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文華中學)
淺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王蓉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文華中學)
在教育部制訂的初中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都提出了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所謂“歷史信息”,就是各類的歷史材料。我們通常說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gòu)歷史過程的痕跡。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史料。
在歷史探究式教學中,學生如果只是簡單圍繞歷史課文進行探究,那只是一種對教科書的解讀,難以使學生了解真正的歷史,不知道如何面對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以,初中生要探究歷史,就必須多運用反映歷史情境的各種史料。
1.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覺
沒有歷史感的人,是無法理解歷史的。如果我們獲得了對某個時代的歷史感,那么,這個時代所發(fā)生的一切,在我們的理解中都會是應有之事,是理所當然的。否則,許多歷史現(xiàn)象都令人不可思議。而學生的歷史感必須從大量真實的原始史料以及古往今來的史跡中去體驗、想象和感悟才能獲得。
2.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歷史教材中,不少史料生動有趣,耐人尋味,可以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源頭。東漢末年,袁紹實力雄厚,為什么官渡之戰(zhàn)曹操能夠以少勝多呢?通過閱讀相應史料就能找出曹操實力弱反而取勝的原因,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3.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
歷史教學的目的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他們單純地背誦某種現(xiàn)成答案或某種權威觀點。因為史料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作者的立場不同,閱歷不同,對歷史上的同一件事,用不同的史料去解釋會有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直接閱讀史料,接觸一些歷史文獻,并向?qū)W生介紹比較盛行的各種觀點,讓學生就同一事件通過分析不同的史料,思考這些史料是何時、何人、因何事而做的,對歷史進行直接探索研究,從而使教材中的結(jié)論獲得論證或者得出新的看法。
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確實很重要,怎樣將其教學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實現(xiàn)教學的三維目標,我認為史料在歷史教學運用中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充分合理利用課本所選取的史料
如何運用歷史教科書中的史料,是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從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編排史料。
第一,引入適量的史料原文作為課文內(nèi)容的一部分。這主要在課文的正文中,引用一些淺顯、典型而又簡短的史料,如歷史運動中的口號、歷史人物的原話、歷史記載中對某一現(xiàn)象的概括等。例如,《五四運動》這一課中寫道:“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等口號響徹云霄;《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課:毛澤東發(fā)出“對日寇的最后一戰(zhàn)”,體現(xiàn)出把史料原文與課文的結(jié)合為一體。
第二,插排一些史料,以印證課文的論述。主要是選用一些文獻摘要、詩詞段落等。如梁啟超在《馬關條約》簽訂后寫的“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zhàn)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狈从沉恕恶R關條約》簽訂之后的民族覺醒。這種插排的史料,既與課文不同、相對獨立,又與課文內(nèi)容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印證和呼應,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內(nèi)容。
第三,在課文之后設材料閱讀欄目,作為拓展閱讀。比如,在《洋務運動》的課后引用李鴻章的話:“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边x取較為完整的一段史料,來解釋洋務運動的失敗。
在正文中、在版面中插排或在課后用材料閱讀的方式加入史料,方便教師和學生即時地通過史料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教師教導學生找出課本中的史料,印證所學知識,養(yǎng)成論從史出的好習慣非常重要。
2.恰當補充部分課外史料
受到教材篇幅等因素的限制,有些重點或難點缺少相應的史料做支撐,只有抽象的結(jié)論而無具體的史料說明,這就給教師講解和學生理解增加了難度。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教學中的重、難點內(nèi)容恰當?shù)匮a充一些課外史料,并指導學生借助對史料的分析得出推論,說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會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思維能力的提高。
如,在學習新文化運動時,引用毛澤東的日記:“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除上課、閱報以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新文化運動激發(fā)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補充課外史料既豐富了課文內(nèi)容,又幫助學生理解了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補充圖片資料更直觀,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待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去運用實踐。
3.引導學生去尋找史料
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盡量引用原始史料,讓學生通過對史料的解讀、探究,形成“論從史出”的思維方式,但史料的來源主要是教師,難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嘗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圖書館、上網(wǎng)等方式,主動就某些歷史問題尋找相關的史料更能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認識。
1.把史料與思考歷史結(jié)合起來
參觀歷史遺址,觀察出土的陶瓶碎片,會使學生覺得很有趣。然而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后,是否能夠引導學生朝歷史本質(zhì)的方面思考,決定著史料的運用是否成功。如果學生的興趣僅僅是喜歡這些歷史故事,這其實并不是史料運用的成功,引導學生閱讀史料的同時思考歷史才能充分發(fā)揮史料的作用。
對于教材中的史料,有些教師只是一帶而過,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教材中現(xiàn)有的結(jié)論,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對于沒有搭配思考題的史料,教師可以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設計一些相關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從而達到史料運用的作用。
2.扎實的歷史知識是學生自主運用史料的基礎
在現(xiàn)實中,有些教師犧牲歷史教學的內(nèi)容,專注于單純的史料教學,這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是不利的。實際上,史料與歷史知識是相輔相成的,擁有與史料有關的歷史知識,才能處理史料證據(jù)相關的活動;如果沒有歷史知識做基礎,鑒別史料,重建史實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師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還應教授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去運用史料,因為只有通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jīng)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在教學中使用真實的歷史材料,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的原貌,既活化了教材,又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領悟能力。
[1]鐘金貴.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10).
[2]葉小兵.歷史教科書中對史料的運用[J].歷史教學,2004(7).
[3]李曉琳.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