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蓮
勞動教育應成為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必修課”
汪昌蓮
近日,記者從北京市教委獲悉,今年全市有約1.6萬余名城區(qū)初中學生,將到郊區(qū)參加為期一周的學農教育活動。為了保證整個學農活動的順利進行,學生學農經費由市級財政承擔,該項目生均經費標準為每人1800元。(北京青年報)
當下,由于各種原因,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出現(xiàn)了一些學生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鑒于此,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聯(lián)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此語境下,北京組織1.6萬城市初中生到郊區(qū)學農一周,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有益實踐,具有樣本意義。
不可否認,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仍有不少學校片面追求學生的文化成績及學校的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生存能力及勞動技能的教育。然而,當中小學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時,當軍訓場上暈倒的“豆芽菜”越來越多時,家長們還能沉得住氣,逼迫孩子搞“題海戰(zhàn)術”嗎?當學校的綜合測評一次次輸在勞動教育上,校領導還能橫下一條心,片面追求升學率?
在2015年“五一”慶祝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勞動托起中國夢”。這就需要全社會深入思考勞動教育的價值,思考現(xiàn)代社會的勞動教育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問題。因此,加強勞動教育,是教育體制和方式的一次反思與糾偏。換言之,勞動教育,應成為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一課”。必須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將勞動教育納入現(xiàn)行教育體系,納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計劃,使其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只有這樣,教育部門、學校及家庭,才能更加重視勞動教育和學生的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