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榮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希望小學 江西贛州 342600)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堂導入
沈建榮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希望小學 江西贛州 342600)
導入新課是小學數學新授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但能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新知識之中。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fā)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基石。
小學數學 課堂 導入 運用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節(jié)課導入是關鍵。新課的導入在每節(jié)課程中雖然僅僅幾分鐘,或許只幾句話,然而這幾分鐘或幾句話,所起的作用卻很重要。導入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也沒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決教學的氣氛、對象和目標。在小學數學課中,常見的課堂導入有以下幾種:
創(chuàng)設情境式導入。學生思維活躍,創(chuàng)設一定的現實問題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課中創(chuàng)設現實生活情境,不僅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例如,一年級《找規(guī)律》,課前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感受間隔排列規(guī)律的存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guī)律奠定心理基礎。而后,通過“兔子、蘑菇、籬笆、手帕”為學生創(chuàng)設現實問題情境,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的進行觀察、發(fā)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fā)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fā)現的規(guī)律,增強孩子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啟發(fā)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的牢固有用,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開門見山式導入。教師在上課的一開始,就點明本節(jié)課所講的課題以及問題的重點,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完整清晰的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導向,這樣能使學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識記來對待他們所學的功課。這種方式較適合中高年級的學生。例如,四年級下冊《梯形的認識》,在導入時,我直接呈現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梯形實物圖,讓學生從中找出幾個實物圖的相同點,在前面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學生很快就認出梯形來,此時,我又問,你們想知道關于梯形的哪些知識呢,學生立馬回答說:“平行四邊形有底和高,我想知道梯形有沒有底和高呢?”,于是我回答說:“當然有啦,不過和平行四邊形底與高有一些不同,你們想知道嗎?”這種導入法有簡潔明快的特點,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
講故事式導入法。講故事是深受兒童歡迎的導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導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喚醒兒童的生活經驗,從中抽象出數學知識,有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故事的形式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數學問題。故事導入法給數學課增加了趣味性,幫助兒童展開思維,豐富聯想,使兒童很自然的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但用這種方法導入時,要注意選擇好故事,尤其要選擇短小精悍的,有針對性的故事。不要為講故事而講故事,以免畫蛇添足。例如,四年級上冊用畫表格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其實課本呈現的例題學生早就會做了,但在上課前,我先是給學生講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這個故事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耳熟能詳,講完之后我問學生:“如果是你,你準備怎么喝瓶子里的水?”,這時,教室里熱鬧了,都在七嘴八舌的說著,有的孩子滿臉的疑惑,今天老師怎么了?數學課竟然給我們講語文里的故事,孩子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有的孩子甚至就等不急了,“我會用手拿起瓶子來喝水”,“我會用吸管吸”,“我把它導進杯子里喝”……,方法五花八門,都能喝到瓶里的水。我趁機告訴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時學生才恍然大悟。
以舊引新式導入。以舊知識作為橋梁,使學生知識不斷遞進,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新知識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建立聯系的過程。學生對新知識聯系最緊密的舊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必然影響到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師要掌握好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又不新,難又不十分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五年級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們可以聯系學生以前學過的整數加減混合運算,將整數和分數的混合運算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樣從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引入,不僅可以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需要,喚醒學生的內驅動力,也為學生在新的知識的學習中調動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發(fā)展思維和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基礎。
設懸念式導入法。課堂上經常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觸發(fā)點,不但會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會使學生產生探索問題“奧妙”所在的神秘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的濃厚興趣,這樣導入新課,避免了平鋪直敘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例如,四年級下冊在教學三角形特性這節(jié)課之前,我們學校正在做教師宿舍,上面的屋梁是人字形的,上課前,先帶學生去看看是什么形狀的,然后問:“你們知道這屋梁為什么是人字形的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產生疑問,引起認知沖突,接著讓學生交流、猜測原因,隨即指出,等你們學習了今天的課之后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這樣從學生不太注意的日常生活入手,抓住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記憶深刻,學習效果也很好。小學數學課的導入方式還有很多種,如實物演示、類比遷移、實際操作、做游戲等等,遠遠不止以上的物種,但是不管采用哪種導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愉悅教學氛圍。藝術的新課導入能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能誘發(fā)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只要我們是教育的有心人,一定都能為學生的發(fā)展注入鮮活的能源。
總之,導入方式,既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又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