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北城受田小學 張愛美
古詩讓孩子的生命更豐盈——《乞巧》教學反思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北城受田小學張愛美
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yǎng),想盡一切辦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神圣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學習古詩,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享受,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
古詩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角色對換
對于古詩教學,我一直是按照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這樣的模式進行。這種教學方法十分重視對古詩的死記硬背,而忽視了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精粹的古詩對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及鑒賞水平、美感的重要性。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在課堂教學中加大對學生獨特閱讀品質的培養(yǎng),也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一種手段。
前些天,在學校的磨課活動中,我上了一節(jié)古詩教學《乞巧》。通過這次課例打磨,我有很多收獲。備課前我先拿出課程標準,仔細看了中段對古詩教學的要求。課程標準中是這樣寫的:“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看到古詩教學“三要三不要”。“三要”:詩句要反復誦讀,詩意要大致了解,詩篇須熟練背誦?!叭灰保航榻B背景不求過全,詩句翻譯不必過細,意境體驗不必過深。教學本課時我就借鑒了這“三要”和“三不要”。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談古詩教學時,曾經(jīng)說過三條基本的實踐策略:會心吟誦得其韻;誠心直觀得其象;潛心涵泳得其意。在《乞巧》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始終。(1)初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在學生借助注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農(nóng)歷的七月初七,我就引導學生進入古詩初步的學習。讀古詩前,我先介紹一下有關詩人林杰的相關信息,之后就是初讀階段,由學生自由朗讀,并提出要求:讀準字音,找準節(jié)奏。(2)再讀古詩,合作探究。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我再次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并要求學生試著理解詩中的一些詞句的意思。然后學生將自己對本詩的一些領悟與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并對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這樣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探索能力,從而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3)品讀鑒賞,積累內化。在小組學習的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對詩意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來就是深入學習古詩,感悟“乞巧”的文化,這里是本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
備課時,我有想過讓學生學自學,再質疑,但是我擔心學生不一定會提出什么問題來,到時萬一我無法應對怎么辦?再就是讓學生去解答疑問,他們答不出來怎么辦?我不敢去冒險,因此選擇了最為保險的教學方式,我引領著學生去學習。當我把我的擔憂告訴張主任的時候,他笑著說:“你要相信孩子,要讓學生自己學習??纯此麄兡軐W會多少,不會的借助資料,小組討論再學習,學生學習靠的不是老師的教,主要靠自學及同學之間的互助?!甭犃藦堉魅蔚脑挘矣幸环N豁然開朗的感覺。
課堂上,當學生質疑的時候,問題都聚焦到什么是“碧霄”和“穿盡紅絲幾萬條”兩個問題上。起初,班里學生都回答不出來,我讓他們再讀詩歌、讀資料,然后與同學討論。在他們討論的過程中,我巡視著,傾聽著,對每個小組情況了然于心,哪些同學學會了我已心中有數(shù)。當我再讓學生來解答時,有同學說出了“看碧霄”就是看天的意思,“穿盡紅絲幾萬條”就是對著月亮穿九孔針穿了很多條。當時我心情十分激動,學生真的是能學會!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在理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句話時,學生很難感受到詩人林杰看到的姑娘們穿針引線、對月祈福的熱鬧場面。怎么辦?我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當時的情境,讓學生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
緊接著我說:“七夕節(jié),家家戶戶的人都乞取智巧,難道你們沒有什么向織女乞求的嗎?”身份的變化,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對話”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對話的欲望和熱情。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過程。我放著音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許下自己的美好愿望。此刻,孩子的思維被打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有的乞求家人身體健康,有的希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還有的期望考出好成績……在交流結束時,還有很多學生高舉小手,想說出自己的愿望,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給他們機會,這也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遺憾。
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生活的年代和課文的歷史背景有著很大的差距,對“乞巧”一詞的理解難以深入。我就利用課件出示了一些乞巧節(jié)人們過節(jié)的畫面,讓學生對節(jié)日有了一個更全面感性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明白,“乞巧”不僅僅是乞求有一雙巧手,我引用了民間流傳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道,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笔箤W生對古人“乞巧”的內涵有了更深、更全的領會,并且興趣盎然地大聲誦讀著這首民間歌謠。
為了讓學生對七夕節(jié)有更多的了解,我還選取了杜甫和杜牧的兩首和乞巧節(jié)有關的古詩,讓學生選擇一首自己感興趣的讀一讀,有能力的學生也可以背誦。于無形當中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以此重視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xiàn)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
聽過很多節(jié)語文課,在許多老師的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其實,師生的角色早就該換過來了。古詩教學,尤其要注以讀代講、多讀多悟,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共鳴,讓學生的生命更加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