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穎,姜東(遼寧醫(yī)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
基于網絡的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單穎,姜東
(遼寧醫(yī)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摘要:免疫學實驗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操作能力。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將網絡教學資源運用到免疫學實驗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關鍵詞:免疫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自主學習
注:本文系遼寧醫(yī)學院教學改革研究基金資助項目(YA2013081)
現代醫(yī)學和醫(yī)療服務模式的深刻變化,對醫(yī)學生培養(yǎng)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我國醫(yī)學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各醫(yī)學院校面臨著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醫(yī)學人才的巨大壓力,傳統醫(yī)學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已經逐步顯現,而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則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路與行之有效的途徑[1]。在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時代,網絡教學平臺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2]。
醫(yī)學免疫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醫(yī)學課程,是連接臨床醫(yī)學和基礎醫(yī)學的紐帶、橋梁,由于其生澀難懂,尤其是近年來免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教學困難尤為突出。為了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免疫學實驗教學應受到重視,實驗教學的作用不僅在于輔助理論教學,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操作能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發(fā)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傳統的免疫學實驗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口頭講授結合PPT課件的教學方法,有時也會有實驗示教,但我們發(fā)現,在理論講授后進入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時,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如何下手,教學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見,免疫學教學目標與傳統教學模式間存在諸多矛盾,而網絡技術的應用則能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完全再現?;诰W絡技術對免疫學實驗教學過程、資料和信息進行整合,建立教學資源平臺,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自主學習途徑,對于免疫學實驗教學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2.1網上學習與交互性教學
(1)課前預習:教師將教學日歷、教學大綱、實驗課程等多媒體課件上傳至網絡,學生登錄賬號,借助教學平臺提供的教案、課件、圖片、視頻等學習資料,就相關基礎知識以及實驗原理、步驟、注意事項等進行預習,對整個實驗操作的基本流程有一個初步認識。學生必須在每次實驗課前完成實驗內容的預習,若未能按時完成,則該項成績記為零分。(2)交互性交流工具的運用:常用的交互性交流工具包括非即時工具和實時互動交流工具,前者有E- mail、博客、論壇、電子答疑系統、電子公告牌等,便于學生有更多思考和組織話語的時間,其中論壇是學生交流的主要空間,可以發(fā)表話題或圍繞已有話題參與討論,教師可每日上網瀏覽電子郵件和論壇上的帖子,及時給予準確的回復。后者有QQ、MSN、飛信、微信等,可以進行文字、語音和視頻聊天與交流,QQ群、微信群可以進行多人互動交流。這些交互性交流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與教師隨時溝通的渠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能夠得到及時、準確和全面的解決。
2.2課堂教學
按照課前確定好的分組,每次實驗課由一個小組負責實驗內容講授。小組成員依據自己制作的PPT課件,講授實驗目的、原理、步驟、結果觀察、注意事項等內容,之后進行學生及教師點評。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實驗流程操作,觀察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
2.3課后測試
課后學生需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試題庫完成在線測試,每做一題,機器及時評判,提示是否做下一題或重做。為了訓練學生自己分析錯誤并找到正確解決方案的能力,機器評判不采用直接提供答案的反饋方法,在第一、二次練習時系統只告訴學生回答錯誤,第三次仍然回答錯誤時才會顯示正確答案。
2.4實驗考核
實驗考核指標包括課前預習情況(占30%),課中實際動手能力(占40%),課后在線測試成績(占30%)。
3.1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在知識總量急劇增加的今天,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創(chuàng)新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基于網絡的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不僅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接受教育的傳統模式,變被動為主動,而且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養(yǎng)成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識的習慣,受益終身。學生通過網上自學與交互性討論,既牢固掌握了免疫學相關知識,同時也能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技術,為將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2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相對而言,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處于被動地位,而網絡教學資源的運用為改變這一局面創(chuàng)造了條件。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熟悉上課內容后,學生完全有能力制作個性化PPT,并完成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教學主體的轉變,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口頭表達能力和膽識等,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依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出新觀點、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師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調整教學方案,真正做到教學相長[3]。
3.3知識的流動變?yōu)榻换ナ?/p>
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師生交流渠道有限,使得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答,從而降低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久而久之便喪失了學習興趣。網絡教學的交互式特點彌補了這一缺陷,多種交互性交流工具的運用,使得師生間的溝通交流變得更加方便,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當前教學工作開展情況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改革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總之,基于網絡的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適應了當代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學習規(guī)律和研究方法,為今后繼續(xù)學習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長天,舍雅莉,李能蓮.基于網絡技術的病理學教學改革分析[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32(1):82-85.
[2]付強,胡濤,薛江楠,等.網絡教學平臺和形成性評價在《醫(yī)學免疫學》教學中結合的意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188-190.
[3]林菁艷,龐勇,萬勇. TBL教學模式在臨床麻醉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0):127-128.■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7-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