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德實驗學校 張小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擯棄傳統(tǒng)教學中的以課堂和課本為中心的各種弊端,由過去的注重教學結果,忽視學生學習過程,重視基礎知識,忽視學生發(fā)散思維,向能夠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豐富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拓展。正如《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shù)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币屗麄儗崿F(xiàn)“知識傳承、能力發(fā)展、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tǒng)一”。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通過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提升思維的發(fā)散度。
在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中普遍存在問題是如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中學生學習缺乏興趣,覺得枯燥,就無法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來提高學習效率,這與數(shù)學教學缺乏生活化是有很大關系。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數(shù)學知識賦予更多的生活情趣,通過啟發(fā)性提問來提高教學課堂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從日常教學經(jīng)驗上看,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氛圍,讓課堂呈現(xiàn)的更加生動活潑。通過創(chuàng)建情景,設置質疑,把教學內容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最佳的狀態(tài)。如在關于小數(shù)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小巧體重 30 千克,小亞體重 30.0 千克,他倆誰重一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對比欲,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討論,學生嘗試分析,引出利用小數(shù)的性質可以準確的判斷。這時結合課題,再進一步的提問:誰能將1、10、100這三個數(shù)用等式連接起來?有的學生提出: 1元=10角=100分,有的學生提出: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隨后進行更深一步的提問: 誰又能用同一個單位把這3個數(shù)用等號連接起來呢? 這時學生討論更加熱烈,于是出現(xiàn)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1分米=1.0分米=1.00分米。這樣通過教師不斷的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及時有效的理解小數(shù)的性質的意義。同時利用問題設置,有效的集中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在潛移默化的使學生掌握了教學知識點,可謂一舉兩得。
對于小學生而言,如何加強與他們的情感交流,取得他們的信任,是做好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課堂內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從單純的學習關系進一步的拓展為師生之間的人性交往。也就是說教師應把學生作為有個性的人來對待,尊重其人格和情感,真正確定其主體地位。有了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也就創(chuàng)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在這種寬松愉悅的情境中去學習、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最終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得到整體性的訓練和發(fā)展,同時提高了課堂生活的質量。重視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方法眾多,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游戲成為了有效方法之一。小學生的思維相對比較簡單,對于數(shù)學知識大部分都是抽象性知識而言,通過在教學中導入游戲,將這些抽象性知識具體化,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教學相長……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就需要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有效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首先應注重營造合適的合作學習氛圍。一般而言,在課堂教學中,合適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率,例如在合作小組活動中,教師可以改變原有的座位安排,將傳統(tǒng)的位置安排變換成為以小組為單位,這樣有助于學生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通暢。另外,在合作教學中,學校和教師都應當配置合作教學必需的一些教學器材,如能夠強化學生認知能力的一些多媒體投影儀等器材。合作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應當?shù)玫綄W校與家長們的更多支持與認同,讓教師能夠更加從容的制作教學方案和計劃,更好的實施教學過程。
其次是合作學習內容的恰當選擇。實施合作教學方法只是針對部分教學內容而言,也就是說教師應當注意選擇一些適合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如果選擇的教學內容本身就不適合分組討論,那么教學效果就會適得其反。例如在教學“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shù)”時,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實行合作學習,但是由于學生以往大部分學生都沒有接觸過量角器,因此盡管在合作討論中難以確定真正如何使用,從而無法達到掌握教學內容的目的,造成合作學習的形式化。另外一種問題就是,對一些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很熟練的知識點,教師仍固執(zhí)的要求進行合作學習,這樣既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也無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當針對不同的教學知識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不是只要存在討論的可能性就一味的進行討論。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
最后是處理好合作評價方式。合作教學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對各個合作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有的教師習慣于以小組評價為主,有的則喜歡是評價小組成員。筆者認為,作為合作教學,小組討論結果是小組成員集體形成,因此,在評價的時候應當趨向于實行以小組評價為主,這樣有助于調動每一位小組成員的討論積極性,特別是在小組討論中不愛說話的孩子,能夠讓他們去除怕說錯話而受批評的擔心。具體而言,在進行評價的時候,對于表現(xiàn)好的小組提出表揚和肯定,對于表現(xiàn)差得小組,可以進行鼓勵和指導為主。這樣有助于不削弱他們討論得積極熱情。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需要研究與提升的基本功。相信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深度合作交流,充分把握知識體系的生成過程,這樣小學為九學課堂教學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