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勢與對策
楊芳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摘要: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在自媒體監(jiān)管和相關(guān)法律不夠健全的條件下,自媒體的開放性和普及性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既有積極作用,又使之面臨嚴峻挑戰(zhàn)。要做好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工作者本身應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同時高校需搭建有效平臺及時正確引導學生,政府需建立健全自媒體領(lǐng)域的法律法規(guī)。
關(guān)鍵詞:自媒體;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
愛國主義是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所以,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和任務(wù)。自媒體是指傳播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shù)平臺,以點對點或點對面的形式,將自主采集或經(jīng)過濾的內(nèi)容傳遞給他人的個性化傳播渠道,又稱個人媒體或私媒體[1]。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自媒體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已引起學界的高度關(guān)注。
一、自媒體時代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勢
(一)自媒體的發(fā)展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無線通訊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以博客、微博、微信和軟件客戶端(APP)等具體表現(xiàn)形式的自媒體快速普及。自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個體性、自主性、多樣性、圈群性和高速性的特點[2]。資料顯示: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日均發(fā)帖2.3億條;微信賬戶數(shù)6億,微信日均發(fā)送信息160億條;QQ日均發(fā)送信息60億條;手機客戶端日均啟動20億次;微信已經(jīng)取代微博,成為當下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民眾的首要信息渠道和社交平臺,新聞客戶端也開始影響一部分人群的信息獲取[3]。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wǎng)民達6.88 億人,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為50.3%,手機網(wǎng)民數(shù)量達6.2億人,使用手機上網(wǎng)人群占比達到 90.1%,微信覆蓋了90%以上的智能手機,55.2%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 10 次;我國手機網(wǎng)絡(luò)新聞用戶總量達到4.60億,網(wǎng)民使用率為77.4%;一線城市移動新聞資訊APP人均安裝數(shù)量為1.85個。智能手機以及其他智能設(shè)備的興起,使自媒體成為高校大學生接受信息、傳播觀點的主渠道,大學生從“旁觀者”變?yōu)椤爱斒氯恕盵4]。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不再是專業(yè)媒體,人人都可以通過媒介發(fā)表思想,表達意見,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走向的作用。由此而言,自媒體某種程度上在傳播領(lǐng)域掀起了一場革命,我國已經(jīng)開始步入自媒體時代。
(二)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
1.自媒體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作用
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以個人傳播為主,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自媒體的信息傳播平民化、互動性強,給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自媒體創(chuàng)新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形式,極大地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拓寬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渠道;通過針對性的教育,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多維效果,為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造更為廣闊的空間[5]。據(jù)筆者對相關(guān)教師的采訪,很多教師對此有貼切感受,如在某次閱讀時,有教師發(fā)現(xiàn)《求是》雜志的文章《“非毛化”言論無法撼動毛澤東歷史地位》對愛國主義教育很有幫助,便將其放在微信朋友圈,很快就被學生閱讀和轉(zhuǎn)載,學生通過對該文的閱讀,領(lǐng)悟了毛澤東為國為民、憂國憂民的思想,從而增加了對領(lǐng)袖和祖國的熱愛。再如在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閱兵之后,有教師將閱兵時拍攝的一些壯觀場景即刻傳到班級信息群,并以“偉哉祖國,壯哉長城”為題寫了一篇觀后感放在微博中供學生欣賞,極大地鼓舞了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在2015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之際,有教師將《生活報》官方微博發(fā)布的“今天,無論你在哪里,請為犧牲的志愿軍戰(zhàn)士轉(zhuǎn)發(fā)!”放在微信朋友圈,有數(shù)十名學生點擊并留言,表現(xiàn)出大學生對祖國歷史的關(guān)注。自媒體提供的網(wǎng)絡(luò)平臺既省去了課堂的講授時間,又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自媒體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挑戰(zhàn)
毋庸諱言,自媒體是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不容忽視的挑戰(zhàn)。
首先是負面信息的影響加速擴散。2015年我國有不少特大事故發(fā)生,如“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上海踩踏事件、哈爾濱大火事件等。這些事件在真相未被調(diào)查和公布之初,很多學生在第一時間轉(zhuǎn)帖或跟帖,發(fā)表了一些不當言論,這些言論在不少大學生中迅速擴散和發(fā)酵,造成了相當?shù)呢撁嬗绊?,他們從開始討論事件的真相,到懷疑政府的管理能力,再到質(zhì)疑政府的作用,造成政府與公眾互信程度下降。這些信息如果不及時引導,就會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其次是正面人物的負面化。2015年1月8日是周恩來總理逝世39周年紀念日,當天很多網(wǎng)友采用多種方式紀念總理,緬懷其偉大功績。但在微信朋友圈中有人摘編個人博客內(nèi)容,發(fā)布了不客觀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該文很快被擴散,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將其轉(zhuǎn)到自己的微信或博客,導致一些學生對周恩來總理愛國愛民的一生產(chǎn)生懷疑。正面人物被負面化的信息傳播和影響,顯然很不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
還要提及的是,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不僅豐富而且復雜無序,往往會給缺乏獨立思考和辨別能力的大學生帶來認識上的混亂,甚至扭曲和摧毀他們心目中民族英雄原來光輝高大的形象,對早已形成的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帶來嚴重沖擊,讓其不知所措、迷失自我[6]。
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
面對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必須深刻把握自媒體的特點及其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積極應對,找準方向和著力點。
(一)教育工作者自身應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俗話說“己不正不能正人”,教師自己如果不愛國,顯然不可能要求學生愛國,即便是迫于政策或紀律的要求去講授愛國主義的內(nèi)容,其效果必然也是毫無說服力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自身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自然會在言語上、行動上表現(xiàn)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這無疑會產(chǎn)生良好的示范效應,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感。雖然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的形成、變化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它畢竟只是一個交流的平臺和工具,仍然要受到學生自身認知和素質(zhì)的支配。教師用自己實實在在的愛國行動和充滿激情的愛國語言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和素養(yǎng),必然會使其正確對待自媒體中對愛國主義教育不利的言論,從而堅定大學生的愛國信念,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搭建有效溝通平臺,利用自媒體及時正確引導學生
自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快捷,即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傳播信息。針對自媒體中出現(xiàn)的不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言論,高校應當搭建有效溝通平臺以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正確引導。例如有教師一天早上發(fā)現(xiàn)一學生微信圈轉(zhuǎn)載了一篇名為“我們有多少對西方文明的偏見”的短文,該文認為我們要想搞現(xiàn)代化,就應該允許別國對我們“指手畫腳”。很明顯,這篇文章的觀點不利于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信心的培養(yǎng)。教師隨即留言:“文明不存在著優(yōu)劣,只存在著不同?!北容^兩大文明的目的是取長補短,而不是相互攻擊。因此,高校教育者應及時關(guān)注學生的言論,對其中涉及愛國主義的觀點和內(nèi)容作出準確判斷,對正確的留言鼓勵,不正確的必須迅速給出科學合理的解說或糾正,及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所傳播信息的錯誤之處,培養(yǎng)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將愛國主義教育隨時隨地融入自媒體的角角落落。
(三)政府要建立健全自媒體領(lǐng)域的法律法規(guī)
自媒體給人們發(fā)表自己觀點和言論提供了便利,但這并不意味著民眾在自媒體上可以不計后果地肆意言說。因此,要做好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政府必須建立健全自媒體領(lǐng)域的法律法規(guī),把自媒體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不良影響的虛假新聞,要依法處理,有法可依。建議各級政府建立針對自媒體平臺的新聞發(fā)言部門,及時發(fā)布有關(guān)國計民生、社會關(guān)注熱點問題的準確信息。新聞發(fā)言人通過提供準確正面的信息讓自媒體“為我所用”,使其在引領(lǐng)大學生熱愛祖國的道路上傳播更多的正能量。
三、結(jié)語
高校作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陣地,應使用自媒體技術(shù)手段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并把發(fā)生的事件作為進行授教的機會和突破口,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斷煥發(fā)生機,真正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同時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知難而進,迎接自媒體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挑戰(zhàn),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媒體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申金霞.自媒體的信息傳播特點探析[J].今傳媒,2012(9):94-96.
[2] 宋全成.論自媒體的特征、挑戰(zhàn)及其綜合管制問題[J].南京社會科學,2015(3):112-120.
[3] 祝華新,潘宇峰,單學剛.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輿情分析報告[EB/OL].[2015-12-10].http://www.cssn.cn/dybg/gqdy_sh/201508/t20150813_2118719_7.shtml.
[4] 祝華新,潘宇峰,陳曉冉.2015年互聯(lián)網(wǎng)輿情分析報告[EB/OL].[2015-12-10].http://yuqing.people.com.cn/GB/392071/401685/index.html.
[5] 劉韻清,蘇美玲,何小英.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79-81.[6] 楊賢芳.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責任編輯:王蘭鋒)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簡介:楊芳(1971—),女,河南南陽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6)02—0124—03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We-media Era
YANG Fa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we-media era, everyone is the communicator of new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erfect supervision and laws of we-media, the openness and popularization of we-media not only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on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with severe challenges for it. To succeed i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we-media era, the educators must make themselves be faithful patriots, and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uild an effective platform to lead students timely,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the sound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we-media.
Key words:we-media; patriotic education; situation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