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華
?
“民族復興”語境下湖湘文化現(xiàn)代轉型的思考
邵 華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4208)
“民族復興”觀念的產生是在近代民族危機深重的背景之下所逐步產生和形成,經過了近代歷史的長期演變,成為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共同理想。探討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必須從“民族復興”的基本語境出發(fā),“民族復興”的內在邏輯為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提供了價值指向和路徑選擇,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為民族復興提供區(qū)域性的文化認同。
“民族復興”;湖湘文化;現(xiàn)代轉型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關于“民族復興”的重要論述:“《復興之路》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啟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經過鴉片戰(zhàn)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xù)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xiàn)出光明的前景。現(xiàn)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盵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概念是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族富強這種最普遍訴求、最重要愿景的話語表達與理論提煉,從歷史與現(xiàn)實兩個維度指明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追求與行動方向。
一民族復興的內涵與歷史演變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近代以來民族復興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追求是從認知到民族嚴重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界普遍認為,近代中華民族復興觀念的醞釀與形成,是從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民眾對于民族主體性的重新思考與認知開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在當時嚴重民族危機之下所提出的“民族振興”的口號,則成為民族復興的觀念源頭。甲午之前,鴉片戰(zhàn)爭雖然已經使得西方打開中國國門,中西之間的沖突日趨頻繁與激烈,但中國人還抱有一種普遍的對于自身認知模式和價值觀念的迷思,除了少部分人外,大都沒有認識到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已經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主體性危機,這種危機不僅僅是領土的被割,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被侵略,當19世紀下半葉,西方基督教傳教士以西方武力為后盾,在中國內地肆無忌憚地傳播上帝福音之時,已經有人開始認識到了,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所面臨的最大的生存危機。甲午之后,中國戰(zhàn)敗于日本這樣一個蕞爾島夷,這嚴重刺激了當時還抱有一絲僥幸心理的中國人,深刻反省對于世界與中國的認知,梁啟超就說:“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zhàn)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2]249此時民族生死存亡的現(xiàn)實讓中國人從迷夢中驚醒,開始更為激進地尋求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
民族復興的內在產生邏輯必然要有對于中華民族認同的確立。在近代之前,中國人在文化上缺乏對于民族國家的認識,只有一朝一姓之更替,華夷之辨更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文化分別。中國人在心理上還沒有認識到作為文化、地域和血緣上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是民族之分別的基礎。在甲午之后,思想上的激進與爭端逐漸使中國人開始認識到作為一個整體的中華民族的重要性。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雖然提出“振興中華”的目標和口號,但中華一詞,主要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一是指“中國”,二是指“漢族”?!熬唧w到‘振興中華’的口號,就孫中山前后的思想以及時人對‘中華’的理解來看,指的應是居住在中華大地上的漢族,當時的人們還沒有‘中華民族’的觀念?!盵3]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風起云涌的改良與革命運動之中,在面對世界急劇變化、嚴重民族危機而尋求中國人生存之道時,近代民族主義產生,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觀念也逐漸形成,梁啟超以其敏銳的感知第一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1898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中較早使用了‘民族’一詞;1899年發(fā)表的《愛國論》一文首次在現(xiàn)代意義上使用‘愛國’一詞;1901年《中國史敘論》、《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及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等文最早使用了‘國粹’、‘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的概念。他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指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至此,‘中華民族’一詞基本定型”[4]。
在甲午之后“民族復興”觀念初步形成之后,伴隨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所面臨的“救亡”與“富強”兩大歷史主題,民族復興始終是每一歷史時代中國人的夢想與追求,是時代的最強音。新文化運動及其后的文化論爭,實際上還是對于中國在近代復雜歷史社會環(huán)境之下道路選擇問題。自由主義者把新文化運動定義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主張改造革新傳統(tǒng)文化,引進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促進中華民族的新生與復興;保守主義者則把近代以來民族的生存危機視之為文化危機,正是面對西方文化強勢入侵時國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不自信,忽視其主體性的建設才導致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危機,以致國弱民窮、民族衰弱,因此,要要實現(xiàn)民族的富強,世界地位的提高乃至民族復興,就必須要保存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從文化上復興中華民族,他們形成了這樣一種影響深遠的民族復興的理論邏輯,特別強調儒學復興在民族文化復興乃至民族復興中的核心地位,“要解決中國問題實現(xiàn)民族的復興,就是要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復興,而中國文化的復興,主要是作為中國文化主干的儒學的復興”[5];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則科學地提出既不能盲從于西方文化,也不能迷信傳統(tǒng)文化,而是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造傳統(tǒng)文化,朝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方向重建中國文化,實現(xiàn)民族復興,比如李大釗在1924年發(fā)表的文章中就寫到:“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貢獻,大都以為是老大而衰弱?!瓘摹逅摹\動以后,我們已經感覺到這民族復活的動機了。但我又要問一句,這民族究竟真能復活嗎?……我們如能使新的文化、新的血液日日灌輸于我們的民族,那就是真正新機復活的時候。”[6]772
“九·一八”之后,“民族復興”觀念最終形成,在民族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此一觀念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社會思潮,“作為一種帶有現(xiàn)代‘民族’意識、并以全民族整體作為思考對象的影響廣泛的社會強勢話語和時代思潮,那種明確以‘中華民族復興’為表述符號的觀念形態(tài)和有關話語的正式而大量的出現(xiàn),還是在國民黨形式上統(tǒng)一全國之后,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該觀念一旦形成,隨即流行于整個20世紀30、40年代”[7]。這一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刺激直接刺激了“民族復興”觀念的廣泛傳播,從張君勱以德國民族復興為模板,大肆鼓吹費希特愛國主義精神,創(chuàng)辦《再生》雜志,提出“中華民族第三振作時期”理論,到梁漱溟提出民族復興問題即文化重新建造問題,而所謂的文化建造,亦即社會組織結構之建造問題??箲?zhàn)后期,民族危機已見解決曙光,民族復興問題即社會發(fā)展道路集中反映在國共兩黨對于中國未來之命運的思考上。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一書中提出要按德意志民族復興的路徑,將三民主義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路徑,而以毛澤東為代表中共領導人對于中國前途出路的探索中,雖然沒有直接或很少使用“民族復興”這一話語,但在他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考和實踐中對之也作出了科學的回答。“毛澤東從來沒有使用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民族復興’一類的詞,但這并不能說明他對如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系統(tǒng)而深入的思考。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他一生思想和實踐的出發(fā)點、歸宿點。他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思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盵8]
從以上近代以來“民族復興”思想觀念的歷史演變來看,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不管時代如何變幻,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前一歷史我們已經實現(xiàn),當前我們正走在實現(xiàn)第二歷史任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鍵時期,也正是如此,民族復興才成為當前中國人的共同理想。雖然近代以來不同文化立場、不同政治利益的人在共同的“民族復興”追求中有不同的闡釋,總的來看,近代以來民族復興的思想內涵可以用這樣四句話來概括:“繼往開來的歷史視野與文化情懷,團結統(tǒng)一的整體觀念與價值訴求,后來居上的頑強意志與宏大抱負,再作貢獻的民族自信與世界胸懷。”[9]不管如何界定民族復興的內涵,近代民族復興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所反映出來的期基本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是當前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堅守,即對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維護,對于民族興亡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對于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對于中華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強烈自信。
二 民族復興語境下的湖湘文化現(xiàn)代轉型
近代以來民族復興思想觀念的廣泛傳播與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民族復興的歷史內涵在今天已經隨著社會實踐條件的深刻變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在世界發(fā)展急劇裂變的今天,如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需要我們今天不斷地努力奮斗。民族復興的當代具體體現(xiàn),已經從近代歷史上民族救亡的道路選擇轉變?yōu)榘l(fā)展道路和模式的路徑選擇上來。民族復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國家和民族在整體上的復興、強大。今天我們思考和探索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和湖湘文化精神的當代價值問題,必須要從民族復興這一基本語境出發(fā)。
第一,民族復興為湖湘文化及其精神的現(xiàn)代轉型提供了價值指向。近代以來民族復興是伴隨著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嚴重民族危機所形成和發(fā)展的,民族復興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每一分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作為一種區(qū)域文化,湖湘文化以其鮮明地域性格和突出的精神氣質影響了近代湖南人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追求湖南和中國的社會進步,在近代中國和湖南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契合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的思想潮流。而今天社會實踐條件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湖湘文化也面臨著現(xiàn)代轉型的問題。一方面,如如果把文化看做一種工具,文化既具有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也有作為社會整體運行和秩序保障的潤滑和整合的功能,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內在化和觀念化體系,在當前社會急劇變革與社會各領域急速分化有相互滲透融合的時代背景之下更起到了一種機理性的調適作用。湖湘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之中形成極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精神氣質,在歷史上促進了湖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在當前雖然由于社會實踐條件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經過創(chuàng)造性轉換的湖湘文化,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更新與超越,同樣能夠為湖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因之,湖南在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xiàn)過程之中就能做出更大的貢獻。另一方面,湖湘文化屬于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在當代面臨著解構、變革和再造,在外源性和內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重建更符合當代中國人生存發(fā)展需要的認知模式和價值觀念體系,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而當代中華民族復興不僅僅在于實現(xiàn)經濟的發(fā)達,政治的進步和社會的和諧,更體現(xiàn)為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尺度為世界普遍尊重,并且為世界和人類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借鑒。在這一點上,民族復興是文化轉型的價值指向,我們所要轉型建構的文化,不應該是單純或功利化的為經濟和政治服務,文化是人生活世界的基本場域,文化所體現(xiàn)的人對于外在對象物和自身的認知模式以及價值觀念凝結成人生活于其中的基本規(guī)范,潛移默化滲透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進而影響到社會整體的發(fā)展與進步。因此,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方向應該符合民族復興的價值尺度,即要滿足當代湖南人在追求和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之中的精神需求和價值認同。
第二,民族復興的內在邏輯為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提供路徑選擇。從民族發(fā)展與復興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自覺”認知到民族的發(fā)展、復興要正確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問題。民族復興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民族強大,也并不是要把自己改造成另一個迎合他者的、面目全非的新面貌,走向對自己的背離,而是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xiàn)向自我的回復與升華。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在高速發(fā)展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危機問題可以看出,我們在民族復興過程之中忽視了對于文化傳統(tǒng)的理性認知,往往失之偏頗,陷入到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的困境之中,無法為民族復興提供認識上的動力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導致在經濟與社會秩序的建設過程之中出現(xiàn)諸多的思想觀念混亂的問題,最終造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割裂和以及自身主體性的消解。從本質上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一種文化上的復興,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價值重新煥發(fā)生機和活力,在對于人性的理解和人生存方式的思考上更具有吸引力,形成為世界普遍尊重,并能構建人類世界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原則。當今中國,正處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交點上,作為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核,文化復興是在中國發(fā)展模式與道路探討之中對于其合理性與科學性的認同和回歸,是對文化傳統(tǒng)的更新與超越。湖湘文化在近代的發(fā)展也證明,正是由于近代湖南人對于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精神氣質的湖湘文化精神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才能在近代中國和湖南發(fā)展中產生重大影響,才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為追求民族復興而犧牲奉獻的湖南人才群體。在民族復興的語境之下,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一方面要重視長期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湖湘文化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雖然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之中所形成的,是一種過去,但它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存在,它并不是與現(xiàn)在割裂的,而是現(xiàn)在內在的一部分,因此,要以理性認識湖湘文化傳統(tǒng)為推動湖湘文化現(xiàn)代轉型,建構現(xiàn)代湖湘文化的前提,并且弘揚其中契合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文化復興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復古傳統(tǒng)湖湘文化的全部內容,因為傳統(tǒng)畢竟不能全部容納我們對于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想象與設計,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人在生活之中不斷探尋和衍生生活意義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還要對湖湘文化的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文化根基。
第三,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為民族復興提供區(qū)域性的文化認同。民族復興的基本前提是對于民族的認同,這種認同來源于深深銘刻在每一個民族組成分子的血脈傳承之中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之中形成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也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對于世界的看法和社會實踐的生活方式,這種趨同性構建了我們對于彼此在認知模式和價值觀念上的認同,而非地域、政治等原因。正是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對于彼此共同的生存價值才有了更高層次的肯定,并形成內在的發(fā)展動力。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文化傳統(tǒng)凝結著一個民族對于人、自然和社會最為根本,最為獨到的覺解和認知,蘊含著這一民族最核心的價值觀和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這一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鮮明特色。只有在文化傳統(tǒng)的自身認同中,一個民族才會獲得明確的主體自我意識,真正享有精神上的歸屬感和意義感)失落了文化的自身認同,一個民族的存在則會從根本上缺乏本體性的精神支撐,自我意識就會走向分裂,前進的方向就會晦暗不明?!盵10]一方面,在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世界一體化的發(fā)展,文化特征趨向于模糊不清,各種異質文化之間不斷斗爭,爭奪話語領導權,另一方面,后現(xiàn)代時代的懷疑、結構與批判精神使得社會之中文化的自身認同已經趨于碎片化,文化的角色身份和精神標識陷入了沖突和混亂的狀態(tài)之中。民族復興需要重建文化認同,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為這種文化認同提供了區(qū)域性的基礎。前文已經談到,當代湖湘文化概念的庸俗化固然有湖南人對于湖湘文化功利化使用的考慮,但是更大程度上卻是滿足了當代湖南人在文化上的一種區(qū)域性身份認同的需要。這與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情態(tài)有關,也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三十余年內從較落后的國家逐步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現(xiàn)實有關,更與湖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條件有關。我們所經歷的外在世界急劇變化,我們身上所背負的沉重歷史負擔都會令我們無所適從,因此,從個人對于社會的定位角度來看,湖南人需要有文化自覺,從內部來講要明白“我”與“他”的關系,“我”在社會中的位置,我所處的集體的整體認知模式和價值觀念;從外部來講,要明白湖南作為中國的一個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同其它部分的關系,自身在整體中的定位、意義等。在這一點上,湖湘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實際上能夠構建作為一種區(qū)域的文化認同,在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塑造湖南人具有湖南區(qū)域特色的、符合民族復興價值需要的精神家園。
[1]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論述[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
[2]梁啟超.戊戌變法:第1冊[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5.
[3]鄭大華,張弛.近代“中華民族復興”之觀念的歷史考察[J].教學與研究,2014,(4).
[4]俞祖華,趙慧峰.近代中國民族復興觀念的生成及其衍化[J].天津社會科學,2014,(3).
[5]謝群洋.儒學復興與中國文化之未來發(fā)展——牟宗三“儒學第三期發(fā)展說”再議[J].學習與探索,2013,(1).
[6]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黃興濤,王峰.民國時期“中華民族復興”觀念之歷史考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3).
[8]鄭大華.論毛澤東的中華民族復興思想[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5).
[9]張可榮.民族復興的歷史內涵與當代意蘊[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1,(4).
[10]龐立生.民族復興的文化自覺與哲學憧憬[J].吉林大學學報,2015,(4).
G127
A
1673-2219(2016)09-0046-03
2016-07-05
邵華(1981-),男,湖南華容人,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近代湖南社會文化史。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