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指導(dǎo)學生“做學問”,就是引領(lǐng)學生合作探究,開展研究性學習。本文圍繞“如何指導(dǎo)學生‘做學問”這一問題,從更新觀念、營造氛圍、方式方法的設(shè)計及注意事項等方面,作了較深刻的反思和探究。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學教方法 反思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58-01
孔子在回答子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時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墩撜Z·公冶長》)——通過學習,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這是學生“做學問”的第一步?!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有了問題,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加以解決,這是學生“做學問”的第二步。解決了原有的問題,又能夠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得到新的啟示,這是學生“做學問”的第三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指導(dǎo)學生“做學問”,極大的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學習品質(zhì)的有效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讓學生大大方方“做學問”
由“師道尊嚴”衍生的一系列落后的教育觀念,是一種“遺傳病”。它深深的隱藏在整個社會的肌體里,時不時發(fā)作。
比如,“考試指揮棒”仍然在有力的揮舞著,這決定著提問題依舊是教研人員和教師的“專利”。每次考試的試題和答案,由教研人員“敲定”;課堂上,教師把最有可能考試的幾個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研究”,最后由教師公布“標準答案”。學生的“中心任務(wù)”還是“認真記,使勁背”。
由此可見,要讓學生“大大方方”“做學問”,必須首先進行廣泛的宣傳,時時更新舊的教育觀念,同時,還應(yīng)該做到以下幾點:
1.1“蹲下教師的身子”。
即不要過分強調(diào)教師的權(quán)威,大事小事由教師說了算。教師應(yīng)該回歸“孩子王”的身份,經(jīng)常深入學生,和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學校不是執(zhí)法機關(guān),教師不是司法人員。學生有這樣那樣的過失,教師不該吹胡子瞪眼睛,訓斥甚至變相體罰他們。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樹立服務(wù)的意識,多多的關(guān)心愛護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清障搭臺。
1.2呵護學生的個性。
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個性。個性與智慧的關(guān)系,就好比礦床與礦物的關(guān)系,礦床沒了,礦物也就沒了;也好比皮與毛的關(guān)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學生沒了個性,也就沒了智慧,沒了智慧,怎能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見解?進而又怎能去人生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在教育管理上,不要過分強調(diào)學生言行的整齊劃一,不要發(fā)布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禁令”,而要讓學生確立“我的成長我做主”的意識。
1.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
教師要本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也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則,在引領(lǐng)學生合作探究時,要鼓勵學生“膽子要肥一點”,要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要注意老師沒發(fā)現(xiàn)的問題,要敢于糾正老師的失誤。
2.激活“學術(shù)”氛圍,讓學生高高興興“做學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本是孩子。如果“做學問”做得沒興趣,他們就會不干。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營造一個活躍的“學術(shù)”氛圍,激活他們“做學問”的熱情。
2.1采取靈活多樣的合作探究方式。
就組織方式來說,有同桌合作探究式,即同桌二人(班額大的有三人)一起探討;有前后桌合作探究式,即前后桌四人(班額大的有六人)一起探討;有自由“結(jié)對子”合作探究式;有全班大討論式。這里要注意的是,組合方式不要搞的太復(fù)雜,一節(jié)課才四十五分鐘,不能因為組合的原因浪費了。
就活動方式而言,有“中心發(fā)言式”,對合作探究的問題,由一名學生“主答”,全班學生補充或糾正;有“眾議——小結(jié)——總結(jié)式”,即對同一個問題,先分組探究,小組得出探究結(jié)果后,再在全班作一個綜合評價;還有辯論式,對于一些是非難分的問題,可以分成正反方兩個組展開辯論,達到“真理越辯越明”的目的,這種辯論式還有一個“變式”,就是組織學生針對某個問題,每人寫一篇文章,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然后出一期???,再得出綜合評價。
學生合作探究的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最好是學生在自學后,由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合,再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還有一點,就是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中,適時給予點撥。
2.2要善于打開學生的“話匣”。這是能否成功指導(dǎo)學生“做學問”的關(guān)鍵。
比如,在教讀課文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2.1拿出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引領(lǐng)學生合作探究。每一篇課文,學生在閱讀后,都會有一個或幾個最感興趣的問題。像周建人的《蜘蛛》一文,開頭先引用一則兒時猜過的謎語“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來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教師完全可以“順水推舟”,先讓學生猜謎,而后按照文章內(nèi)容,提出以下最有興趣的問題:“蜘蛛怎樣捉飛將?”“蜘蛛怎樣排八卦陣?”“蜘蛛絲在天文學上有什么用途?”讓學生合作探究,從而讓學生了解蜘蛛的生活習性、生理特點和蜘蛛絲的用途等知識,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
2.2.2圍繞文章的精彩內(nèi)容,引領(lǐng)學生合作探究。如教讀《斑羚飛渡》一文,教師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最精彩的部分,然后探討以下問題:①斑羚為什么要飛渡?②斑羚為什么能夠飛渡?③你對斑羚飛渡這一悲壯的事件有什么看法?
2.2.3針對學生對課文的“誤讀”,引領(lǐng)學生合作探究。
2.2.4對課堂余猶未盡的問題,引領(lǐng)學生課后自由探究。鼓勵學生在課后多與教師交流。
2.2.5引領(lǐng)學生“練習寫作”課文,提升學生合作探究的品質(zhì)。比如教讀《中國石拱橋》,有位教師則是通過引領(lǐng)學生“創(chuàng)作”課文,來達到閱讀和欣賞課文的目的,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其過程是:
第一步,多媒體展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照片。教師同時告訴學生這是中國最著名的石拱橋,讓他們仔細觀看。
第二步,提出本堂課的任務(wù):全體同學一起來寫作一篇說明文,題目就是《中國石拱橋》!接著指導(dǎo)學生根據(jù)以下提示,擬定《中國石拱橋》的寫作提綱:①如果讓我們來介紹中國石拱橋,應(yīng)該從哪些方面著手?②作文應(yīng)該怎樣提出說明的對象?
第三步,教師點撥,學生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中國石拱橋》,教師執(zhí)筆,寫在“電子白板”上。
第四步,拿全體同學的“習作”跟課文比較,從說明順序的安排、說明方法的運用及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等方面,體會課文的恰當精妙之處,也同時肯定習作的獨到之處。
第五步,學生談寫作體會。
3.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有理有據(jù)“做學問”
《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應(yīng)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zhì),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思想觀念等內(nèi)容。
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的對聯(lián)“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敝S刺的是主觀主義的學風和徒有虛名并無實學的人,對我們指導(dǎo)學生“做學問”也是一個警策。我們讓學生有理有據(jù)“做學問”,目的是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反過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是學生有理有據(jù)“做學問”的基礎(chǔ)。因此,我們雖然不能要求學生個個成為“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的語文大家,但是也完全有理由去激勵學生多看、多聽、多讀、多想、多寫,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廖明賢(1964.10-),男,江西贛州,本科,中學高級教師,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