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王旭娜,李聃妮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
王海英,王旭娜,李聃妮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學校環(huán)境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生活環(huán)境,是青少年必須接觸的一個近體環(huán)境。從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角度出發(fā),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三個子系統(tǒng)的影響,分別為教師子系統(tǒng)、同伴子系統(tǒng)和學校環(huán)境子系統(tǒng),每個子系統(tǒng)中包含不同的變量和因素。如果學校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那么應從整個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發(fā),提高教師素質、改變教育方式、重視同伴關系、營造班級氛圍和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研究報告了青少年所接受的教師教育方式、師生關系、班級氛圍、學校文化氛圍等學校因素影響其心理健康的水平。但現(xiàn)有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橫向研究或靜態(tài)描述,即在某一時間內,以某一特定群體的青少年為被試,運用有關心理健康的問卷進行調查,從而揭示所調查群體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狀況、特點與影響因素等。站在生態(tài)系統(tǒng)觀的視角看,這些研究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能了解目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但它只反映了部分圖景,缺乏內部效度與生態(tài)效度,并不能探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層影響機制。因此,為了能夠更深層次地、真正持久地維護與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則需要以生態(tài)系統(tǒng)觀為指導,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努力建設和維護健康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本文試圖借助元分析的方法,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視角出發(fā),探討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學校因素,從而揭示學校這一重要環(huán)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生態(tài)系統(tǒng)觀又稱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觀,它指的是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互動所產生的系統(tǒng),是系統(tǒng)發(fā)展觀與生態(tài)發(fā)展觀的相結合。系統(tǒng)發(fā)展觀認為,個體生活在一個大的系統(tǒng)之中,這個系統(tǒng)中包含著很多子系統(tǒng),每個子系統(tǒng)內有很多小的因素和成分。這些因素和成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不斷變化,這個過程就是個體的發(fā)展過程,它重視系統(tǒng)內的聯(lián)系性和動態(tài)性。生態(tài)發(fā)展觀認為,個體發(fā)展是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既包括家庭、學校、社區(qū)等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也包括個體所經歷的生活事件和挫折,這些環(huán)境之間同樣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
生態(tài)系統(tǒng)觀的主要代表觀點是美國學者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物生態(tài)模型。此模型將個體生活的環(huán)境稱為行為系統(tǒng),行為系統(tǒng)由小到大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微觀系統(tǒng)、中型系統(tǒng)、外部系統(tǒng)和宏觀系統(tǒng)[1]568-586,這四個層次是以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程度劃分的。從微觀系統(tǒng)到宏觀系統(tǒng),也就是對個體發(fā)展的直接影響到間接影響。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分析,學校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一個微觀環(huán)境,是除家庭環(huán)境以外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微觀系統(tǒng),對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青少年與其環(huán)境互動而產生的系統(tǒng),所以當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和諧平衡的狀態(tài)時,青少年的身心就會得到健康發(fā)展;反之,青少年就會出現(xiàn)心理偏差。
站在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視角,運用元分析的方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教師、同伴和學校環(huán)境三個子系統(tǒng)的影響。在教師子系統(tǒng)中,影響的變量為教師素質、教師教育方式和師生關系;在同伴子系統(tǒng)中,影響的變量主要為同伴關系;在學校環(huán)境子系統(tǒng)中,影響的變量為校園文化和班級氛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師子系統(tǒng)研究
1.教師素質
教師素質是指教師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應具備的心理和行為品質的基本條件,是執(zhí)教者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品質和能力。教師素質可分為基本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職業(yè)素質三種,包括五個方面: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人格特質、教育理念、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根據(jù)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身教重于言教,人的行為是通過對榜樣行為的觀察學習獲得的。教師素質影響著教師的言行舉止,而教師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給他的學生。美國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指出,鑒于教師的情緒對學生有重要影響,因此不能讓一位情緒失控的教師任教。如果一位教師有嚴重的抑郁、過分的沮喪、極度的消沉,那么他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猶如軀體傳染病對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王乃河(2013)研究認為,教師作為主導者如果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穩(wěn)定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機智的應對方式,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而且也會將這些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潛移默化給學生[2]151。彭康清(2015)在對教師的問題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中指出,教師的問題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正確,對自身的情緒缺乏控制,對學生的個性缺少尊重,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阻礙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立[3]116-119。
2.教師教育方式
教師教育方式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風格和特定的行為模式,它概括了教師的各種教育行為,因此也稱為教師領導行為模式。姜金偉、李蘇醒(2013)采用教師支持問卷、自尊量表和生活滿意度量表對242名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教師支持對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積極的教師支持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幫助,對于心理斷乳期的青少年來說,積極的教師支持有助于學生歸屬感的形成,建立學生對學校的積極情感,進而促進學生生活滿意度的提高[4]46-49。 程黎等人(2015)采用教師課堂行為學生知覺問卷和學習策略量表對144名低學業(yè)成就的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教師課堂行為中的支持性幫助和高期望兩個維度與學生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性策略間存在顯著性相關,分層多元回歸分析表明,教師支持性幫助對學生的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存在顯著預測效果[5]47-52。
3.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教師和學生以認知、情感和行為等表現(xiàn)形式而形成的多類型、多層次的關系體系,反映著雙方間心理上的距離和滿足各自心理需要的狀況。親密的師生關系能夠減少學生的孤獨感,改善學生對學校的態(tài)度,促進學生對良好人際關系的渴望,有助于學生智能品質的培養(yǎng)。張麗華等人(2009)采用師生關系滿意度量表、青少年自尊評定問卷和同伴關系滿意度量表對560名學生進行施測發(fā)現(xiàn),師生關系與青少年的自尊有密切關系,師生關系對自尊產生的影響更多的是通過同伴關系間接實現(xiàn)的[6]1378-1381。雷榕、鎖媛等人(2011)采用師生關系問卷和 SCL-90量表對西安市4所普通中學的931名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師生關系可以顯著地影響和預測青少年的學校適應和心理健康;師生關系的支持性、親密性和滿意度各因子與心理健康各因子間呈顯著負相關[7]687-689。陳麗霞(2014)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師生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而關于師生關系的主要問題集中在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對學生的課余生活過多干涉而引起的困惑和煩惱,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被教師嚴厲指責,這些行為嚴重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反感造成對立情緒。而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在對待不同學生的態(tài)度上,不能不一視同仁、輕視自己、處理不公正等[8]153。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顯著影響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各個方面,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伴子系統(tǒng)研究
同伴關系是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膫€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交往在青少年人際交往中占有重要位置。許多縱向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學校有良好同伴關系的個體比被同伴拒絕的個體更不容易輟學,也更少表現(xiàn)出不良行為或違法犯罪,在未來生活中也很少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障礙[9]76-79。Storch等人(2004)對女性青少年進行同伴親社會行為、關系性欺侮和孤獨感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公開的和關系性的欺侮與個體新環(huán)境下的社會退縮、對消極評價的擔心以及孤獨感呈顯著性正相關,在關系性欺侮與孤獨感的關系中同伴親社會行為起著調節(jié)作用[10]351-362。Buhs等人(2006)以青少年為被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同伴團體拒絕、學業(yè)成績與學生課堂行為表現(xiàn)三者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同伴拒絕與學生學業(yè)成績之間關系密切,早期的同伴拒絕與課堂分享行為的減少、學校逃避行為的增多呈顯著性正相關,進一步結構分析發(fā)現(xiàn),同伴虐待在同伴拒絕與學生學業(yè)成績之間起中介作用,長期的同伴排斥在同伴拒絕與課堂分享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長期的同伴虐待在同伴拒絕與學校逃避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11]1-13。姜金偉、李蘇醒(2013)運用同伴支持問卷、自尊量表和生活滿意感量表對青少年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同伴情感支持能顯著地預測青少年的自尊和生活滿意感,同伴學業(yè)支持能顯著預測生活滿意感[4]46-49。以上研究表明,如果同伴關系缺失或不良則會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使青少年在該階段缺少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缺少同伴關系所帶來的大量信息和榜樣行為,從而影響青少年的行為、情緒與人格。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學校環(huán)境子系統(tǒng)研究
1.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指在長期辦學過程和教育管理活動中,逐漸形成的群體意識和群體行為規(guī)范。李巧靈等人(2014)運用中學校園文化問卷和學校歸屬感問卷對731名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校園文化中人文關愛、創(chuàng)新活潑兩個維度對學校歸屬感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而校園文化中的規(guī)范有序維度則對學校歸屬感具有負向預測作用[12]158-160。李健(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一所學校的環(huán)境是激烈的升學競爭和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就會使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增大,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這對他們健康情緒的形成有消極影響;一旦他們考試失敗,就會降低對自己的評價,喪失對學習的信心,久而久之形成習得性無力感,這會影響著他們良好自我意識的確立;甚至當許多青少年所有的重心都是考試成績和班級排名時,就會放棄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社會實踐,從而影響了健全人格的塑造[13]231-232。
2.班級氛圍
班級氛圍是指班級成員通過長期的合作、互動以及相互影響所形成的共同的學習目標、價值觀、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的整體性、表征性的表現(xiàn)。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人的環(huán)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由此可見班級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生活的集體環(huán)境具有潛在而強大的教育功能。盧家楣(2015)在對班級氛圍與青少年情感素質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班級氛圍對學生情感素質的班級變異的方差貢獻率超過百分比的一半,并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充分說明班級氛圍對學生的情感素質具有顯著性的影響作用[14]1174-1179。班級氛圍作為學生長期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能夠對班級內學生的行為有所解釋,也能夠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測,所以班級氛圍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生態(tài)子系統(tǒng)之一,是由學校內部環(huán)境與學生、教師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它與其他社會生態(tài)子系統(tǒng)一樣應該受到高度關注,應從多角度、多水平、全面地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干預。第一,提高教師素質,合理運用教育方式,培養(yǎng)和諧師生關系。教師作為青少年在學校生活中的指導者和管理者,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但是目前我國的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所以應該從三種素質、五個方面出發(fā)提高教師素質。在提升教師素質的基礎上,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生和班集體,教師應該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適時、適度聽取青少年的意見與建議,合理改善自身已有的教學方式,在不斷完善教學方式的同時培養(yǎng)和諧的師生關系。第二,認真對待和引導同伴關系。同伴關系作為青少年人際交往關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師應該認真對待學生的同伴關系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同伴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青少年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二者關系的預測模型,找出青少年心理出現(xiàn)問題時同伴關系方面的可操作性指標,從而達到通過促進同伴交往、改善同伴關系的措施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營造良好班級氛圍,豐富校園文化。青少年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獨特的認識特點[15]188-191,班級氛圍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可和重視,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16]188-191。教師通過尊重、接納和真誠,給青少年營造“心理自由”的班級氛圍,消除青少年的壓抑感,從而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品質得到充分發(fā)揮和培養(yǎng)。如果說班級是青少年學習的小環(huán)境,那么校園則是青少年學習的大環(huán)境。在教育制度不斷交替更新過程中,校園文化建設在新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們應該從校園文化的文化類型入手,對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進行建設,給青少年創(chuàng)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16]155-159,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1] Bronfenbrenner U,Ceci S.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zed:A bioecological model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
[2] 王乃河.教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
[3] 彭康清.教師問題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5).
[4] 姜金偉,李蘇醒.教師和同學支持對初中生生活滿意感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5] 程黎,李浩敬.教師課堂行為感知與家長參與對10—12歲低學業(yè)成就學生學習策略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5(7).
[6] 張麗華,張索玲,等.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影響青少年自尊的路徑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1).
[7] 雷榕,鎖媛,李彩娜.家庭學校環(huán)境、人格與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5).
[8] 陳麗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4(4).
[9] 陳少華,周宗奎.同伴關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4).
[10] Storch E.A.,Masia-Warnerb C.The Relationship of Peer Victimization to Soci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in Adolescent Femal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27).
[11] Buhs E.S.,Ladd G.W.,Herald S.L.Peer Exclusion and Victimization: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Peer Group Rejection and Children’ s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
[12] 李巧靈,王俊有,王明輝.校園文化對學生學校歸屬感影響的多層線性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13] 李健.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淺析[J].才智,2013(18).
[14] 盧家楣,王俊山,劉偉.中小學班級氛圍、班主任情感素質對青少年學生情感素質的影響:基于多層線性分析[J].心理科學,2014(5).
[15] 張憲冰.論學前教育的公益性與政府責任[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16] 殷世東,靳玉樂.回歸與運作:生態(tài)取向學生發(fā)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A Research on th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 as an Ecological System
WANG Hai-ying,WANG Xu-na,LI Dan-ni,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Schoo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surroundings during the adolescent’s growth.It is a proximal environment that they must face up.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ystem,th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s affected by three subsystems:the teacher subsystem,peer subsystem and school environment subsystem.Every subsystem has different variables and factors.If the school has positive sense on th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it should start from the whole school ecosystem.This includes improving the teacher’s quality,change educational method,emphasis on peer relation,build class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 campus culture.
Adolescence;Mental Health;the Ecological Systems of School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26
2015-01-25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DBA150233)。
王海英(1975-),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王旭娜(1990-),女,內蒙古赤峰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李聃妮(1991-),女,吉林舒蘭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G44
A
1001-6201(2016)04-0157-04
[責任編輯:何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