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初級中學 徐科霞
有效教學方法有的是從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中概括和歸納出來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先提出一種假設,經過多次試驗而后形成的,所以教學方法既是理論體系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一種系統(tǒng)概括?,F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而出現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點,這些都決定了教學方法不斷地發(fā)展、革新。高質量的教學方法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本人就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作了一點探索,淺談如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學的第一課對教師和學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首先要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愛好入手,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圍。第一堂生物課應像一出優(yōu)秀的戲劇的“序幕”那樣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精心準備多媒體課件,最好要有一兩個和生物學相關的視頻資料,這樣能把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都調動起來。當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擅于講故事的可以準備幾個生物學家的故事,老師對故事口若懸河的呈現也會讓學生對生物課產生極大的興趣。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利用20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然后嚴肅認真地立好生物學這門課程的規(guī)矩,甚至可以把這些規(guī)矩做成課件,讓學生記錄在案,這種“先抑后揚”的方式可以保證后面的教學中不出現或者少出現異常情況,有了規(guī)矩,才能成就“方圓”。正式上課時,教師應富有激情地應用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的激勵語言開課,對緒論《致同學們》中的內容進行選擇和補充,主要講述生物學發(fā)展的熱點問題和貼近生活的實例,給學生以形象的啟迪。
學習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是再創(chuàng)造的主體,再創(chuàng)造活動只能通過實踐和感知的主體—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了解—質疑—解疑從而在頭腦中進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穿針引線,就像一個優(yōu)秀的導游,帶領著學生參觀美麗的風景,這些風景還要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因此,我在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由圖片或者視頻資料、故事等拋出幾個課前精心準備的問題給學生,引起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有了求知欲,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學中假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較為密切,可以采用適當的課堂討論的方法,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合作共贏的能力。課本中每一節(jié)課的內容幾乎都穿插了相應的觀察思考題或討論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直接使用或稍作加工后再使用,也可以設置新的討論題目。
加強實驗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的實驗課都是先講結果,再在實驗室讓學生去做只是驗證結果而已,學生對已知的結果興趣大大降低,因此教師可以把一些驗證性實驗當成是探究性實驗來做,可以使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對教材上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識的問答,不能由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要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回答,集體回答的時候還可以由老師作引領,全班同學跟著老師的語言一起大聲讀出。
信息時代,學校的現代教育設備越來越齊全,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隨著課堂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老師可以利用的課堂教學手段與課堂教學措施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基礎上,現代教育技術對于演示生物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理解能力有著顯著的效果。生物是研究生命世界里的各種現象,每一種生物具有的形態(tài)結構與生活狀態(tài)都是不同的,而生物所帶給我們的畫面與聲音也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在初中生物上,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一個動畫,欣賞一段影片或者只是聽一次解說等,都可以通過建立學生視聽印象來提高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印象。當然,我們也不能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育手段,例如,重點內容的板書、精講、重點講等,如果一味的只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能會導致學生一堂課之后大腦中大多數留下的都是圖片的印象,知識點卻亂七八糟的,找不到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的線條。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來源于生活,是生活濃縮的精華。日常的生活和實踐活動是一種珍貴的教學資源,我們要善于發(fā)現、挖掘和利用這些生活經驗,對提高我們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對生活實踐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生物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和提高學習成績的雙重功效。
“教育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和認知規(guī)律對課本內容作一定的調整,不“唯書本是從”,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更高效的學習。在講到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這一章的時候,我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放在了第三章《人體的呼吸》之前,因為在第三章要介紹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涉及到動脈血和靜脈血的變化,還要涉及到毛細血管的結構特征,這些內容都是屬于第四章的,調整后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顯微鏡的操作步驟: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筒細端詳,看完低倍轉高倍,九退整理十歸箱。
心臟的內部結構之間的關系:上房(心房)下室(心室)向下通,左右房室不相通,房連靜脈室連動(動脈),靜(靜脈瓣)房室(房室瓣)動(動脈瓣)防倒流。
……
總之,教育有法,而無定法。教學一門是藝術,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策略的研究、優(yōu)化師生教學活動結構,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課程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