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贊梅,葛君梅
?
人民民主專政:人民利益視角的解讀——基于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崔贊梅1,葛君梅2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2488;2. 吉林體育學院 基礎課教學研究部,吉林 長春 130022)
人民民主專政,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學說與我國國情融合的產物和表現。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根本上是為了維護人民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鄧小平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強調,也是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我國仍然處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判定的歷史時代,人民的根本利益隨時都會受到來自內外力量的侵蝕,人民民主專政不能削弱,只能加強。
人民民主專政;人民利益;人民群眾;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
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我國的國體,客觀意義上講,是歷史的選擇,是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近代歷史發(fā)展演進的結果;主觀意義上講,是我國人民的選擇,是勞苦大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浴血奮戰(zhàn)所推動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是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摧毀了中國的大門,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受盡了帝國主義的踐踏和凌辱。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尋求救亡圖存之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使得“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1]1471。中國大地沉寂了,正在中華民族苦悶彷徨之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1]1471。先進的中國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主要依靠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切愛國力量,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締造了新中國。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詳細闡述了在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毛澤東主要從“人民”“民主”和“專政”幾個層次論證了其內涵。他認為,建國之初,“人民”主要指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皩U币庵溉嗣裨诠伯a黨的領導下“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壓迫這些人,只許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懊裰鳌笔侵浮皩τ谌嗣駜炔?,則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權。選舉權只給人民不給反動派”[1]1475。
我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首先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所決定的。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毛澤東提到,“大家都很清楚。不這樣,革命就要失敗,人民就要遭殃,國家就要滅亡”[1]1475。馬克思認為,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它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對被統治階級進行壓迫的暴力工具,并最終隨著階級的消亡而消亡。無產階級專政是階級和國家消亡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到:“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yōu)楹笳叩母锩D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盵2]無產階級只有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才能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在解放自身的過程中解放全人類,最終實現階級的消失和國家的消亡。其次,人民民主專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建國之初,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國外反動勢力采取對華封鎖和遏制的政策,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煽動周邊國家尋釁滋事,甚至直接入侵朝鮮,越過鴨綠江威脅我國邊境安全。在國內則仍存在著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殘余力量,它們的存在對無產階級政權是一種威脅,對人民的利益是一種侵害,所以毛澤東指出:“這些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盵1]1475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集中體現了人民的利益,在人民內部實行最廣泛的民主,對敵對分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對外有利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取得了抗美援朝和中印邊界戰(zhàn)爭的巨大勝利,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專政階段(以前是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取得了經濟發(fā)展的巨大成果。由于當時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尤其是在國內中共高層領導人對某些問題的不同意見,使毛澤東晚年最為焦慮的就是“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復辟”思想的出現,甚至當成中央“新的中心問題”來對待,在此基礎上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目的就是打擊、肅清混入黨內的資產階級當權派。文化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階級斗爭的擴大化,造成了社會的失序,但毛澤東以此來防止社會主義國家變質,防止國家資本主義化的初衷無疑是好的,“我沒有私心,我想到中國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眾,不能讓他們走回頭路。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3]。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憂國憂民的領袖胸懷。所以不能因此而否定人民民主專政,正如劉潤為教授在《法治與專政不矛盾》一文中所提到的,“以往的錯誤不在于使用了專政手段,而在于錯誤地使用了專政手段”。只是將人民民主專政使用到了不該專政的人身上。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轉移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決策。從此,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新時期,把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fā)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盵4]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城市的國有企業(yè)改革也隨之啟動,逐步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企業(yè)領導的年輕化、知識化,極大地增強了企業(yè)活力,提高了生產效率。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又明確提出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口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之上進行的,二者都服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而人民民主專政正是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已建成了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國民生產總值呈幾何倍數增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貿易出口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基本建成小康社會,正大踏步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中國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三百多年才走完的歷程,成就了中國奇跡,引起了世界的矚目。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貧富分化日益加劇,腐敗問題滋生,房價居高不下,道德體系滑坡等社會現象極大地弱化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給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究其原因,最為根本的就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曾經一度過分看重GDP的增長,片面地強調擴大開放、引進外資、學習西方,失去了對人民利益的考量,淡化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引領下,特區(qū)富裕了,沿海發(fā)達了,在國有企業(yè)改制過程中,隨著國有資產的流失,一部分人的財富迅速積累,他們的確先富起來了。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沒有這個“共同富裕”的經濟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勢必會受到損害?!跋雀弧北仨氁浴肮哺弧睘閮r值旨歸,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特征。同時,我國歷來是一個以“民”為本的國家,自古以來,歷代明君賢相都重視體恤民情、考察民怨?!八茌d舟,亦能覆舟”的執(zhí)政理念使得我國在歷史上總體保持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這種根深蒂固的對人民力量的尊重和敬畏,對歷代帝王的執(zhí)政為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民為貴”也成為中華民族始終如一的政治追尋?;谏鐣髁x國家的重要特征和我們一貫的政治傳統,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這一時期更需要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只有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在經濟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治上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才能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搞好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福祉。
人民民主專政,是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本質上還是無產階級專政。因為我國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戰(zhàn)時期,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依靠的都是人民的力量,也只有毛澤東看到了中國的實際,發(fā)動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最終贏得了國家的獨立。人民民主專政到底有多重要?毛澤東在1949年8月寫的《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一文中提到:“對于勝利了的人民,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樣地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這是一個好東西,是一個護身的法寶,是一個傳家的法寶,直到國外的帝國主義和國內的階級被徹底地干凈地消滅之日,這個法寶是萬萬不可以棄置不用的。”[1]1502從中可見,毛澤東對國外帝國主義和國內敵對勢力將長期存在的預言,所以人民民主專政將須臾不可離開。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也多次強調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性。1979年鄧小平作了名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我們必須看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敵特分子,有各種破壞社會主義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壞分子,有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新剝削分子,并且這種現象在長時期內不可能完全消滅。同他們的斗爭不同于過去歷史上的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他們不可能形成一個公開的完整的階級),但仍然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或者說是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遺留。對于這一切反社會主義的分子仍然必須實行專政?!边@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關于階級斗爭將長期存在、人民民主專政必須要長期堅持的科學論斷。
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日益膨脹的西化、分化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印證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論斷,也是當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現實依據。人民需要人民民主專政(現階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不僅是因為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更是因為專政的對象還依然存在,國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企圖破壞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企圖竊取改革發(fā)展的偉大成果,企圖用資本的強勢力量侵入社會主義的每一個細胞,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對此,人民群眾是不允許的,我們的先輩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享有國家政權。我們的人民已經不同程度地遭受了私有化浪潮所帶來的社會不公,貧富分化加劇所帶來的社會不穩(wěn)定,資產階級自由化等思潮所引起的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亂,資本的冷漠對人們內心善良的沖擊,人民不能再容忍經濟上的既得利益集團企圖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狼子野心,不能忍受他們勾結國外敵對勢力,企圖分裂我國的卑劣行徑。人民絕不能放棄手中的專政工具,這是先輩們鑄造的“尚方寶劍”,在當下國內外敵對分子和敵對勢力興風作浪之時,更是須臾不可離開。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深知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來堅持將群眾路線作為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辈粌H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要堅持,在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同樣要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內開展了“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使黨員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講話中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zhí)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安如泰山、堅如磐石?!盵5]只有人民決定的方向才是正確的,只有人民擁護的政權才是穩(wěn)固的,也只有順應了民心、匯聚了民力的制度才是自信的。所以,對于目前國內出現的西化、分化、資本主義化的自由化思潮,國際上妄圖顛覆社會主義政權的敵對勢力,甚至是國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侵害人民利益的丑惡行徑,人民群眾的最有效,最有力,也是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5.
[3]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輯部.毛澤東傳(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389-1390.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8.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An Interpretation in Perspective of People’s Interests——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of Marxism
CUI Zanmei1, GE Junmei2
(1.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2.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053000, China)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is the outcome which com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of Marxism an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o Zedo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leading group,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for the maintenance of people’s principal status fundamentall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Deng Xiaoping emphasized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als, aiming at maintaining socialist nature and people’s interests. And in the stage of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China still stays in a time which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have determined. Thus, as people’s interests may be eroded by the force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power at any tim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should not be weakened, and must be enhanced.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people’s interests; the masses;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Marxism
(責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楊 敏)
10.3969/j.issn.1673-2065.2016.06.014
B15
A
1673-2065(2016)06-0084-04
2016-06-26
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09225512);河北省社科聯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青年課題(201604030505)。
崔贊梅(1981-),女,河北衡水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葛君梅(1977-),女,吉林長春人,吉林體育學院基礎課教學研究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