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美育即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對幼師生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古詩詞教材中蘊藏的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審美教育?!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思想道德品質,逐步形 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彼栽诮虒W工作中滲透美育,是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幼師生 美育 滲透審美 教育
古詩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美學系統(tǒng)。每個階段的語文教材中都少不了名篇佳作,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不同時代中不同個體生命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
我國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tǒng),古人的求學一般從學詩開始。不同時期的人們都通過對詩的學習來提升精神魅力,以實現(xiàn)禮義教化和人格培養(yǎng)的目的。現(xiàn)今的語文教育同樣離不開詩歌。不管是單純的背誦,還是字詞的理解,意義的把握,以及將來專業(yè)的詩歌研究,處處都能看到詩歌的身影,詩歌已經(jīng)成為我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品味古詩詞語言之美
詩歌語言凝練含蓄,用詞準確生動,教學中必須要求幼師生多吟誦,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因此,對于幼師生未來就業(yè)引導幼兒吟誦作品時,能準確抓住作品的優(yōu)美語言,領略語言的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如酈道元《三峽》一文時,教師應當就語言之美和內涵之豐富進行重點處理。例如,“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毖┌椎募ち?,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在教此類句子時,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lián)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yōu)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大愛的情感體會。
二.領悟古詩詞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氛圍。教師對學生意境美教學中,著重要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來激發(fā)自己思想和生活感情的融合,這樣的培養(yǎng)和熏陶對以后引導幼兒欣賞幼兒作品的意境美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用九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語“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再現(xiàn)九種景物,使整個畫面頗像一幅水墨畫,十分耐人尋味,然后用夕陽西下一句為背景,把前三句聯(lián)結起來,強化了游子的愁情。最后一句點題,畫龍點睛,突出了主人公難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出一個深遠的意境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在這里,詩人運用色彩的巧妙組合,景點的精心安排,畫面的強烈對比,蕭瑟的秋景如在目前,詩人的悲苦心境也透紙而出。讀出來是詩,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畫,讀者心中則油然蕩漾出詩畫融合無間的回味悠長的意境美。
三.體驗古詩詞人情之美
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發(fā)現(xiàn)人類精神的閃光,起到感染學生,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因為幼兒的內心是單純的,作為幼兒教師要以自身的人情美來感染幼兒建立健康的成長歷程。
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通過寫她能織布,與小姑的友愛,離開焦家時的裝束等,表現(xiàn)了她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等優(yōu)美品德。這是中學語文課本中體現(xiàn)人情美的人物是很多的,像屈原、張衡、周瑜、等等都可能給學生以美的榜樣,美的感染。
總之,利用教材進行美育是語文課的重要功能之一,有著不可忽視積極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引導學生捕捉美的因素,美的意義,積極接受美的教育,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如果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處的地位去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施以長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
參考文獻
[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篇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李戎.《美育概論》[M].齊魯書社.
[4]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十二院校中文系.《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龍濤.古詩詞教學“美”談[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S1期.
[7]單秀鳳.高職院校開展古詩文經(jīng)典誦讀的實踐與思考[J].成才之路.2008.29.
本文系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校級青年課題,課題名稱:幼專院校古詩詞教學美育滲透的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HYZC201510。
(作者介紹:林子涵,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