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星,姜 群,姚梅琪,沈旭慧
(1.湖州師范學院醫(yī)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9)
?
·綜述·
無癥狀低血糖癥的風險特點與護理進展
譚星1,姜群1,姚梅琪2,沈旭慧1
(1.湖州師范學院醫(yī)學院,浙江湖州313000;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浙江杭州310009)
無癥狀低血糖癥;風險特點;危害;護理干預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9.007
低血糖是指人體血糖水平≤3.9 mmol/L,伴或不伴低血糖的臨床癥狀[1]。2005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對低血糖進行了重新定義和分類,把無低血糖癥狀但測得血糖值≤3.9 mmol/L定義為無癥狀低血糖癥[2]。隨著此概念的提出,國內外不少學者對無癥狀低血糖癥進行了研究,目前共同的觀點是:與有癥狀的低血糖相比,無癥狀低血糖癥存在隱匿性,其風險超過有癥狀的低血糖。為提高臨床護士對無癥狀低血糖癥的認知,本文就無癥狀低血糖癥的風險特點、對人體的損害及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糖是腦細胞的能量來源,在血糖水平降低時,會導致腦功能障礙,大腦皮質首先受累,其次是基底節(jié)、下丘腦、腦干受損[3]。臨床可出現(xiàn)腦血管痙攣、認知功能障礙、癲癇發(fā)作、昏迷、甚至死亡[4-6]。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監(jiān)測血糖是一項常規(guī)手段,因而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后發(fā)生無癥狀低血糖癥。有文獻報道,糖尿病低血糖中約25%為無癥狀低血糖癥[7]。而對于非糖尿病患者,臨床很少監(jiān)測血糖,更不會關注是否低血糖,因此尚無文獻報道非糖尿病患者中無癥狀低血糖癥的發(fā)生率。不過已有學者提出,在60歲以上的低血糖人群中,絕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無癥狀低血糖癥[8],因為老年人對低血糖的反應性和敏感性下降,在血糖值≤3.9 mmol/L甚至是2.8 mmol/L時仍無任何自覺癥狀[9]。無癥狀低血糖癥是糖尿病治療中的難題[10],因其不易察覺,往往導致救治不及時而造成嚴重后果。若無癥狀低血糖癥不被發(fā)現(xiàn),除了患者的腦部受損以外,心臟、腎臟等重要臟器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7]。如果無癥狀低血糖癥發(fā)生在夜間,則情況更加危險,家人無法及時感知患者的病情變化,而造成搶救不及時,有可能最終面臨死亡。此外,反復的低血糖發(fā)作可以加速大血管及微血管的病變,引發(fā)傷口難以愈合、視網(wǎng)膜病變等,給患者及家屬造成沉重的經(jīng)濟和心理負擔。
2.1隱匿性無癥狀低血糖癥患者沒有自覺癥狀,非糖尿病患者也不監(jiān)測血糖,故臨床護士很難觀察到誰是低血糖患者,或誰不是低血糖患者。因而在沒有證據(jù)顯示患者是低血糖時,護士往往會認為患者的血糖是正常的。由此導致了無癥狀低血糖癥風險的隱匿性。
2.2潛行性低血糖對大腦、心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的損害已被公認,臨床針對有癥狀的低血糖反應制定了一系列護理措施,如發(fā)生低血糖時,對于能夠進食者,囑其進食糖類食物,不能進食者,甚或昏迷者,則注射50%葡萄糖液60~100 ml,必要時繼續(xù)給予10%葡萄糖液靜脈維持[11-12]。但是由于無癥狀低血糖癥的隱匿性,臨床無法對沒有癥狀的患者實施干預。因此,在其出現(xiàn)血糖降低,心、肝、腦、腎已經(jīng)在受到損害時,卻因沒有被發(fā)現(xiàn)而得不到治療。隨著時間的延長,這樣的損害一直潛行著,最終導致全身各臟器的嚴重不可逆損傷。
3.1糖尿病患者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全球約有3.66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達到5.52億[13],在糖尿病的治療中,無論是飲食治療、運動治療,還是藥物治療,均存在低血糖的風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無癥狀低血糖癥是有癥狀低血糖的潛伏階段,雖然迄今尚無文獻報道該潛伏期的具體時間,但可以推測這個潛伏期是存在的,且威脅著上億糖尿病患者的安全。
3.2非糖尿病患者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處于無癥狀低血糖癥中[14],但Mohseni[15]在2014年指出,在低血糖所致的神經(jīng)功能損害中,高達1/3的概率發(fā)生在無癥狀低血糖癥患者身上,其中包括非糖尿病患者。在臨床死亡病例的討論中,有些死因與長期無癥狀低血糖癥未能糾正有一定關系,因為有研究認為持續(xù)的血糖降低可致心率加快、脈壓增加、靜息期心肌缺血、心絞痛、誘發(fā)心肌梗死等,通常的臨床表現(xiàn)是意識障礙、定向力障礙、面色蒼白、出汗、惡心、嘔吐、四肢濕冷、精神恍惚、思維混亂、言語遲鈍,甚至昏迷[16]。因此在排除所有死因的情況下,對于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猝死,不能排除長期無癥狀低血糖癥的可能性。
3.3禁食的患者臨床上有許多檢查或治療要求患者禁食,如手術麻醉、空腹采血、腹部B超、消化內鏡檢查等。以結腸鏡檢查為例,檢查前需清空腸道,若腸道準備不足將會導致糞便遮蔽病變,污染鏡面,影響內鏡進鏡和觀察,也是內鏡檢查常見的漏診和失敗原因[17]。因此,結腸鏡檢查患者前1 d晚上20:00開始禁食,空腹的時間至少12 h,導致熱量攝入不足,很可能發(fā)生無癥狀低血糖癥。有些患者為了檢查更順利,存在過度遵醫(yī)行為,自行提早禁食開始時間,造成空腹時間更長,從而更易發(fā)生無癥狀低血糖癥。而在清空腸道的同時,除了讓患者禁食還需要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導瀉[18],也會造成營養(yǎng)物質的丟失,進一步加大了無癥狀低血糖癥發(fā)生的可能性。
3.4老年人老年人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減退,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生長激素、兒茶酚胺等升血糖激素分泌不足,不能及時有效地升高血糖,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肝糖原合成功能下降,葡萄糖來源減少,同時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胰島素清除障礙,胰島素水平相對升高,特別是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時,胰島素的代謝和清除障礙,更易發(fā)生低血糖[19],特別是無癥狀低血糖癥。潘洪[20]研究證實,在血糖2.8~3.9 mmol/L之間,老年組無癥狀低血糖癥頻率明顯高于癥狀性低血糖癥頻率,也高于非老年組無癥狀低血糖癥頻率,說明老年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癥時的反向調節(jié)和各種反應受損程度較重,比非老年患者更易發(fā)生無癥狀低血糖癥。
3.5孕婦和新生兒新生兒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于正常同齡兒的最低血糖值,足月兒最初3 d內的血糖低于1.7 mmol/L,小于胎齡兒和早產兒生后3 d內血糖低于1.1 mmol/L,足月兒、小于胎齡兒、早產兒出生3 d后血糖低于2.2 mmol/L,均稱低血糖癥[21]。新生兒血糖與母親產時血糖關系密切,并呈直線正相關性,高鷹等[22]研究表明,臨床上產時低血糖孕婦所產新生兒低血糖發(fā)生率為24.8%,與正常血糖孕婦所產新生兒相比,其低血糖新生兒顯著增加,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x2=15.43,P<0.01)。由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體內糖原儲備少,血糖調節(jié)不成熟,容易出現(xiàn)血糖波動,處理不及時往往引發(fā)低血糖腦損傷,不僅可以造成急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和功能紊亂,還可能造成遠期神經(jīng)功能損害,導致不同程度后遺癥,如腦癱、視聽功能和智能障礙的發(fā)生[23]。新生兒不會言語,各器官發(fā)育不完善,癥狀不典型,潛在低血糖的風險甚大。
4.1提高對無癥狀低血糖癥的認識面向醫(yī)務人員和社會大眾做好無癥狀低血糖癥相關知識的宣傳,有效提高社會各界對無癥狀低血糖癥的關注,形成對本病的客觀認識。加強對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孕婦的健康宣教,普及無癥狀低血糖癥知識,向其講解疾病的防治方法,按時按量進餐,合理運動,避免饑餓或長時間空腹,并隨身攜帶一些餅干、糖果等食物,以便及時糾正低血糖[24]。
4.2對高危人群實施血糖監(jiān)測在目前的常規(guī)護理中,尚無要求對非糖尿病患者進行血糖監(jiān)測,但自2005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提出無癥狀低血糖癥的概念以來,已有部分醫(yī)院(如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已對非糖尿病患者的無癥狀低血糖癥進行關注。比如對老年患者、禁食患者、腸道準備患者、夜間發(fā)生或反復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的患者進行末梢血糖監(jiān)測,若血糖≤3.9 mmol/L,無論是否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均定義為低血糖癥,并采取干預措施。
4.3加強針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指導告知糖尿病患者按時定量進餐,服用降糖藥后必須及時進餐,以免發(fā)生無癥狀低血糖癥。當糖尿病患者有食欲不佳、腹瀉等癥狀時及時報告醫(yī)生或監(jiān)測血糖[25]。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器官老化和退行性改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因此在患者發(fā)生低血糖時應指導患者進食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如谷類食物、果汁等,避免選擇蛋白質及脂類食物和無糖食物[26]。
4.4篩查和保護高危人群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相比,新生兒的無癥狀低血糖癥特別容易被臨床忽視[27],因此臨床要加強對糖尿病產婦所產的新生兒、早產兒的血糖篩查,最大限度的降低無癥狀低血糖癥引發(fā)的不良后果。產前應重點關注孕婦禁食情況,防止、糾正孕婦低血糖,產后對新生兒嚴密觀察及血糖監(jiān)測,盡早喂養(yǎng),預防新生兒低血糖的發(fā)生,防止腦組織不可逆的損傷,降低新生兒低血糖的危害[28]。對于兒童及青少年也要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尤其是對肥胖、血脂升高、糖尿病家族史等對象要著重篩查。
無癥狀低血糖癥具有隱匿性和潛行性的特點,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尤其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孕婦和新生兒的健康,護理上要提高人們對無癥狀低血糖癥的認識,加強對高危人群實施血糖監(jiān)測及篩查,指導糖尿病患者合理飲食,控制無癥狀低血糖癥及其風險的發(fā)生。
[1] 林珠華,林美華.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原因與對策[J].蛇志,2012,24(1):82-82.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Workgroup on Hypoglycemia.Defining and reporting hypoglycemia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5,28(5):1245-1249.
[3] 周亞軍,趙玉武.低血糖性腦損害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jīng)免疫學和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09,16(6):453-456.
[4] Bramlage P,Gitt AK,Binz C,et al.Oral antidiabetic treatment in type-2 diabetes in the elderly:balancing the need for glucose control and the risk of hypoglycemia[J].Cardiovasc Diabetol,2012,6(11):122-131.
[5] Gataullina S,Dellatolas G,Perdry H,et al.Comorbidity and metabolic context are crucial factors determining neurological sequelae of hypoglycaemia[J].Dev Med Child Neurol,2012,54(11):1012-1017.
[6] Lin YY,Hsu CW,Shen WH,et al.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hypoglycemia in hospitalized diabetic patients admitted for severe hypoglycemia[J].Yonsei Medical Journal,2010,51(3):367-374.
[7] 陳鳴明,孟健,高鶯.2型糖尿病無癥狀低血糖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7,22(11):28-29.
[8] 周麗.糖尿病低血糖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2(3):27-28.
[9] 孫玉肖,周嫣,趙春艷,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間無癥狀性低血糖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6):42-43,46.
[10] 馬紅梅.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7,26(7):518-519.
[11] 魯燕.糖尿病并發(fā)低血糖癥120例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1):82-83.
[12] 馬平.老年糖尿病夜間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9):218-219.
[13] Kengne AP.Special report from the 2011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J].Cardiovasc J Afr,2012,23(1):51-53.
[14] Monnier L,Wojtusciszyn A,Colette C,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glucose variability to asymptomatic hypoglycemia in person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Technol Ther,2011,13(8):813-818.
[15] Mohseni S.Neurologic damage in hypoglycemia[J].Handb Clin Neurol,2014(126):513-532.
[16] 黃明麗.低血糖昏迷32例病因分析和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6):62-63.
[17] 楊慶臨,楊圖宏,石則亞,等.老年人腸道準備及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6):519-520.
[18] 宋志香,楊燕玲.恒康正清用于清潔腸道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上海護理,2007,7(3):52-53.
[19] 李軍夕.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0):113-116.
[20] 潘洪.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的頻率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5):1872-1873.
[21] 左艷紅.糖尿病孕婦新生兒的血糖監(jiān)測及急救[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 (32):4624-4625.
[22] 高鷹,邢軍,高雄,等.剖宮產術中孕婦低血糖對新生兒血糖的影響[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2):142-143.
[23] 黃捷婷,孔祥永.超早產兒顱腦病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6,54(1):23-27.
[24] Unger J,Parkin C.Hypoglycemia in insulin-treated diabetes:a case for increased vigilance[J].Postgrad Med,2011,123(4):81-91.
[25] 安麗平.糖尿病患者無癥狀低血糖臨床護理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3(9):135-135.
[26] 陶麗麗,瞿穎,蔣相兵,等.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的膳食結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9):5496-5498.
[27] 李莉莉,周小燕.新生兒無癥狀低血糖發(fā)生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4):538-539.
[28] 何英,田清,杜良英.新生兒低血糖篩查及護理干預[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7):402.
作者簡介:黃春美(1981-),女,本科,碩士,主管護師,現(xiàn)工作單位樹蘭(杭州)醫(yī)院.
譚星(1991-),女,本科,碩士在讀,護師.
2016-04-12
姚梅琪,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R473.58
A
1671-9875(2016)09-08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