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艷, 孫 妮
(安徽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蕪湖 241003)
?
國內(nèi)外戴奧妮·布蘭德研究述評與展望
黃艷,孫妮
(安徽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蕪湖 241003)
摘要:戴奧妮·布蘭德是當(dāng)今影響力最大的加勒比非裔移民女作家之一,因?qū)Α爸虚g通道”的殖民奴隸歷史和族群離散細致的描繪獲得國內(nèi)外學(xué)界的關(guān)注。由于布蘭德創(chuàng)作主題及手法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國外對于布蘭德的評論呈現(xiàn)多元性,尤其側(cè)重從后殖民女性主義、族群和文化創(chuàng)傷、族群離散、語言敘述和對比等研究視角進行分析和評論。國內(nèi)對于布蘭德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對迄今國內(nèi)外布蘭德研究作了細致的梳理,并進行展望。
關(guān)鍵詞:戴奧妮·布蘭德;國內(nèi)外研究狀況;展望
戴奧妮·布蘭德(Dionne Brand,1953—)是加勒比地區(qū)非裔移民女作家之一,集詩人、電影導(dǎo)演和政治家于一身,被認為是后殖民女性主義的先驅(qū)。她出生于加勒比特立尼達,后移民加拿大。接受雙重教育的布蘭德在移民國家所遭受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文化歧視以及邊緣化地位,促使她為祖先所經(jīng)歷的“中間通道”的殖民奴役歷史和族群離散發(fā)聲,并受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廣泛關(guān)注。布蘭德的作品幾乎涉及當(dāng)今世界關(guān)注的諸多重要議題——文化之間的沖突、邊緣化的黑人身份、父權(quán)制下的女性生存狀況、種族之間的隔閡、階級沖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族群離散”和“文化離散”等問題。任一鳴和翟世鏡編寫的《英語后殖民文學(xué)研究》提到:“布蘭德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成功地將詩與文結(jié)合在一起,布蘭德的詩是史書、是政論,布蘭德的小說是詩?!盵1]與其他早期移民作家不同,布蘭德創(chuàng)作的加勒比殖民詩歌和小說以詩為史,以小說為鏡,敘述殖民和種族歧視的創(chuàng)傷之感。自1997—2011年,她先后獲得總督詩歌獎(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Poetry)、三瓣花圖書獎(Trillium Book Award)、帕特羅達獎( Pat Lowther Award )、多倫多城市圖書獎( City of Toronto Book Award )、海灣節(jié)日獎( Harbourfront Festival Prize )、加拿大皇家學(xué)會(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成員、多倫多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 of Toronto)、格里芬詩歌獎(Griffin Poetry Prize)等。這樣一位重要的作家值得我們研究。
一、國外戴奧妮·布蘭德研究狀況
國外對于戴奧妮·布蘭德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后殖民理論的興起,作為后殖民女性主義的先驅(qū),布蘭德其人其作品逐漸走向西方學(xué)界的視野。近年來,關(guān)于布蘭德的相關(guān)著作、期刊文章和書評大量出現(xiàn)。迄今為止,根據(jù)EBSCO與JUSTOR外文數(shù)據(jù)庫、國家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等檢索,相關(guān)論著共有20余部、期刊文章60余篇、書評50余篇。
首先,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大量書評,這些書評大多集中于布蘭德的幾部重要著作:《目錄》《渴》《石頭面包》《無所重負》《逍遙集》《在另一個地方,不在這里》《我們所渴望的》《月圓月缺》等。值得一提的有:1991年大衛(wèi)· 勞博德(David Lobdell)在《加拿大雜志》上發(fā)表的書評,簡要介紹布蘭德的《無所重負》,指出布蘭德采用15位黑人婦女訪談錄的創(chuàng)作形式,揭露加拿大安大略省黑人勞動婦女邊緣化的狀況,以及黑人勞動婦女所遭受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安妮塔·克萊爾·費爾曼(Anita Clair Fellman)于1995年在《教育社會歷史》雜志上發(fā)表的書評指出,布蘭德詩歌合集《我們扎根在這里,他們不能驅(qū)趕我們》旨在呼吁安大略省的黑人勞工女性要勇于沖破家庭保姆形象的束縛,融入社會,努力工作,敢做先鋒者。
其次,在已出版的著作中,國外學(xué)者對布蘭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與后殖民作家們的對比研究上。最早對布蘭德作品進行研究的是凱瑟琳·約瑟芬·倫克(Kathleen Josephine Renk),她于1995年出版著作《捕風(fēng)捉影的人:英語加勒比地區(qū)的克里奧爾/女性作家》, 作者主要以后殖民女性作家的作品為文本載體,從后殖民及女性主義角度分析女性在殖民宗主國以及殖民地所扮演的角色。這部著作對后殖民女性作家們的作品進行穿插敘述,對布蘭德的研究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她的長篇小說《月圓月缺》和短篇小說集《逍遙》中的兩篇故事,即《照片》和《圣·瑪麗的房子》,指出布蘭德將宗主國塑造成家庭中的母親形象,殖民地人們被塑造成殖民者的兒女形象,殖民者的入侵和教化活動被認為是母親的育兒行為。在這個神秘的殖民花園中,宗主國的家庭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而殖民地的人們只是他們的奴仆。凱瑟琳指出:“將后殖民中女性作品作為反對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力量的一種解殖民化策略?!盵2]黑人女性作家在昏暗的殖民花園中是“捕風(fēng)捉影”之人,她們捕捉到黑人女性在宗主國要以溫順的女兒形象生活,在殖民地要以黑人男性父權(quán)制下的家庭天使形象存在。黑人女作家以作品為矛,射穿殖民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堅固之盾。
布蘭德作為非裔黑人移民作家、電影導(dǎo)演和政治家的三重身份,其作品結(jié)合自己在宗主國的移民遭遇而書寫的族群和文化創(chuàng)傷主題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2005年,安·華(Anh Hua)在其著作《記憶和文化創(chuàng)傷:文學(xué)和電影中帶有種族色彩的女性》中分析了布蘭德的小說《月圓月缺》,系統(tǒng)介紹了“中間通道”的殖民歷史、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族群和性暴力帶來的歷史記憶、身體記憶、集體記憶和文學(xué)創(chuàng)傷,以此來構(gòu)建過去和現(xiàn)在的橋梁。安·華提出:“文化和集體記憶伴隨某種政治力量。”[3]特定政治力量下的“失語”和文化集體記憶下的“缺場”現(xiàn)象,是對整個種族殖民歷史的否定。
2009年,瑪利亞·凱利達·卡薩斯(Maria Caridad Casas)在其著作《加拿大黑人女性寫作的多峰性:哈里斯、菲利普、艾倫和布蘭德作品中的口頭表達及身體表達》中從語言學(xué)、社會語言學(xué)和社會符號學(xué)角度,以跨學(xué)科方式分析克萊爾·哈里斯、菲利普、艾倫和布蘭德的詩歌作品中的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所指的特殊含義。“詩人以‘我所見’的身體主體部位出發(fā),描繪了‘身體’器官、‘自我’意識等和變化著的第一人稱代詞之間的關(guān)系?!盵4]英語是殖民語言,克里奧爾語是殖民地本土語言。作者指出布蘭德作品中克里奧爾語在英語文學(xué)文本的出現(xiàn)和轉(zhuǎn)換是通過“我”這個載體,以口頭和身體語言表達為傳播媒介,目的是探討第三世界的黑人少數(shù)族裔在移民宗主國的種族、文化離散以及邊緣化思想。2010年,切麗·安·特平(Cherie Ann Turpin)在其著作《三個黑人女性作家奧德·洛德、托尼·莫里森和戴奧妮·布蘭德如何跨越語言的界限將精神之愛與性愛結(jié)合》中對三位黑人女作家進行比較研究,集中探討這三位非裔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是如何展現(xiàn)性愛的。她認為布蘭德以語言敘述為投影儀,分別投射出北美、歐洲、加拿大黑人少數(shù)族裔女性生活的場景。她們共同的主題是通過喚起黑人女性自我掌控身體性欲的意識,來達到自我治愈的作用,從而對傳統(tǒng)和禁忌進行反抗,追尋自由。該著作指出與奧德、莫里森不同的是,布蘭德更加強調(diào)黑人女性是流散群體或是外來者、邊緣人;在西方宗主國是以碎片、腐朽物的方式存在,毫無價值可言。切麗強調(diào)布蘭德“以離散族裔的女性性愛行為為突破口,來揭露西方價值觀的崩塌”[5]。
此外,國外研究布蘭德的期刊文章涉及的研究視角與著作多有重疊之處,也有一些新的視角。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政治文化、時空區(qū)域和對比研究視角。
(一)政治文化視角
2004年,馬瑞妮· 戈德曼(Mariene Goldman)在《加拿大文學(xué)》上發(fā)表了《〈繪制無歸之門〉:解殖民化和戴奧妮·布蘭德的作品》,以布蘭德的詩歌《繪制無歸之門》為研究對象,認為“漂流”是特別適合黑人離散群體的名詞,邊緣人漂流在以歐洲為中心的政治文化與“中間通道”的殖民歷史的空間,同傳統(tǒng)的歷時性、地理方位和主體性觀念不同。正是在雙向空間的相互碰撞中,離散族裔面臨著身份認同和文化沖突的困惑?!巴ㄟ^探討雙向空間來揭露身份和歸屬感的問題以達到解殖民化的目的?!盵6]林恩·瑪麗·休斯頓(Lynn Marie Houston)于2007年在《美國多民族文學(xué)》上發(fā)表了《就地取材:加勒比食物來源和后殖民文學(xué)文化中的經(jīng)濟學(xué)》,認為布蘭德的詩歌《石頭面包》中運用食物“就地取材”和食物缺乏的隱喻方式,暗指后殖民作家的寫作基于殖民事實,同時為后殖民作家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是在殖民帝國主義的控制下,尤其是文化控制下,殖民地國家的文化如同食物缺乏一樣不得不依靠文化輸入。
(二)時空區(qū)域視角
2008年,莎朗·摩根·貝克福德(Sharon Morgan Beckford)在《黑人研究雜志》上發(fā)表《思想的地圖:加拿大黑人女作家作為加拿大區(qū)域想象力的制圖者》,涉及到布蘭德兩部詩集和一部小說:《被照亮的土地》《沒有中立的語言》以及《在另一個地方,不在這里》。文章指出布蘭德運用地理學(xué)的分析方法,以加勒比特立尼達和加拿大多倫多為基點,對人物的描述通過人物身體和心理歷程,塑造身體和頭腦中的想象地域,采用景觀作為一種隱喻的心理反射/自我意識來解釋加拿大這個陌生環(huán)境對于離散移民者自我認知的影響。因此,“黑人女性處理和表達自我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時,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也在形成她們對于加拿大以及加拿大人的看法”[7]。同年,另一位研究者莫莉·利特爾伍德·麥基賓(Molly Littlewood McKibbin)于《黑人研究》發(fā)表的《家園的可能性:布蘭德小說〈我們所渴望的〉的城市空間探尋》指出,第二代移民如何在多倫多這個移民族群、多元文化、社會混雜的城市環(huán)境下跨域空間界限,創(chuàng)造家園,尋找家園歸屬感。
(三)對比研究視角
1992年利奈特· 亨特(Lynette Hunter)在《多倫多大學(xué)季刊》上發(fā)表《現(xiàn)代主義之后:戴奧妮·布蘭德,克萊爾·哈里斯和瑪琳·菲利普作品中的兩種話語》,該文對三位作家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這三位作家在表現(xiàn)女性的心聲上具有相似之處,但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上卻略有不同。布蘭德不僅采用現(xiàn)代主義的詩歌表達方式來揭露種族問題,還在短篇小說尤其是《逍遙》中以詩性的語言來表達黑人尤其是女性在加拿大所遭受的種族主義問題。喬治·愛略特·克拉克在2000年《加拿大文學(xué)研究》上發(fā)表了《哈里斯,菲利普斯和布蘭德:研究文學(xué)批評的三個作家》,指出對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批評,白人、黑人與亞洲人的種族批評,加拿大、英國和加勒比之間“母國”與“子國”的殖民批評,構(gòu)成了這三位特立尼達移民加拿大女作家的文本,她們共同致力于跨越種族之間的橋梁。2002年,瑪利亞·凱利達·卡薩斯(Maria Caridad Casas)在《芥菜雜志》發(fā)表了《莉蓮·艾倫和戴奧妮·布蘭德詩歌中的口頭與身體表達:體現(xiàn)社會符號學(xué)》,指出她們詩歌創(chuàng)作的異同。相同之處在于她們使用口頭表達展示她們的詩歌;不同之處在于艾倫更加注重詩歌表演和展現(xiàn),布蘭德的詩歌語言創(chuàng)作采用標準英語混雜著克里爾語。李· 弗魯(Lee Frew)于2013年在《多倫多大學(xué)季刊》上發(fā)表了《定居民族主義者和外國人: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的〈兩個小野人〉和戴奧妮·布蘭德的〈我們所渴望的〉作品中的“外生”代表》,將這兩部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尤其在指作品中的“外來”表達方式上具有一致性。李指出:“‘the exogene’和‘the exogenous’在加拿大國家中的英語發(fā)音,體現(xiàn)了仍不可或缺的國家認同感?!盵8]著重分析移民者自身的文化與自身所屬的移民環(huán)境和創(chuàng)傷性的殖民歷史之間的關(guān)系。
二、國內(nèi)戴奧妮·布蘭德研究狀況
國內(nèi)學(xué)界對戴奧妮·布蘭德的研究相對薄弱,尚屬起步階段,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資料大都以介紹為主。這種相對于國外布蘭德研究的滯后從兩個方面反映出來。一方面是對“Dionne Brand”中文名字和作品的譯法,不多的資料就有迪翁·布蘭德、狄昂·布蘭德、戴安娜·布萊頓等多種譯法。其作品名稱同樣沒有固定的譯法,這與其作品在國內(nèi)還未有中譯本有關(guān)。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布蘭德及其作品還未真正進入中國學(xué)者和文學(xué)批評者的視野。迄今國內(nèi)沒有關(guān)于戴奧妮·布蘭德的專著,只有少數(shù)有關(guān)該作家的期刊文章,其中多數(shù)以介紹性內(nèi)容為主,尚未出現(xiàn)與之相關(guān)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只有兩部書對其做了簡要評介。一部是200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任一鳴與瞿世鏡編寫的《英語后殖民文學(xué)研究》,用一節(jié)的篇幅對布蘭德的政治性文章、詩歌和小說作品進行了簡介,包括介紹長篇小說《月圓月缺》的故事情節(jié)。另外一部是2008年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任一鳴編寫的《后殖民:批評理論與文學(xué)》,這本書是任一鳴對《英語后殖民文學(xué)研究》的補充研究。
據(jù)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上的搜索,只有兩篇與布蘭德相關(guān)的期刊文章。一是2010年田娟和辛昕發(fā)表的《從加勒比女性小說中解讀后殖民文學(xué)》(載《時代文學(xué)·上》),指出布蘭德的小說《在另一個地方,不在這里》塑造了兩個身處社會邊緣的堅強黑人女性人物——維利亞和伊利賽。同時,田娟和辛昕指出:“這部史詩般的小說展現(xiàn)了加勒比海裔移民在加拿大所受到的迫害和孤獨。這里展現(xiàn)的是一位對抗男權(quán)世界的傲慢自大、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文明世界殘忍現(xiàn)實的堅強女性?!盵9]二是2014年袁霞發(fā)表的《生態(tài)危機下的四重奏——介紹當(dāng)代加拿大四位生態(tài)詩人》(載《外國文學(xué)動態(tài)》),提出布蘭德曾獲得2006年總督詩歌提名獎的《目錄》,更多的是以生態(tài)主義視角來構(gòu)建反烏托邦圖景。袁霞指出:“自然已經(jīng)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引退,到處都是人工斧鑿的痕跡,而物質(zhì)的豐富和舒適的生活并沒有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人類的異化不可避免,末日世界的來臨是或遲或早的事。”[10]10-12文章分析物欲橫流的時代,關(guān)注弱勢群體在這個大背景下的自我焦慮意識。 同時,作者又指出:“布蘭德將戰(zhàn)爭歸根結(jié)底源于對自然資源的搶奪。暴力引起傷亡,而生命的失去與星球遭到破壞是不可分割的?!盵10]10-12
綜上所述,國外對戴奧妮·布蘭德的研究比國內(nèi)起步早,研究視角多樣化。然而在國外廣受關(guān)注的布蘭德并沒有引起我國學(xué)者的重視。隨著后殖民文學(xué)的興起,布蘭德作為后殖民女性主義的先驅(qū),她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時代的多種問題。顯然,國內(nèi)學(xué)者對這樣一位加勒比非裔移民女作家的研究與作者在文學(xué)領(lǐng)域的地位極其不符。
三、研究意義與展望
作為加勒比非裔加拿大移民女作家,布蘭德獨特的三重身份使其深切感受到黑人女性移民者的困境。她關(guān)注種族歧視、身份認同、殖民歷史和性別壓迫等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況。這樣一位在黑人文學(xué)領(lǐng)域獨樹一幟的女性作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國外學(xué)界對其研究呈現(xiàn)出多樣化,而國內(nèi)學(xué)界對戴奧妮·布蘭德的研究僅僅涉及少數(shù)幾部作品,只有寥寥幾篇文章,所以對布蘭德的研究存在很大空間。在全球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研究戴奧妮·布蘭德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曾遭受殖民侵略和民族創(chuàng)傷的第三世界發(fā)展中國家的移民者們來說,他們面臨著本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黑人生存困境以及民族歷史文化的缺失等問題,如何跨越種族和文化差異以達到人類和諧共存,將給當(dāng)今世界所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帶來反思和啟發(fā)。
參考文獻:
[1]任一鳴,瞿世鏡.英語后殖民文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114.
[2]RENK K J.The shadow catchers:creole/womanist writers in the anglophone caribbean[M].UMT Company Press,1995:1.
[3]HUA A.Memory and cultural trauma:women of color in literature and film[M].Ottawa:Heritage Branch,2005:13.
[4]CASAS M C.Multimodality in Canadian black feminist writing:oralit and the body in the work of harris,philip,allen,and brand[M].Amsterdam:The Netherlands,2009:168.
[5]TURPIN C A.How three black women writers combined spiritual and sensual love;rhetorically transc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language(Audre Lorde,Toni Morrison,and Dionne Brand)[M].New York:Edwin Mellen Press,2010:iv.
[6]GOLDMAN M.Mapping the door of no return: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the work of dionne brand[J].Canadian literature,2004(Autumn):13-28.
[7]BECKFORD S M.“A geography of the mind”:black Canadian women writers as cartographers of the Canadian geographic imagination[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2008(1):461-483.
[8]FREW L.Settler nationalism and the foreign: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ogene in Ernest Thompson Seton’sTwoLittleSavagesand Dionne Brand’sWhatWeAllLongfor[J].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2013(11):278-297.
[9]田娟,辛昕.從加勒比海女性小說中解讀后殖民文學(xué)[J].時代文學(xué),2010(6):181-183.
[10]袁霞.生態(tài)危機下的四重奏:介紹當(dāng)代加拿大四位生態(tài)詩人[J].外國文學(xué)動態(tài),2014(8).
(責(zé)任編輯:張璠)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es on Dionne Brand
HUANG Yan, SUN N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Abstract:Dionne Brand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Caribbean African immigrant female writers. She gain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her careful description of the colonial slavery history and racial diaspora in Middle Passage. The complexity and variety of Brand’s writings in theme and technique have presented the multiplicity of criticism of Brand abroad, especially analysis and com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m, racial and cultural trauma, diaspora, verbal narrative, comparative and so on.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Brand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 detailed review of studies on Brand abroad and at home as well as a prospect for its future is conducted.
Key words:Dionne Brand;research abroad and at home;prospect
中圖分類號:I1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297(2016)01-0064-05
作者簡介:黃艷(1989-),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孫妮(1958-),女,安徽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比較文學(xué)和世界文學(xué)。
基金項目: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戰(zhàn)后英國移民文學(xué)研究”(12BWW050)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