況。
1.2.2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該量表是國內(nèi)測量應對方式的重要工具,由解亞寧教授在對國內(nèi)外應對方式理論進行綜合認識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我國人群特征編制而成。該問卷為自評式問卷,共20個條目,涉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各種措施和策略,如“通過工作學習或一些其他活動解脫”、“不把問題看的太嚴重”等。采用4級評分制進行評定,0 ~3級依次表示“從不采用、偶爾采用、有時采用、一直采用”。將20個條目劃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因子,其中積極應對因子由條目1~12組成,消極應對因子由條目13~20組成。結(jié)果為積極應對得分和消極應對得分。該量表在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中,全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積極應對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 89;消極應對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78[12]。
1.3統(tǒng)計處理
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經(jīng)過審核后,利用EpiData 3.1進行雙錄入,并邏輯檢錯。采用SPSS 21.0軟件對處理好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計數(shù)資料采用(%)描述。采用t檢驗、F檢驗、LSD檢驗、Dunnett’s T3檢驗、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等方法對影響山東省老年人應對方式的因素進行分析。
2.1調(diào)查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對象是山東省6個地級市的2013名老年人,最大年齡99歲,最小60歲,平均(70.18± 7.79)歲;男性1060人(52. 7%),女性953人(47.3%),男女比例為1: 0.90,見表1。
表1 老年人應對方式與基本情況的單因素分析(±s)
表1 老年人應對方式與基本情況的單因素分析(±s)
注: *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檢驗統(tǒng)計量為χ2
基本情況 n頻率(%) 積極應對 消極應對性 別 男1060 52.7 1.65±0.66 1.31±0.65 女953 47.3 1.61±0.63 1.32±0.59 t/P 1.143/0.253 -0.158/0.874年齡(歲)60~69 1094 54.3 1.69±0.67 1.36±0.65 70~79 616 30.6 1.62±0.61 1.28±0.57 80及以上 303 15.1 1.45±0.60 1.21±0.63 χ2/P 17.768*/0.000 7.246*/0.001離退休前職業(yè)公務(wù)員136 6.8 1.47±0.71 1.15±0.65事業(yè)單位人員249 12.4 1.72±0.62 1.29±0.70企業(yè)單位人員348 17.3 1.80±0.61 1.34±0.65個體工商人員111 5.5 1.70±0.56 1.38±0.48農(nóng)民1123 55.8 1.57±0.65 1.32±0.60其他 46 2.3 1.69±0.63 1.48±0.55 F(χ2)/P 9.640/0.000 3.256*/0.007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245 61.8 1.55±0.63 1.29±0.60初中405 20.1 1.71±0.68 1.43±0.66高中或中專210 10.4 1.81±0.65 1.33±0.64大專及以上153 7.6 1.79±0.59 1.17±0.65 χ2/P 17.189*/0.000 7.111*/0.000婚姻有/無配偶有1461 72.6 1.68±0.65 1.32±0.63 無552 27.4 1.49±0.61 1.29±0.60 t/P 6.216/0.000 1.243/0.214月均收入(元)<1000 1083 53.8 1.55±0.64 1.31±0.60 1000~2000 306 15.2 1.68±0.65 1.34±0.60 2000~3000 280 13.9 1.77±0.64 1.36±0.68 >3000 344 17.1 1.74±0.62 1.26±0.66 F/P 14.947/0.000 1.271/0.283慢性病嚴重程度輕微335 26.3 1.66±0.631 1.23±0.64一般557 43.8 1.62±0.566 1.34±0.56嚴重381 29.9 1.44±0.654 1.31±0.67 χ2/P 12.753*/0.000 3.674*/0.026慢性病種類 無749 37.2 1.71±0.69 1.32±0.64 1種 784 38.9 1.62±0.61 1.32±0.62 2種 356 17.7 1.56±0.60 1.31±0.60 3種及以上 124 6.2 1.45±0.61 1.26±0.62 F(χ2)/P 8.140*/0.000 0.358/0.784
表2 山東省老年人SCSQ平均分與全國常模比較(±s)
表2 山東省老年人SCSQ平均分與全國常模比較(±s)
組 別 積極應對 消極應對山東省老年人群(n=2013) 1.63±0.65 1.31±0.62全國常模(n=846) 1.78±0.52 1.59±0.66 t -10.353 -19.959 P 0.000 0.000
2.2老年人應對方式得分情況
本次調(diào)查的2013名山東省老年人應對方式(SCSQ)平均分與全國常模比較[12],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得分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老年人應對方式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月均收入等基本情況作為自變量,分別與2013名老年人應對方式2因子均分進行單因素分析顯示,見表2。不同年齡、離退休前職業(yè)、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有/無配偶)、月均收入、慢性病嚴重程度、慢性病種類的老年人積極應對因子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離退休前職業(yè)、文化程度、慢性病嚴重程度的老年人消極應對因子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多重(LSD或Dunnett’s T3)比較結(jié)果顯示,80歲及以上年齡組的積極應對得分明顯低于60~69歲、70~79歲2個年齡組的老年人;60~69歲年齡組的消極應對得分,遠高于70~79歲、80歲及以上2個年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離退休前職業(yè)方面,公務(wù)員組的積極應對得分明顯低于企事業(yè)單位、個體工商人員3個組,其他各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個體工商人員的消極應對得分最高,達到(1.38±0. 48),與公務(wù)員組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小學及以下組的積極應對得分顯著低于其他3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消極應對方面,文化程度組間的比較結(jié)果顯示,初中組老年人得分明顯高于小學及以下、大專及以上2個組。月均收入在1000以內(nèi)的老年人積極應對得分明顯低于其他組,而消極應對得分在各收入組間并無明顯差異。老年人的積極應對得分隨著慢性病嚴重程度的增高而降低;而在消極應對方面,一般組的老年人和輕微組的老年人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沒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積極應對得分明顯高于其他3個組,患1種慢性病的老年人積極應對得分明顯高于患3種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見表1。
2.4老年人應對方式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分別以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得分為因變量,將基本情況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擬合多重線性回歸模型。自變量賦值見表3所示,自變量篩選采用進入法,入選標準為0.05,剔除標準為0.1。最終進入積極應對模型的有文化程度、離退休前職業(yè)、慢性病嚴重程度3個變量;進入消極應對模型的變量有年齡、慢性病嚴重程度,見表4、表5所示(僅列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自變量)。兩模型經(jīng)檢驗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積極應對模型(F=22.907,P=0.000),消極應對模型(F=4.719,P=0.009)。研究結(jié)果顯示,文化程度、離退休前職業(yè)、慢性病嚴重程度是影響山東省老年人積極應對的重要因素;年齡、慢性病嚴重程度是影響老年人消極應對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積極應對得分與文化程度呈正相關(guān);與公務(wù)員組相比,退休前在企業(yè)單位工作的老年人積極應對得分更高;慢性病越嚴重,積極應對得分越低。消極應對得分隨著增齡顯著降低;慢性病嚴重程度與消極應對得分呈正相關(guān),即慢性病越嚴重,消極應對得分越高。
表3 老年人應對方式影響因素賦值說明
表4 老年人積極應對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表5 老年人消極應對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山東省老年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得分均低于全國常模(P<0.05),這表明山東省老年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多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且缺少有效的積極應對策略。
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結(jié)果均顯示,文化程度、離退休前職業(yè)、慢性病嚴重程度是影響老年人積極應對的主要因素。積極應對得分與文化程度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guān),這與陳立新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他們的研究顯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采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顯著增加,而采用自責、幻想和退避的應對方式顯著減少[13]。文化程度高者有較高的認知水平,在遇到挫折時會積極尋求社會支持,而且能夠很好的表述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不會盲目悲觀,相比文化程度低者,應對問題更具理性。與公務(wù)員組相比,離退休前在企業(yè)單位工作的老年人更加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這與周倩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相左,他們對浙江省不同職業(yè)人群的應對方式研究顯示,干部往往比職工、農(nóng)民等其他職業(yè)更多的采用積極應對方式[14]。分析原因首先是研究的對象和地區(qū)有較大差距,其次,有研究表明,公務(wù)員生涯發(fā)展壓力很大,而且組織中的結(jié)構(gòu)與氣氛壓力、人際關(guān)系壓力、角色壓力[15]也是普通企業(yè)單位人員無法比擬的,大量的應激必然會導致其心身健康狀況下降,應對方式消極。再次,雖然企業(yè)單位人員的社會地位無法跟公務(wù)員相比,但離退休后穩(wěn)定的收入和醫(yī)療保險足以能夠使其頤養(yǎng)天年,然而公務(wù)員在離退休后隨著社會地位的驟降,會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反差,從而傷害了其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感,無法跟普通職工一樣做到“知足常樂”,積極應對得分必然下降。隨著慢性病嚴重程度的上升,老年人的積極應對得分下降。慢性病老人心身健康每況愈下,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的情緒,影響其應對策略,加之病程較長,極難治愈,會嚴重弱化其行為自主能力,與外界的交往互動減少,從而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和傾訴對象。而且,這部分老年人往往更加依賴家庭和子女的支持與幫助,也就是說,兒女贍養(yǎng)意愿極易影響老年人的情緒狀態(tài)和應對策略。但是,現(xiàn)實情況不容樂觀,“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案例時有發(fā)生,因此,這部分老年人大多數(shù)通過“淡化”、“逃避”等消極方式來應對問題。
在消極應對方面,年齡、慢性病嚴重程度進入了回歸方程。消極應對得分隨著增齡顯著降低,這與盧抗生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他們認為,中老年人隨年齡增大“淡化”應對增多,而“幻想”和“探索”應對減少,這可能與年齡越大生理機能越下降,以至爭強好勝之心減弱,淡泊名利之念占上風有關(guān)[16]。慢性病嚴重程度同樣影響老年人的消極應對,這里前文已有討論,此處就不再贅述。
針對本文研究結(jié)果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①通過成立各種老年組織,比如老年人大學,彌補兒時教育缺失的遺憾,同時可以結(jié)交益友,增進社會互動,促進心身健康;②對文化程度低老年人,可以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幫助其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③離退公務(wù)員老人的心身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應鼓勵其再就業(yè),并為其提供就業(yè)指導和咨詢,從而擴大其社交范圍,重建其自我認同感;④政府應建立和健全農(nóng)
·論著·(發(fā)展心理)
Coping Style of the Elderl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Zhu Yuhang,Guo Jizhi,Li Min,et al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Shandong 2610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ping style of elderly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elderly.Methods: 2013 elderly in Shandong Province selected by using 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on face-to-face survey by the self-designed basic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and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Results:①The score of positive coping of elderly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1.63±0.65),negative coping score was(1.31±0.62),both factor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s respectively(t=-10.353,-19.959;P<0.001).②Ther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elderly positive coping scores in age,retired before occupation,cultural degree,marital status,monthly income,severity of chronic disease and the type of chronic disease(χ2=17.768,P=0.000;F=9.640,P=0.000;χ2=17.189,P=0. 000;t=6.261,P=0.000;F=14.947,P=0.000;χ2=12.753,P=0.000;χ2=8.140,P=0.000).③There also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elderly negative coping scores in age,retired former occupation,cultural degree,severity of chronic disease(χ2=7.246,P=0.001;χ2=3.256,P=0.007;χ2=7.111,P=0.000;χ2=3.674,P=0.026).④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ree variables such as,cultural degree,retired before occupation,severity of chronic disease got into positive coping regression model;At the same time,age,severity of chronic disease got into negative coping regression model.Conclusion: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o coping style of the elderly are cultural degree,retired before occupation,age,severity of chronic disease;To improve old people’s cultural level,health condi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can promote the elderly to take more positive coping styl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In addition,the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ping style of oldest elderly and retired civil servants,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基金項目:健康山東重大社會風險預測與治理協(xié)同中心資助項目“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問題誘發(fā)社會風險與策略研究”(編號: XT1403001);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供需視角下山東省城市老年社區(qū)健康服務(wù)適宜項目及管理策略研究”(編號: ZR204GQ006);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和諧社會視野下城市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編號: 11CSH04)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1.031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252(2016)01-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