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樂,闕紅玲(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研究
李思樂,闕紅玲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摘要:國家形象一詞內(nèi)涵豐富,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方興未艾。文章梳理了國家形象一詞的概念和構成要素,透析了西方媒體對中國國家形象妖魔化呈現(xiàn)及其背后各種力量的角力,并主張用跨文化的視角審慎構建海外中國的國家形象,以解構西方媒體的話語霸權,消解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污名化。
關鍵詞:國家形象;中國國家形象;跨文化;構建
學術思考理應關注社會現(xiàn)實。隨著中國國力的崛起,有關國家形象的研究也已成為學術界的熱點。毋庸諱言,國家形象的重要性已是學界共識,如察哈爾學會認為國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良好的國家形象將會給一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巨大紅利。
管文虎主編的《國家形象論》是比較早的以國家形象為題進行論述的專著。他在書中簡要地梳理了國家形象的基本架構并較系統(tǒng)地厘清了中國國家形象的歷史流變。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國家形象的理論建構多有論述,主要是進一步梳理了國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了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尤其是重點探討了大眾傳媒與國家形象之間的互動關系。但當前還沒有形成對國家形象的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甚至在“國家形象”一詞的定義上也有較大的分歧。
(一)國家形象的定義
國家形象是一個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詞語,對其下一個精當?shù)亩x是國家形象相關研究的起點。國內(nèi)學者對其定義大體分為三派。一派傾向于把國家形象認定為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的媒介形象,將國家形象簡化為國家的媒介形象。一派傾向于認為,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即他國及其公眾對另一國的形象認知和評價。而另外一派則認為,國家形象還應包括該國內(nèi)部公眾對本國的評價與認定。
(二)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及特征
在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方面,很少有學者作出過具體的論述,沒有將國家形象細化到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指標上,只是將其模糊認識融入到了國家形象一詞的概念上,容易造成對國家形象空泛的理解。也有不少學者則直截了當?shù)靥岢隽藝倚蜗蟮臉嫵梢?。綜合各學者的論述,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大致包括:物質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等三類要素。雖然學者們對國家形象具體的構成要素的闡述不太一致,但無疑都承認了國家形象構成要素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國家形象的特征是對國家形象本質屬性的抽象歸納和宏觀認識,意義重大。只有明晰了國家形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其機理并進而提出國家形象的建構策略。國家形象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客觀性、主觀性、復雜性、歷史性、穩(wěn)定性和民族性等方面。
段連城的《對外傳播學初探》和沈蘇儒的《對外傳播學概要》當屬現(xiàn)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的奠基之作,不僅簡單梳理了中國國家的歷史變遷,還搭建了一個對外傳播學的理論框架。
時至今日,國內(nèi)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研究可謂方興未艾,一批以此為業(yè)的研究機構得以成立,如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重大項目得以立項,如中國外文局的“新形勢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戰(zhàn)略研究”、北京大學的“中國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的“跨文化傳播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研究”以及新華社的“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戰(zhàn)略研究”等;一批學者從自身的學術背景出發(fā)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理論建構與實踐進行了批判性省視和對策性研究,涉及的學科涵蓋了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外交學、公共關系學、廣告學、語言學等。研究維度無外乎兩個方面,即中國國家形象的他塑和自塑研究。研究方法涉及定性和定量研究,具體包括文獻綜述法、內(nèi)容分析法、問卷調(diào)查法等,實證研究相對較少。
中國學者大都正視世界輿論格局“西強我弱”的現(xiàn)實和世界話語體系中現(xiàn)實的權力架構,因此格外關注西方主要大國如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對中國這個他者形象的呈現(xiàn)。事實上,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熱本身就源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妖魔化。通過對西方主流平面媒體某段時間內(nèi)涉華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刻畫中國形象的慣用路徑,那就是西方國家主流媒體習慣于將中國描繪成一個規(guī)則的“破壞者”。
有些學者通過對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特定時間內(nèi)特定事件或突發(fā)公共事件的報道來檢驗西方媒體如何在報道框架、報道手法上塑造中國形象。比如,西方媒體通過對中國的環(huán)境形象、海軍護航、北京奧運開幕式、世博會和故宮失竊案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以特殊的語篇建構方式,隱喻地映射中國的“問題”,暴露了西方媒體的險惡用心及可能對中國形象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中國學者對該類問題的關注研究路徑極為相似,基本上關注的都是西方主流平面媒體,對電視及廣播媒體、新媒體以及都市類報紙的研究相對較少,也較少關注電視及網(wǎng)絡視頻網(wǎng)站中呈現(xiàn)的中國國家形象。
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與其說是一個學術問題,還不如說是一個政治問題和文化傳播問題。與其陷于對西方國家客觀呈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浪漫化幻想,不如依賴我國自身的對外傳播媒體加強國家形象的自塑工作。因此,眾多學者紛紛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自塑路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解構西方媒體的霸權,消解其對中國的污名化。
與此同時,學者們用批判的眼光檢視了我國既有的“國家隊”外宣媒體的現(xiàn)狀、不足以及改進的策略。毋庸諱言,由于媒體理念、國際可信度、非產(chǎn)業(yè)化運作以及語言和文化等原因,我國英語媒體的傳播效果可以說是差強人意。學者們一致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的英文媒體如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國日報網(wǎng)站、新華網(wǎng)英文版、中央電視臺法語國際頻道等多渠道拓展我國國家形象的書寫路徑,將中國國家利益最大化。
學者們同樣注意到了中國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與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的互動,認為這些宏大敘事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將會對呈現(xiàn)、構建我國的國家形象產(chǎn)生顯著的、深刻的影響。事實也證明了,中國政府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以及汶川地震救災中所展現(xiàn)出的大國風范和公正公開的媒介態(tài)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的各個構成要素都會對國家形象的構建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如具有國際化影響力的名人就會對中國國家的形象帶來潛在的良好作用。不難想象,具有國際化影響的中國杰出人物在塑造和提升中國國家形象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更容易獲得國際社會和目標國受眾的認同。另外,領導人的形象,中國憲法的踐行情況、中國的輿論環(huán)境、政府新聞發(fā)布制度、體育盛事以及文學作品都與中國形象建構和塑造有著重要關系。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也有可能反復的過程。妄圖僅僅依靠國家的“外宣機器”就可以深度改善中國國家形象無疑是癡人說夢。正如上文所說,國家形象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因此,用跨文化的視角,充分動員國家各個層面的跨文化的參與方來構建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程曼麗.大眾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J].國際新聞界,2007,(3):5-10.
[2]管文虎.關于研究中國國際形象問題的幾點思考[J].國際論壇,2007,(5):76-79.
[3]胡春艷.中國對國際機制的參與與國家形象的建構[J].國際問題研究,2011,(1):11-14.
[4]李彥冰,荊學民.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的幾個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0,(6):118-122.
[5]張昆,徐瓊.國家形象芻議[J].國際新聞界,2007,(3):11-16.
[6]趙雪波,張鍵.對當前階段中國公共外交的再認識[J].現(xiàn)代傳播,2010,(6):58-6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Q 105)
作者簡介:李思樂(1981-),男,山東濱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