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摘要:溝通是人類行為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溝通是一門藝術,教育也是一門藝術.當教育遇到溝通的問題時,教師唯有以“藝術”的眼光和方法去應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溝通效果.
關鍵詞:學生 溝通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懂得如何有效地與學生溝通,懂得如何滿足學生的需要,并引導學生懂得如何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才能建立彼此信任、尊重、接納、理解的關系,也才能有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反之,在師生關系中,如果學生覺得自己無能、自卑,擔心被同學奚落、嘲笑,覺得自己不被信任、理解,無論平時自己多么喜歡的課程,都不會產(chǎn)生學習熱情,而使自己游離于班集體之外,從而不會對老師產(chǎn)生好感.如何與學生有效溝通呢?
一、溝通前,教師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信息的透明程度.教師含糊不清的態(tài)度,難以使人理解,對于信息接收者而言沒有任何意義,會導致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發(fā)送者的行為動機產(chǎn)生懷疑.對于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細致,并且具備可操作性.哪些事情學生可以做,哪些事情學生不可以做,一定要在開始的時候講明說清,并且在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
二、溝通時,要注意場合
1.普遍的思想問題,群體溝通.對于班級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教師擠出時間與每個學生進行個別談話,實屬不易,而只憑嚴厲的指責、訓教又難以走進學生的心靈,達不到良好的說服效果.這個時候,不妨借助開班會的途徑,給學生撥開人生路的迷霧,及時矯正其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使班級始終沿著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是教育溝通變得省時省力.
2.個別化的思想、心理問題,個別溝通.在一個班級中,總會有性格很內(nèi)向的學生,他們在思想上、心理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學生被稱之為“問題學生”.對待這些學生,不宜當眾批評、訓斥,而應該單獨進行思想交流、心理輔導.
三、溝通時,注意語言藝術
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要有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責任心.在談話之前,教師要對學生做充分的了解和調(diào)查,結(ji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性特征設計出科學的談話內(nèi)容和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教師要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并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去接近他們,理解他們,鼓勵他們,表揚他們,讓他們克服恐懼,愿意大膽地與別人交流.對于善于強詞奪理的“巧言型”,教師可用“以巧制巧”的方式突破.與后進生溝通,教師要注意傾聽他們的解釋、反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長處,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與優(yōu)等生進行溝通,教師要了解優(yōu)等生的內(nèi)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四、溝通時,注意體態(tài)語言的應用
每個人每天都在無意識地做著體態(tài)語言的溝通,體態(tài)語言在師生溝通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1.眼神的應用.也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注視藝術.教師對學生的注視,一般分為嚴肅注視、關注注視、親密注視.嚴肅注視,能使學生心靈震撼,吐露真情;關注注視,能使學生感到受注意后得到鼓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認真與教師溝通;親密注視,能使學生感到關心體貼,產(chǎn)生巨大的溫暖效應.
2.面部表情.一個人的面部可以產(chǎn)生豐富的表情.表示關注,饒有興趣的面部表情;表示詢問及疑問的表情;表示滿意和贊揚的表情;表示親切、友善、嚴肅、認真的表情……這些在師生溝通中都能產(chǎn)生強大的作用力.
3.還有其他的體態(tài)語言,如手勢、方位、角度等.
五、溝通時,教師應切忌以自我為中心
教育是慢的藝術,教師應該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抓住教育契機,幫助學生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要淡化自身的教育形象、教育心態(tài)和教育痕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尊重信任學生,溝通思想感情,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代替逆耳的訓斥.
六、處理問題時,教師要公平、公正
在處理涉及學生的問題時,教師必須主持公道,調(diào)查研究,分析原因,要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責難一方,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心悅誠服.
此外,豐富的知識,幽默的性格,持久的愛心和獨特的人格魅力都是有效溝通所不可或缺的.運用心靈疏導,才能使溝通真正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劉衛(wèi)平.營造和諧的師生情感[J]. 新課程學習(中)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