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隆德縣第一小學 蒙伊寧
實施精準扶貧,全面落實扶貧對象幫扶到戶舉措,是新階段扶貧開發(fā)的根本要求,也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戰(zhàn)略部署。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也不乏學困生的存在,我將結合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就如何做好學困生學困原因的分析,幫扶提高成績的措施等問題,談點膚淺看法。
開展學困生精準識別工作,必須建立學困生精準識別機制,用“定位儀”和“瞄準器”對學困生進行準確定位和精確瞄準,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找準“靶子”,精準確定學困生,實施有效的 “精準扶貧”。精準確定學困生,必須重點把握影響學困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方面,家庭方面,學校教育等方面因素。
一是認識模糊。從對學習的認識來看,大多數學困生表現在: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而缺乏動力,有的小學生并不了解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學習,為誰學習。二是非智力因素。不少聰明的學生怕吃苦,怕經受挫折,經受磨難,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喪失信心與勇氣,甚至產生變態(tài)心理,總認為老師、同學看不起自己,自己萬事不如人想叫別人學,最后走進“雙差生”行列。
雖然學困生成績的好壞其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但家庭對他們的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具體表現在一是教育方式不當。有些學生學習紀律性比較差,表現在貪玩、不聽講,作業(yè)回家不做的壞習慣,如果家長能和教師一起配合教育,幫助他糾正一些不好的習慣,提起對學習的興趣,是可以改變的??伤募议L沒有這份耐心,總是簡單粗暴的處理,不是訓斥就是打罵。然而,事實證明用打罵訓斥的方法最終是失敗。二是不能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國古代特別重視家庭生活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教育作用?!懊夏溉w”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是相當一部分的學困生,家長都沒有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三是家庭教育聊勝于無。如今,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的父母大有人在,父母遠在外地,便把育兒重擔交予爺爺奶奶,而大多數的爺爺奶奶只能照顧生活,對學習的輔導卻無能為力。造成了老師不能及時將孩子學習的情況反饋給父母,父母也不能配合老師教育,使學生存在的問題,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最后導致成績跟不上。四是比較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與前面情況不同,有的家庭條件比較優(yōu)越,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養(yǎng)成了貪圖享受和懶惰的習慣,是一個“懶”在作怪,懶學習、懶動腦、懶寫作業(yè),什么都懶做,又怎么做到學優(yōu)呢?
一是班級學生較多,不能因材施教。班額過大的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一個班級學生太多,都聽一位老師那單一的教學,“因材施教”得不到很好的落實,許多中下水平的學生越來越不適應,跟不上,這也是學困生越往高年級越多的原因。二是著重課堂教學,忽視學習習慣培養(yǎng)。小學階段是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期,好的學習習慣一經養(yǎng)成,終身受益,反之,不良習慣一旦形成卻難以糾正。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想抓緊時間教學知識,而忽視了學習習慣培養(yǎng)。三是抱怨多余鼓勵,深入了解不夠。教師在反復的對學困生關心、勸告、提醒、督促后,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長進,這就挫傷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對這些學困生喪失信心。
一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接觸最多,相處時間最長的是父母,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所以我們無論是做事做人,還是言談舉止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二是學會和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與孩子溝通,最重要的是平等、有耐心,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不要總是以家長的身份居高臨下的批評教育孩子。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我想,孩子也不例外。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和孩子聊聊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幫他想想解決辦法,我想這樣更有效。三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準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四是和孩子一起快樂的學習。眾所周知,學習是一項很枯燥的工作,對大人是如此,更何況孩子。這就要求家長抽出一定的時間,教給子女學習安排和利用時間,指導陪同孩子完成課外作業(yè),從中吸取有益的精神營養(yǎng)。五是養(yǎng)成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習慣一旦養(yǎng)成,則很難改變。如果孩子幼兒時期、小學時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則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六是多給孩子表揚與鼓勵,適當批評。表揚鼓勵是對子女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和好評。通過肯定和好評,以加強子女進取心和榮譽感,爭取更大的進步。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
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因厭學輟學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積極采取幫扶轉化措施,采用教師和學優(yōu)生對學困生一幫一、結對子的方式,幫弱促強,幫助學困生重新樹立學習信心。教師在備、教、批、輔、考等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困生多加關懷,厚愛一層,從抓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備課時,關注學困生,注重基礎知識和興趣知識點設計教案;在課堂上,加強基礎知識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讓學困生樹立“我也能回答教師提問,我也能學好功課”的信心;批改作業(yè)時,對學困生進行面批,多以引導和補習為主;考完試,找學困生談心,以鼓勵教育為主。讓學困生找出自己學習上的優(yōu)勢與長處,喚起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的意識,由消極被動地學習向積極主動地學習轉變,切實解決學生的厭學思想。
一是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信心。二是對學困生多寬容,少責備。誠心、愛心、耐心。三是班主任不僅要注意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yǎng)其興趣的穩(wěn)定性和集中性,使學困生有恒心、有毅力。四是作為班主任必須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