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項目教學法在社會保障學課程改革中的實踐與探索
周奕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410205)
項目教學法是地方本科院校培養(yǎng)具有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社會保障學課程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具體實踐,總結了項目教學法實施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分析了目前項目式教學在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進一步完善的對策建議。
項目教學法社會保障學課程改革
傳統(tǒng)課堂講授教學在我國高校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中非常普遍。這種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學過程缺乏實際真實的生活場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導致學生學習目標盲目,弱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際教學效果變成知識而非能力,最終影響了學生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由此可見,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與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之間存在偏差,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項目教學法是將課程知識內容設計為若干教學項目,通過項目的開展組織教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全程參與項目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改變了以知識傳授為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強調獲取知識的過程和能力,在具體項目開展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充分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項目教學法注重在實踐中、在過程中學習,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基于此,筆者在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的《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中嘗試采用了項目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當然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筆者在我校行政管理專業(yè)三年級的社會保障學課程中采用了項目式教學法組織教學,考慮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實踐資源不足,采用的是部分項目式教學,“即對教材原有內容按照課程特性和教學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有關基礎理論的內容仍以老師講授為主,有關社會保障實務的內容則通過項目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這一教學模式的探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定位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目標時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學校的辦學定位。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的辦學定位是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即強調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培養(yǎng)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二是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社會保障是行政管理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程,我校行政管理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為培育基礎知識牢、實踐能力強,能在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及第三部門等組織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社會保障學作為行政管理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教學目標要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一致。正是由于以上兩點,我們把社會保障學的教學目標定位于: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發(fā)展歷程,掌握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政策,通過項目式教學,促使學生運用社會保障學的獨特視角,立足我國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力圖發(fā)現(xiàn)和探究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實際能力及理論探索研究能力。
(二)制定適合項目教學法的課程內容體系
目前我校社會保障學教材采用的是童星教授主編的《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內容涉及理論和制度兩大方面,內容全面、覆蓋面較廣,但由于有限的學時,采用部分項目式教學法后必須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優(yōu)化課程內容體系,突出教學重點。根據(jù)教學目標將課程內容分為6大模塊。第一模塊:基本理論,共8學時,其中理論授課結束后指導項目選題2學時;第二模塊:社會保障的發(fā)展歷程與管理,共6學時,主要采用多媒體講授和案例分析教學;第三模塊:社會保險,共24學時,其中項目開展中期匯報和指導4學時,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社保知識競賽和角色扮演法教學;第四模塊: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共8學時,主要采用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法教學;第五模塊:社會保障面臨的挑戰(zhàn),共4學時,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頭腦風暴法教學;第六模塊:成果匯報和集體評估,共4學時,其中PPT匯報2學時,集體評估2學時。理論知識點講授和項目式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比例大約為2:1,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基本理論的講授力求精簡,并要求反映當前領域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重點突出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鍛煉。
(三)設計階段性項目教學過程
1.項目選題階段
項目的選題是項目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決定項目教學質量的關鍵。社會保障學課程內容涉及多門學科,考慮到學生前期相關知識儲備較少,在課程內容第一模塊基本理論授課結束時(第三周)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根據(jù)社會保障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在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yè)保險、住房公積金、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專題中擬定選題范圍。同時,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和課余時間對項目的選題與學生展開充分的溝通,從選題的價值、可行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保證項目選題既與課程教學目標一致,又能順利開展。經(jīng)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2013級行政管理專業(yè)學生最后確定了以下內容開展項目教學,如對大學生醫(yī)療保險現(xiàn)狀的調查、長沙市靈活就業(yè)人員社會保險現(xiàn)狀的調查、新生代農(nóng)民工養(yǎng)老保險參保意愿及影響因素的調查、企業(yè)職工對延遲退休的意愿調查、農(nóng)村留守兒童社會救助調查等,基本涵蓋了社會保障領域的主要內容。
2.項目實施階段
項目實施過程包括組建項目小組、擬訂項目研究計劃、開展調查、整理分析資料、撰寫項目報告等。2013級行政管理專業(yè)本科生3個班共有學生92人,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本課程的項目式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團隊組建主要是基于選題興趣、學習習慣與能力及自身社會實踐等因素進行組建。最終3個教學班分為15個小組,由學生自行確定負責人,制定項目的調研計劃并實施。教師在學生實施項目過程中的職責是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研,開展項目研究,同時要堅持過程管理,加強對學生項目實施情況的指導和督查,確保項目成果的最終質量。學生則根據(jù)項目研究計劃分工合作進行探索,遇到問題時,應先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自己解決,致力于在團隊分工協(xié)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項目考核階段
對項目成果的考核是“項目教學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學生前期學習的集中展現(xiàn),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的平臺,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成就感。本課程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項目研究工作,學生在臨近學期結束前(第十六周)進行課堂成果匯報。項目式教學的考核最后是綜合利用教師評估、自我評估、小組組員內部互評、小組互評等方式力圖保證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客觀的評價??己谁h(huán)節(jié)分為過程考核和成果展示考核。過程考核主要是針對學生項目團隊的研究計劃、實施過程、團隊分工以及完成情況進行考核,這部分主要實施自我評估和小組成員內部互評。成果展示主要在課堂進行,每組限定在10分鐘之內,主要演示內容包括項目簡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各小組在進行課堂展示之后還需要現(xiàn)場回答老師及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并提交調研報告作為項目最終研究成果,這部分主要實施教師評估和小組互評。
為了了解項目教學法的實際教學效果,筆者運用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對2013級行政管理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訪談提綱分別是從課堂氣氛、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師生關系及該門課程的收獲四個方面設計提問。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項目教學法的評價明顯高于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法,大部分學生認為運用項目教學法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掌握社會保障學課程教學內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師生之間建立起了交流、合作的關系;同時激起了學生對社會保障領域熱點問題的關注和探究。通過這次項目教學法的教學實踐,筆者在社會保障學項目式教學改革過程中獲取了一些經(jīng)驗,但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導致項目教學法在開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實踐教學資源缺乏
項目教學涉及與研究的問題通常來自現(xiàn)實生活,依托相關政府部門、企業(yè)和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實踐教學資源進行項目研究將會有力地推進項目式教學深入開展,但目前我校行政專業(yè)的實踐教學資源明顯不足,部分選題對學生來說在深入實地調研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如對新生代農(nóng)民工養(yǎng)老保險參保意愿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長沙市靈活就業(yè)人員社會保險問題的調研等,這些問題是當前社會保障領域的熱點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和實踐意義,但對這些項目的深入調研需要一定的資源保障,僅憑學生很難獲取這種資源。對此學校要有效整合高校、地方的資源優(yōu)勢,與當?shù)厣鐣U喜块T、社會組織、協(xié)會和相關企業(yè)進行合作,結合課程體系的建設,搭建與企業(yè)、社區(qū)的項目合作平臺,以便于學生開展項目實踐。
(二)教師角色轉變不適應
項目教學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引導者”轉化,主要任務成為引導學生學習,但目前社會保障學課程的教師仍傾向作為主體主導教學,習慣于知識的單向灌輸,對于大多教師而言角色的轉變存在困難。同時學生項目選題的多樣性對教師的綜合指導能力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教師要勝任項目式教學,首先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但能夠對該學科的理論前沿及政策導向有清晰的了解,同時還必須積累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這樣才能夠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項目研究。其次要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學術研究使教師更好地把握社會保障前沿理論和發(fā)展趨勢,這樣及時為項目式教學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素材。最后教師要學習利用信息技術完善現(xiàn)有的課程教學。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將混合式教學引入項目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增加師生線上互動交流的時間及學生課外參與項目實踐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三)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
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團隊協(xié)作,而學生的學習思想深受強制灌輸式教學影響,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缺乏主動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維。另外,學生普遍缺乏“民生”意識,認為社會保障是政府部門管的事,與我無關,因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少,學習興趣不高。最后由于學生面臨著激烈的學業(yè)和就業(yè)競爭,加上功利化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部分學生心態(tài)浮躁,只追求高的分數(shù),再加上學??己梭w系重結果考核輕過程考核,長此以往有的學生便會對項目的開展敷衍了事。對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一方面教師需在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和資料收集基礎上精心準備社會保障學項目教學的問題,使其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
趣。另一方面要建立與項目教學法相適應的考核標準和體系。首先,在成績評定中,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平時成績由原來的30%增加至40%,并逐步提高至50%~60%。其次,增加過程考核的內容和次數(shù)。實施以平時討論、項目實踐、調查報告、項目展示等形式為主的過程性考核,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發(fā)言和撰寫項目研究報告及主持項目ppt匯報,并將過程考核的成績納入學生平時成績中。
[1]孫光德,董克用.社會保障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張國平,周艷,曹春艷.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的研究性教學改革探討——以社會保障課程為例,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14(11):88-92.
[3]朱曉紅.基于項目式教學的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以社會保障學課程為例,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5(12):93-97.
[4]王華麗,劉猛,徐倩,胡玉芳.社會保障課程教學方式改革難點與途徑分析,中國電力教育,2014(03):128-129.
[5]陳亞鵬.項目教學法內涵、理論與問題探討,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14(12):84-87.
[6]馬蔚姝.PBL教學模式在“社會保障學”課程中的應用探索,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30):297-298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CBE的民辦高校行政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湘教通[2015]291號,534號)和2015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基于養(yǎng)老需求和養(yǎng)老支付能力下的湖南省養(yǎng)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編號:15C079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