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
摘 要: 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而閱讀離不開豐富的情感,也離不開閱讀的興趣和技巧。閱讀講究閱讀材料有價值,給人以警示,有感悟、教化、想象的作用,語言要優(yōu)美,要抑揚頓挫,咬字要清晰,閱讀的節(jié)奏要隨著行文變化快慢,語調情感、聲音的高低隨著行文有張有弛而變化,這樣才能與作者的心靈深處產生激情碰撞,激發(fā)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閱讀。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情感閱讀 閱讀技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語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語言的內化主要靠閱讀,閱讀不落實,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便無從談起。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訓練沒有找準“著眼點”、閱讀情感未激發(fā)、缺乏必要的閱讀技巧指導等問題。筆者就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談談可行的方法。
一、老師要精心準備好閱讀的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閱讀目標。那么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閱讀指導就更自如。
1.把好文本的“脈”。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閱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2.選好訓練的“點”。“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chuàng)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閱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
二、老師要細心做好閱讀指導工作
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讀下去。例如《難忘的一課》是一篇結構自然、語言樸實、凝聚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的散文。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十分重視閱讀,讓學生充分感受這篇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
1.課文簡介,感知愛國情。教師板書課題后,首先向學生簡介課文的歷史背景: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的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歸還中國。臺灣被日本整整統(tǒng)治了50年,在這50年的漫長歲月里,臺灣人民長期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本課就是反映臺灣收復后,臺灣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然后,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并思考課后的問題,課文中哪句話表達了臺灣人民強烈的愛國情?這句話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每次都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
2.循路讀文,感受愛國情。學生初讀課文后,先通過答問交流,引導他們明確: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個中心句反復出現(xiàn)三次,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主旋律。再理清文章脈絡:站在窗外—走進教室—參觀禮堂。接著著重引導學生循著課文思路,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三次出現(xiàn)的線索,并聯(lián)系課后思考題,深入讀文,邊思邊議。
3.品讀說寫,激發(fā)愛國情。在學生理解課文、感受愛國情的基礎上,可指導他們品讀課文。練習說寫,以鞏固、深化教學,增強教育效果。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統(tǒng)領全文的“反復”——“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一句三現(xiàn),使課文形成不斷升華的旋律,它不但表達了作者越來越強烈的愛國感情,而且猶如一曲回旋、深沉、高亢的樂章,給人以美感,讓讀者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美的教育,并指導他們以這種美感閱讀這句話,讀出自豪感和幸福感。然后指導反復閱讀課文中其他重點問題,做到以聲傳情,使作者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達到心靈的共振,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染的教育。學生獲得了情感效應,教師即可讓他們聯(lián)系日本侵略臺灣那段悲痛史,收集有關資料,說說自己的感受,并運用學過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讀后感。如:讀《難忘的一課》,啟發(fā)學生自己命題,讓他們“我手寫我心”,抒發(fā)滿腔的愛國心聲。
三、老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及技巧
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除了課前悉心準備,課堂上有效指導外,課余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展示活動,不但可以增強展示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滿足感,而且可以提高閱讀的興趣性與技巧性。
《田忌賽馬》一課中的第3-12自然段描寫人物對話的部分最精彩,是讀的重點。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要求他們注意描寫人物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詞語,并通過這些詞語,揣摩人物內心。在分角色閱讀時,他們不僅能讀出不同人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不同語氣,還能表現(xiàn)這些人物寓有個性的神態(tài)與動作。如:孫臏說話時“胸有成竹”的樣子,齊威王第一次賽馬大獲全勝后那“得意洋洋”、“譏諷”、“輕蔑”的態(tài)度,田忌由“垂頭喪氣”,以為孫臏挖苦他而瞪眼睛,到“疑惑”、“沒信心”,直到“不服氣”,要和齊威王再賽一次的感情變化,學生都體會和把握得很好。當我請上三位學生上臺表演時,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表演也十分投入,惟妙惟肖。學生通過閱讀,在這種最基本的語言實踐中走進語言,感知語言,積累語言充分了解到田忌、孫臏、齊威王這三個人物的不同的個性特點。
有的說,孫臏能想出這么好的辦法,是他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的結果,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有的說,田忌第一次賽馬失敗后就“垂頭喪氣”,不像孫臏那樣積極地想辦法,我們不能學他那樣,一遇到挫折就退縮;也有的說,齊威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得意忘形,輕敵了,如果他也調換馬的出場順序是可以再次取勝的,也就不會到最后輸?shù)谩澳康煽诖簟绷耍€有學生認為,孫臏不但觀察到“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馬快不了多少”,還料定齊威王一定不會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從這兒可以看出孫臏不但識馬,而且識人,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最后,讓學生回到課題,想一想:課題中的“賽”是否只是“馬的賽跑”?使他們認識到,這里不光比馬的實力,更是比人的智慧。
葉圣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tài)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边@便是語文課閱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追求這一境界,教師則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在指導學生閱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瑯瑯。
總之,我們引導學生閱讀除了加強興趣培養(yǎng),讓學生快樂地閱讀,幸福地思考,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和技巧,即“授之以漁”。開展不同的閱讀活動,建立科學的閱讀評價機制。通過閱讀具有哲理性名人警句,華麗的遣詞造句,精彩紛呈,膾炙人口的篇幅,使學生讀說結合,讀思結合,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美與感受美的能力,產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審美的情趣,從而把學生引入美的天堂。引導學生把朗讀作為語文學習的至妙之法,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目視其文,心同其情,耳醉其音”,體會文章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與藝術美。
參考文獻:
[1]馮艷梅.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J].課外語文,2014(9).
[2]張祥路.淺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讀寫算,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