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山永豐實驗學校,上海 201600)
?
需要層次理論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
李莉
(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山永豐實驗學校,上海 201600)
摘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當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至少有三點。首先是基于安全的需要,樹立積極的核心價值理念;其次是根據(jù)社交需要即歸屬的需要,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最后是滿足師生尊重的需要,構(gòu)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關(guān)鍵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啟示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馬斯洛看來,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以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yōu)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這5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其中,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對于個體來說往往是無意識的動機,但是,這三種需要的存在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
功能主義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說,文化的功能在于滿足人的需要。他認為,無論是在基本需要還是在次生需要的層面上,都有一系列“文化回應”來使需要得以滿足。學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它來源于學校文化的積淀,得到了全體師生的認同,伴隨著學校的發(fā)展不斷地強化,使之成為學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健康的學校文化既能夠滿足師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又具有引導和影響行為的特性,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應以一種長期的、間接的、無意識的、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師生的情感,調(diào)整教師的行為,激發(fā)師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而發(fā)揮校園文化隱性的心理輔導作用。
小學的校園文化由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價值觀、價值取向、價值判斷尚未明確,所以教師和學校領(lǐng)導的作用更加凸顯。領(lǐng)導者的辦學理念和教師的育人行為,對小學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非常大。就像和煦的春風一樣,吹拂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師生的觀念、言行、舉止中,滲透在師生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讀書做事的態(tài)度中。本文就是基于馬斯洛的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和尊重需要三個方面來闡述在小學的學校文化中如何滲透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一、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樹立積極的校園文化理念,滿足安全的需要
馬斯洛指出,當一個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安全的需要就會產(chǎn)生。安全的需要是指個人尋求生命、財產(chǎn)等個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脅、孤獨、侵犯并得到保障的一種心理需求。
安全的需要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心理需求。校園文化的建設核心是營造校園里安全的氛圍,只有在平和友善的校園環(huán)境中,師生才會接納學校,學生才會接納教師,教師也能接納學生,進而和睦相處,安心地學習和工作。特別是在小學,學生尚處于學習起步階段,離開父母長輩的呵護,年幼的心理更需要安全感,所以小學學校文化的建設更要注重環(huán)境的平和與友善,為小學生提供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
1.營造溫馨的學習場所
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注重物化層面的設計和建設,注意學校環(huán)境的整潔和美感。蘇霍姆林斯基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guī)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能傳遞一種靜謐淡泊的心理感受,能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后的疲勞。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學校有百年的歷史,校園綠化有百年的積淀。一進校門,道路兩邊的香樟樹郁郁蔥蔥,滿眼都是綠色,給人一種進入學府的感覺。學校不大,卻古樸典雅,百年臘梅,一到冬季就散發(fā)出濃濃的香味;錯落有致的綠化,一年四季都會有不同的景色;整個校園環(huán)境郁郁蔥蔥,讓人感到溫馨而甜蜜。辦公室雖小,教師們卻能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富有生機。在“溫馨教室”的創(chuàng)建中,師生各顯神通,把教室布置得各有特色,體現(xiàn)出視覺上的舒適、意義上的平和、精神上的平等。
2.打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
積極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對師生心理的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積極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不是通過幾張勵志的標語就顯示出來,更需要學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注重細微處的環(huán)境建設,對小細節(jié)處的布置做到不顯刻意且具有美感,讓人印象深刻。如在每一個走廊轉(zhuǎn)角處安置了一個小小圖書角及活動器材安放箱,便于學生在課間閱讀圖書,或者開展跳繩踢毽等小型運動。同時,學校還要創(chuàng)建安全文明的校園。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依賴于安全文明的校園,所以學校不僅加強了校園安保工作,還建立健全了各種校園危機的預防機制和應對方案,讓全校師生樹立危機預防和應對的觀念,培養(yǎng)積極應對危機的心理品質(zhì)。學校進行每月一次的安全疏散演練,讓學生切實體驗應對危險的逃生經(jīng)驗。小學各年級有不同的安全教育主題:一年級是交通安全;二年級是生活安全(用水、用電、用煤氣等);三年級是飲食安全;四年級是自然災害中的自我保護;五年級是活動安全。
3.培育“人本”的精神
培育“人本”的精神是校園文化的精髓,是安全需要的底線。傳統(tǒng)的校園“人本”精神文化包括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師德師風等,而這些理念往往是通過口號或制度的方式呈現(xiàn),較少真正融入到學校的教育理念中,因此也難以得到師生真正的心理認同。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教師習慣于通過批評教育方式來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幫助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但這種方式往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被“貼標簽”的負面情緒和體驗。而真正的“人本”精神尊重人的自由、平等,發(fā)展人的個性,促進人的全面協(xié)調(diào)進步。由此可見,校園中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注重“人本”精神的培育,建立體現(xiàn)公平與正義、溫馨又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生生關(guān)系、師師關(guān)系。
在小學校園文化中,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質(zhì)文化需要到精神文化需要的階梯,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保障安全的需要,建設溫馨和諧的校園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的質(zhì)量和整體水平。校園設施設備的安放、校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對校園文化精神的傳播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時時處處對小學生的思想、情操、行為、習慣起著熏陶、滲透和影響作用,從而使小學生在這些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和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
二、營造氛圍,增強積極的師生情緒體驗,創(chuàng)造歸屬的需要
需要層次理論說明,當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便會產(chǎn)生更高一層的社會需要,比如希望被愛和愛他人;與他人建立友誼,有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被團體所接納,有歸屬感等。歸屬感指個人自覺被別人或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只有滿足了這一需求,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xiàn)”。
對于師生來說,是否形成良好的歸屬感,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有了歸屬感,對學校和同伴會接受和認可,會認同自己是團隊的一份子,如此能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形成比較健全的心理,并以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因而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營造接納的心理環(huán)境,滿足師生適應和交往的需要,以培養(yǎng)歸屬感。
1.增強集體的凝聚作用
馬卡連柯說過,“不管用什么樣的勸說,也做不到一個正確地組織起來的集體所做到的一切。”學校文化是學校成員共同創(chuàng)造的組織文化,寄托著全體師生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體現(xiàn)著他們共同的心理意識和價值觀念。積極的心理意識、價值觀念會激發(fā)師生對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的認同感和作為其中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對小學生來說,班集體的凝聚力強了,他才會更愛自己的班集體,處處想著班集體,為班集體出謀劃策。作為教師,關(guān)心和愛護學生是天職,特別是小學生,離開家庭的呵護,更需要學校教師的關(guān)心和愛護。教師如果從內(nèi)心愛學生,一言一行都充滿著愛,學生就能夠感受到愛,會以心換心。教師只有用心去和學生交流,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融入到學生之中。小學生年齡小,特別容易滿足,教師在課余時間多關(guān)心、問候一句,他們的心里就會無比溫暖。高年級的小學生會對教師的生活很感興趣,教師就可以跟學生聊自己的過去,與學生交流自己的經(jīng)驗,讓學生多一點生活的經(jīng)驗,多一點是非分辨能力。互相敞開心扉,學生也會主動跟教師談談自己的心事,分享自己的煩惱和喜悅。這樣班集體就形成了,學生就會有種家的感覺,感受到班集體這個家?guī)淼臏剀翱鞓罚匀欢坏鼐蜁鬯?,保護它。把班級當作家,班級也就有了凝聚力,學生也就有了歸屬感。
2.發(fā)揮集體的同化作用
心理學中的同化現(xiàn)象是指個體處于集體中,自然而然地按照集體成員的活動方式,將原先與集體價值不符合的行動自覺地拋棄、遮掩或粉飾,同其他成員一樣與集體保持同一面貌,并用集體面貌作為個體的表征。集體的作用非常大,小學生天天生活在班集體中,如果在班集體中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就會產(chǎn)生幸福和快樂的感受。長期在班集體中體驗到積極向上的情緒,就會增進對教師和集體的認同感。積極的情緒體驗不但能幫助師生消解壓力,而且能增進身心健康。小學生處于少年兒童期,情緒、情感特別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集體生活中,集體的情緒狀態(tài)是一種影響集體心理氣氛和心理行為的重要因素。長期生活在生機勃勃、團結(jié)向上的集體中,接受各種積極的情緒感染,會不斷地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助于兒童形成活潑開朗、坦率的性格。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集體的同化方式來培養(yǎng)兒童的積極情緒,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他們,引起他們的共鳴。另外,教師主動貼近學生,用自身的熱情、樂觀等情感感染學生,也可以促進學生良好情緒情感的形成。
3.關(guān)注師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作為學校管理者,不僅要通過多種活動使師生有歸屬感,更要給師生群體創(chuàng)設相互交流和積極情緒體驗的氛圍。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積極情緒能夠拓展人們的思維和注意力,讓人放松,愿意接觸新事物,與他人接近,能夠幫助更好地解決現(xiàn)實問題。增進師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目的是要提高師生情緒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引導師生積極歸因,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在動機。對于教師,學校管理者要給予業(yè)務出色的教師充分的肯定,開展心理游戲、團體輔導、拓展活動等增進積極情緒體驗的活動,以緩解壓力,在工作中保持愉悅的心情。對于學生,教師要善于看到學生的進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尤其是針對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長,讓他們肯定自己,并逐步增強對學習的興趣。學校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使學生在學習之余施展才能,展現(xiàn)特長,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一旦從感官愉悅的基礎上逐漸體驗到心理享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及對自我的積極認同,有利于形成歸屬感,能培養(yǎng)個體積極的人格品質(zhì)。積極人格品質(zhì)為個體的行為活動提供了穩(wěn)定的內(nèi)在動力。每位學生和教師都可能在日常的學習或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但是如果他們擁有對學校的歸屬感和積極的人格品質(zhì),就能夠利用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應對挫折,積極面對問題,而不會輕易產(chǎn)生自卑感、攻擊性、厭學或職業(yè)倦怠等心理傾向和行為。
三、構(gòu)建機制,維護積極的心理自尊感,體現(xiàn)尊重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被尊重的需要,具體表現(xiàn)為希望獲得實力、成就、自我獨立,希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和高度評價。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己作出的并通常持有的評價,它表達了一種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表明個體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價值的。它由個體在生活中親身經(jīng)歷的許多經(jīng)驗匯集而成,這種經(jīng)驗感主要包括:其一,重要感、渴望別人的接納與支持,使自己感覺到在群體中與別人一樣重要;其二,成就感,渴望自己有成就的表現(xiàn),借助這些表現(xiàn)漸漸形成肯定的自我;其三,力量感,渴望證明自己有待人處事的能力,從而產(chǎn)生自信心。
基于以上理論,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構(gòu)建合作參與機制,培養(yǎng)個體的獨立意識,維護師生的自尊感。
1.突出制度層面的合作與參與意識
尊重的需要策動人去追求和呈現(xiàn)一種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給每位師生提供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只有受到制度上的保障,師生才會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學校的尊重。學校提倡教研組、備課組合作研究;成立以骨干教師為主導的學科中心組,共同參與聽評課活動;開展各類教學主題研討活動;進行教師之間的教學評比等,都為教師提供了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強調(diào)了每一位教師的重要性,使每一位教師獲得了自尊感。
在學生方面,要告訴學生:自尊是在他人呵護和激勵下形成的,因而,我們也有責任去維護他人的自尊。只有維護他人的自尊,使他人享受自尊的快樂,我們才可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尊重他人的尊嚴:一方面要從欣賞、鼓勵、期望的角度來善待他人,另一方面不要做有損他人的事情。
2.突出教師對學生的策略指導和策略訓練
策略指導和策略訓練是自尊教育的輔助手段。盡管教師可以盡量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自我效能感,但是失敗、失意等不良情緒還是無法避免。高自尊的學生常??梢员容^容易地化解問題,排解不良情緒,恢復心理平衡,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對于低自尊的學生來說,這往往變得很困難,甚至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修復期。所以,教師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尊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低自尊學生這一群體,應創(chuàng)設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和愛。教師重要的舉措就是對這部分學生采取策略指導和策略訓練。不能僅僅依據(jù)學業(yè)成績給學生單一的評價,要多開展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活動,以此提升各類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綜上所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與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以需要層次理論為理念基礎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心理和諧的重要途徑。從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應把培育學校精神文化放在首位,在校園環(huán)境文化建設中體現(xiàn)辦學的主旋律、辦學的核心、辦學思想與辦學目標,進一步完善學校制度文化。以活動文化、師生行為文化、科研文化為重點,努力構(gòu)建和諧校園、幸福校園,讓教師在學校濃厚文化氛圍中體驗和感受教師職業(yè)的幸福與光榮,讓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幸福快樂地成長,努力實現(xiàn)學校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和師生行為文化的和諧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 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美]馬斯洛,斯蒂芬斯,海爾.馬斯洛論管理[M]. 邵沖,蘇曼,譯.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
[3]孫穎,李敏.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讀本:如何讓小學生熱愛學習[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Needs Hierarchy Theory for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of Primary School
LI Li
(Zhongshan Yongfeng Experimental School in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Shanghai 201600)
Abstract: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has at least three englightenments fo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chool culture. First, positive core values would be established due to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Next, based on the needs of sociality and ascription, we should stimulate active emotion experience. Finally, we should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mutual respe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campus.
Key wor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chool culture, enlightenment
作者簡介:李莉,上海市人,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山永豐實驗學校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德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