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柱
MRI在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應用價值分析
●張柱
目的:探究MRI在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抽取來我院就醫(yī)的52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作為此次實驗的目標對象,對52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均實施MRI檢查,并將MRI檢查結果和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金標準)進行對比,研究對比MRI檢查結果的診斷符合率以及MRI影像學表現(xiàn)。結果:經MRI檢查顯示,48例患者被確診為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其診斷符合率為92.31%,將MRI檢查結果和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可得,組間比較結果無顯著區(qū)別,P>0.05。結論:MRI在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中具有較顯著的臨床價值,診斷符合率較高。
MRI;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價值
椎管內占位性疾病主要是指發(fā)生于神經根、脊髓或與脊髓相鄰其他組織內的原發(fā)性腫瘤或具有占位效應的非腫瘤性病變[1],結合發(fā)病部位的不同,臨床常將其分為髓內、髓外膜內以及髓外膜外占位性疾病[2]。有研究證實,盡早對該類患者實施有效診斷及治療,有助于患者預后,提高其生存率[3]。我院為探究MRI在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應用價值,對該類患者實施MRI檢查,現(xiàn)相關內容如下∶
1.1 例患者的一般資料
抽取來我院就醫(yī)的52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作為此次實驗的目標對象,52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男女分別為32(61.54%)、20(38.46%)例,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齡分別為74、21歲,52例患者年齡均數(shù)為(42.56±2.20)歲;患病時間為4至6(5.36±0.20)個月;52例患者經術后病理檢查顯示均為椎管內占位性病變;52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及其家屬均在醫(yī)生的介紹下對此次研究知情,且均已自愿簽署同意協(xié)議。
1.2 方法
對52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均實施MRI檢查,具體檢查方法為:選擇德國西門子生產的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查,選擇脊柱表面線圈,對患者實施T1WI、T2WI矢狀面掃描,部分患者實施T1WI冠狀面掃描,矩陣設為256×256,層厚設為2-4mm,部分患者加做Gd-DTPA增強掃描,用量為0.1mmol/kg。
1.3 評估指標
將MRI檢查結果和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金標準)進行對比,研究對比MRI檢查結果的診斷符合率以及MRI影像學表現(xiàn)。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對MRI檢查結果和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選擇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對比研究,以α=0.05作為統(tǒng)計學評價標準,診斷符合率(計數(shù)資料,%)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RI檢查的診斷結果
52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經MRI檢查顯示,有48例患者被確診為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其診斷符合率為92.31%(48/52),其中12例患者為髓內占位,20例患者為脊髓外硬膜下占位,20例患者為髓外硬膜外占位,將MRI檢查結果和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可得,組間比較結果無顯著區(qū)別,統(tǒng)計學不具有意義(P>0.05)。
2.2 MRI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
a.髓內占位性病變:12例患者中,5例患者存在T1WI等信號,7例患者存在等、低混合信號;6例患者T2WI存在高、等混合信號,6例患者存在高信號;對其實施增強掃描后發(fā)現(xiàn),3例患者存在強化局限性,9例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強化。
b.髓外硬膜下占位性病變:20例患者中,12例患者存在T1WI低信號,8例患者存在等、低混合信號;7例患者T2WI存在高、等混合信號,13例患者存在高信號;對其實施增強掃描后發(fā)現(xiàn),10例患者存在均勻強化現(xiàn)象,同時可發(fā)現(xiàn)“脊膜征”,3例患者存在不均勻強化,5例患者存在中心不強化現(xiàn)象。
c.髓外硬膜外占位性病變:20例患者中,15例患者存在T1WI低信號,5例患者存在等、低混合信號;12例患者存在T2WI等、高信號,8例患者存在高信號,對其實施增強掃描后顯示20例患者均存在不均勻強化現(xiàn)象。
近些年,隨著醫(yī)學與科技的不斷進步,影像學技術亦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目前,臨床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主要包括X線、CT診斷、MRI檢查等[4],相比于X線、CT診斷,MRI檢查具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可有效對病變進行定性診斷,且顯像更加清晰,檢出效果更好。
本研究為探究MRI在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應用價值,對該類患者實施MRI檢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經MRI檢查顯示,48例患者被確診為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其中12例患者為髓內占位,20例患者為脊髓外硬膜下占位,20例患者為髓外硬膜外占位,其診斷符合率為92.31%,該結果和大部分研究的結果保持一致[5],同時將MRI檢查結果和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可得,組間比較結果無顯著區(qū)別,這提示對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MRI檢查切實可行,檢出效果明顯著,準確率較高。換言之,MRI能夠有效清晰顯示病灶的三維成像,且具有較高的組織分辨率,同時可對患者實施Gd-DTPA增強掃描,可有效顯示椎管內的病變部位、形態(tài)、范圍以及組織結構,為臨床醫(yī)師定性診斷該病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總結以上研究結果得出,MRI在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中具有較顯著的臨床價值,診斷符合率較高,值得各醫(yī)院實踐推廣。
(作者單位:六安市中醫(yī)院)
[1]黃靈團,農大件,李國成等.腰骶部椎管內巨大型腸源性囊腫1例及文獻復習[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29(3):472-473.
[2]陸文杰,諸瑛.MRI影像在椎管內部占位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C].//2015臨床急重癥經驗交流高峰論壇論文集.2015:49-50.
[3]蔡金華.兒童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MRI診斷[C].//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159-160.
[4]葉利.低場強MRI診斷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應用價值[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yī)學下旬刊,2014,11(7):51-52.
[5]易自生,劉一平,謝京等.原發(fā)性椎管內硬膜外占位性病變的MRI表現(xiàn)[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6,14(5):57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