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榮,楊 青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
梁漱溟論孔子的人生哲學
張金榮,楊青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410083)
摘要:梁漱溟認為,孔子人生哲學中最重要的觀念是仁,仁是原來人有的心,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氣;仁的生活就是人原來的生活,亦即是孔子最高的理想。與此仁的生活相伴隨者即是樂,所謂樂者是生機的活潑。而此仁的生活之現(xiàn)于外者即是人世間的許多禮,所謂禮者是出于我們的心情自然之表示,也就是行于世的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關(guān)系、倫理關(guān)系。行此仁的生活就必須樹立合理的人生態(tài)度,一方面是不外找,包括看自己,看當下,非功利;另一方面是不懈怠,包括不遷怒,不貳過。
關(guān)鍵詞:梁漱溟;人生哲學;孔子;仁
梁漱溟是一個有思想、又本著他思想行動的人,其一生致力于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探索研究。在五四運動前后,中國人向西方的學習探索已經(jīng)進入到最根本的思想文化層面,東西文化之爭也日漸激烈,傳統(tǒng)文化遭受著來自各方的攻擊,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梁漱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正陷入嚴重的文化危機和民族危機的泥濘中,他開始潛心研究中西文化,提出全新的文化理論“文化三路向說”,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仍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地位,將傳統(tǒng)儒家文化優(yōu)秀美好的一面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
一、仁的生活就是人原來的生活
在梁漱溟看來,孔子人生哲學中最重要的觀念便是仁。他指出,仁是原來人有的心,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氣;仁的生活就是人原來的生活,孔子的最高理想、最高道德就是本來的事實,他主張的是人原來的本然。1917年梁在北大哲學系講授“儒家思想”一課中曾分析時人對儒家思想的理解,梁啟超從阮元對仁的解釋,認為仁從二從人,胡適說成人即是盡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由此可見,他們都將仁的實現(xiàn)依賴于外在的條件,是后天形成的。而梁對仁的理解恰與之相反,他指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歟’。孝悌為仁之本原因就在于凡孝悌中蘊含著豐富細膩的感情,與之相反的是‘巧言令色鮮矣仁’。由此可知仁是一種很真摯敦厚充實的樣子。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都是表示仁里面藏著很慎重、很豐富、很充實的樣子?!盵1]22由此,梁認為,仁是一種柔嫩篤厚之情,這種情不是后天的條件,是先天所固有的,是由我們固有的生命發(fā)出來的。因此梁漱溟指出:“仁就是原來人有的心?!盵1]24梁解釋道,原來人有的心與獸心有所不同,就動物而言,是走本能的路,一切都是先天預設(shè)好的,動物之心完全為本能所占據(jù),動物之行為也限制于本能之中而不能自由活動,而人能利用語言文字與記憶,能使用工具,人能從本能的生活解脫出來開展智慧的路,其關(guān)鍵就在人的心,人與動物之最大的區(qū)別就在此心。梁依此指出,本能不能作為人的生活亦或行為的主宰,從本能中解脫出來的真心才是人行為的真正主宰。梁曾自己坦言,初時由于對人類心理學知識有限,未能區(qū)分動物本能與人的本能及本能和本性(真心)的區(qū)別,將人類行為的主宰認定為本能沖動,后來思想翻案認清其中之區(qū)別,人較之動物更高級,人能在本能之外憑借著理智的發(fā)達而靈活地制造運用各種工具,隨之,人類的感情也沖出了本能的束縛而不由本能決定。例如,好善的感情,要求正確的感情,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正確做到最好,沒做好就會心有不安,這份感情不是由本能決定的,是動物沒有的,這份無私的感情是出于心,只有這真心會指示人的行動,所以說心才是人行為的主宰,人之所以會有之前所說柔嫩而真摯之情,有很真摯、敦厚、充實的樣子,有很慎重、豐富、實在的樣子,統(tǒng)是出于真心。
梁漱溟還進一步剖析了此真心,把由真心發(fā)出的情稱之為直覺:“直覺這個地方就是心的直覺敏銳的時候,就是仁。仁就是從本心里流露出的直覺?!盵1]31梁漱溟在此所說的直覺并不是我們平常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直覺之知此為不慮之知,亦即知善惡之知。若有聲素,未為我們所聽過,而當下便覺好聽不好聽,當下便知其善惡,此即不慮而知之知?!盵1]31因此,直覺所知是一種意味或是情味,例如我們感受到自然風光之美,這種美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意味,是美的意味,而這種意味能在當下就給我們一個方向,想讓人親近大自然。
但是,梁漱溟強調(diào),直覺不過是仁的發(fā)用處,也就是說,直覺只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使仁之可現(xiàn)者,判斷仁與不仁不能只看直覺的敏銳與否,應該從心看,根本在心,仁是人原來有的心。梁在此進一步解釋道,有心就有仁,除非是死物,才沒有仁,有生命即有仁?!斑M一步說,仁就是指生命而說,指活氣而說……仁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氣?!盵1]36也就是說,仁是自有他的一副心境或活氣,在里面是清明安和的,是安暢柔順的,在外面就表現(xiàn)出那樣充實、豐富、敦厚的樣子,是一團和氣的。所以,梁指出,仁者的生活就是順乎生命自然之規(guī)則,“生命合乎生命自己頂合適的理,恰合于生命輕軌,恰巧調(diào)和適中,無需增減一點,無需偏邪一點”[1]37,仁的生活就是人原來的生活,把生活的一切都交托給人的初心?!翱鬃拥纳罴词侨嗽瓉淼纳?,仁的心就是人原來的心。孔子的最高理想,最高道德就是本來的事實,他主張當然就是人原來的本然?!盵1]24
二、真正所謂樂者是生機的活潑
梁漱溟認為,對人生苦樂之理解是孔子人生哲學最昭著的態(tài)度。梁自己關(guān)于人生之苦樂的理解認識有一個逐漸轉(zhuǎn)變的過程。起初,梁漱溟在對人類心理的分析上受其父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生就是充滿了欲望,用欲望解釋人生,解釋人的全部行為。欲望得以滿足就會得到快樂,欲望未能滿足即是痛苦,所有人的全部行為都受欲望的主宰,隨著人類理智的日趨發(fā)達,欲望亦不斷膨脹擴大,整個人生充滿了利害得失的算計,更多的情況是算計的失敗,因而人世間的痛苦多于快樂。后在北大任教期間,讀《論語》開頭便是樂,通篇無一苦字,思想于此逐漸發(fā)生轉(zhuǎn)變,隨之服膺于孔家的生活之樂。何謂真正的樂,梁漱溟指出:“真正所謂樂者,是生機的活潑。即生機的暢達,生命的波瀾也。”[1]44就像辨別仁與不仁是從心看,樂與不樂也從心看。換句話說,真正的樂不在欲望的滿足,而是在心境的調(diào)和平衡,此心境就是之前所說的仁的那副心境,是清明安和的,是安暢柔順的,自然也是暢達洋溢的。梁繼承孟子“性善論”,指出,心是人類最大的特征,即理性是人類最大的特征,正因在理性指導下的生活是時時新、時時樂的,原來的生活就是樂的,樂就在心上,并不要外面的刺激撥動。也就是說,一旦尋求外面的刺激,向外去找,運用理智算計,就會走向知的一面,走向有所為而為,那么心就會被蒙蔽,就會失掉生活的樂,就會是苦。故生機暢達洋溢則樂,不暢則苦。
但是,梁漱溟認為,一般人卻硬生生將原本樂的生活打斷,向外找,從外面去撥動,向外尋求刺激,走上一條作樂尋樂的道路。譬如畫畫、看戲、聽音樂,人通過這些活動而能有高興悲傷等感情,能給他生命一個新鮮的感覺,能使他欲望滿足而樂。梁指出,這是他將情致系于外,靠外面各種手段尋求刺激以使生命暢達有活潑新鮮的意思,但是這并非儒家堅持的無所為而為,并未按照生命之理去生活,它所得到的也不是真正的樂??准艺嬲臉凡皇且蕾囉谕獠凯h(huán)境的相對之樂,不是要通過改變外面而使自己快樂,是在里面努力,要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樂由心生,是生機的暢達洋溢,是無所依持的自得之樂,是絕對的樂??傊?,人生并非處處充滿欲求,并不是要不斷向外尋找使得欲望滿足而樂,追逐欲求并非生活的重心,人生并不只是作樂尋樂一條路子,孔子始終堅持的是人的生活就是人原來的生活,要順著生活而生活,順著生命自然之流行,暢達洋溢,把生活重點置于生活本身,生活并不是為了什么而生活,不要把生活化為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人類相較于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就是人類的生活是發(fā)乎無私感情的無所為而為,完全無所依恃,此則才有孔家真正的樂。因此孔子的思想充滿了對“生”之贊美,認為“人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發(fā)”[2]138,人的生命本就是這樣自然流行、暢達洋溢的,時時樂、時時新的,仁的生活是樂,有了這個樂就是仁的生活。
三、所謂禮者是出于我們的心情自然之表示
梁漱溟認為,禮是孔子人生哲學所要表達的最關(guān)鍵的精神。對于孔家之真心,梁也經(jīng)歷了逐漸認識深入的過程。起初,梁將人類行為的主宰歸結(jié)于人理智的活動,認為人總是會趨利避害的;但隨后思想發(fā)生翻轉(zhuǎn),認為主宰人類行為的是人的本能沖動欲望;最后隨著對人類心理認識的逐漸深入,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在其《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后轉(zhuǎn)變不同》一文中坦誠此前將人的本性與動物的本能混而不分的錯誤,并將此本能認為是真心更加錯誤,人類行為真正的核心動機是真心,只有真心的力量是偉大的,只有真心才會有無私的感情,才會有上述之豐厚質(zhì)樸的感情,真心是深藏于內(nèi)而表現(xiàn)于外者,梁將之定義為理性,即理性就是人獨有的心理,如是非之心、求真之心等。“理性、理智為心思作用之兩面:知的一面是理智,情的一面是理性……必須摒除感情而后其認識乃銳入者,是之為理智;其不欺好惡而判別自然明切者,是之謂理性?!盵3]123梁之所以推崇孔家,最終皈依儒家,正是因為孔子及其后繼者在兩千多年前便已發(fā)現(xiàn)“理性”實為人類之最大的特征并指出“理性”給人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庇么恕袄硇浴比ヌ幚砣伺c人之間的關(guān)系則表現(xiàn)為人世間與人相處時的許多禮、情誼。如子對父天生就有恭敬尊重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現(xiàn)出那般父慈子孝。前述仁者的生活是生命合乎生命自己頂合適的理,順乎生活而生活,順乎生命自然之規(guī)則,彼規(guī)則即是此“理性”。由此梁認為,此理性是儒家唯一根本的理,是儒家的真精神。
因此,梁認為,通常所說“周孔之禮”中“禮”之本質(zhì)即是“理性”,“禮”并不僅僅指《禮記》《儀禮》等書中記載的各種禮樂教條和儀式之禮等外在的形式,也非人所認為的禮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而人為后天制定的。真正的孔家的禮是出于我們的心情自然之表示,是前述仁、樂之柔嫩之心所自然發(fā)出的情,是天理,是生命之理。但是“禮”之涵養(yǎng)卻是要依靠具體的禮樂教條制度?!熬唧w的禮樂,直接作用于身體,作用于血氣;人的心理情致隨之頓然變化于不覺?!盵3]106梁以自古以來用于祭祀的禮節(jié)和禮文為例,這些具體的禮樂程序或規(guī)定,最能直接地觸動人的內(nèi)心,作用于內(nèi)心,使人不自覺地產(chǎn)生或肅穆、或欽佩、或敬仰等感情。所以,直白地說具體的禮樂制度是孔子為培養(yǎng)人的“理性”,使人心恢復和樂敏感而作, “他使你無所得而暢快,不使你有所得而滿足;他使你忘物忘我忘一切,不使你分別物我而逐求。怎能有這大本領(lǐng)?這就在他的禮樂”[3]110。
四、以不外找、不懈怠之態(tài)度以行仁的生活
梁漱溟認為,教人如何行此仁的生活是孔子人生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此仁的生活關(guān)鍵是要求之于內(nèi),涵養(yǎng)自己平靜和樂的心理,其道即在樹立合理的人生態(tài)度,一方面是不外找,包括看自己,看當下,非功利;另一方面是不懈怠,包括不遷怒,不貳過。
梁漱溟認為,看自己和看當下就是看這里的意思,不向外找,不從外面撥動,不向外尋求刺激快樂。梁認為,孔子這里所說的“自己”,并不是平常我們觀念中的你我他之自己,而是自己當下的心意、此刻的心情,是當下直覺之所覺。看自己就是要勸誡我們按照當下直覺指示的方向而行動,隨感而發(fā)、隨心而行,無所謂為我,無所謂為他。“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這里求諸己、為己完全是出于一個興趣、情趣,不是去計較旁的事。正如梁所說:“喜歡一種科學就弄那種科學;喜歡一種藝術(shù)就弄那種藝術(shù);喜歡回家種地就去種地;喜歡經(jīng)營一樁事業(yè),就去經(jīng)營。”[4]23此才是儒家的無所為而為,不為任何旁的目的,只為情趣而為,讓自己的心做主宰,除我心安外,別無所為,如此才會有儒家樂的生活。梁漱溟認為,所謂“當下”即看心當下所在的地方,一方面即是心始終在生活中,只有心才是人類行為的主宰,要全心于當下生活中而無暇旁的事;另一方面是心不系于外,不依賴于旁的事,生活在此,心亦在此,生活之絕對的樂亦由此也。
此外,在梁漱溟看來,非功利是與儒家生活相關(guān)的一個根本態(tài)度。梁漱溟著重分析了功利派與非功利派的區(qū)別,他認為只有理解了此二者間的區(qū)別才能認清非功利態(tài)度的真面目。他說:“功利與非功利之區(qū)別,不是內(nèi)容的不同,完全是一個態(tài)度的不同,即功利與非功利不是內(nèi)容或事實的不同,而是態(tài)度的不同。”[1]51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而是內(nèi)在的態(tài)度,是不計較利害的態(tài)度。一舉墨儒兩家之觀點便可明了。墨家說“義利也”,凡事如此行是因有利,如此做有利才如此做。儒家說“義也者宜也”,凡事應該如此做便是義,是“由仁義行”而非義有利而“行仁義”。由此可見,墨家把利害作為全部行為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無論做什么事都會首先考慮利害關(guān)系,認為事物都有一個用處,并以其用處判定其是非善惡,墨家即是功利派。儒家恰持與此相反之非功利的態(tài)度,不問利害得失,“由仁義行”,他的行為動作完全是依靠當下直覺之所感之趣味,靠心之所感去生活。
前講仁就是不外找,從違仁的積極方面來說,外找就是違仁,由此教人秉持看自己、看這里和非功利的態(tài)度避免外找;那么從違仁的消極方面入手,違仁即是懈怠,讓自己陷入氣質(zhì)習慣的老套路中麻木不仁。梁漱溟認為,如此便需要堅持不遷怒、不貳過的態(tài)度避免懈怠違仁。梁認為,凡似乎是先天而為固定的方向,統(tǒng)名之氣質(zhì),外如家庭、學校、社會之熏習、個人之習癖等凡后天所得的東西都是習慣。一般人為了有好的行為、好的生活都會選擇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或形成好的氣質(zhì)的辦法,如節(jié)約的習慣、謙恭的習慣、好公平的習慣。梁指出,孔子的觀點恰與之相反,孔子認為正是這種行為會讓人陷入習慣的老路子中任由氣質(zhì)習慣做主,而沒有心的動作,使仁的心不柔嫩、不敏銳,失掉心靈活的一面,懈怠違仁。正如謙恭成為習慣,一面是應當謙恭時而失掉其內(nèi)容,失掉謙恭之心,僅成為形式;一面是不應謙恭時仍謙恭,應付失當,最終走上麻木不仁的道路。如此梁認為,最要緊的就是要堅持不遷怒、不貳過以求仁,使心常在,常?;顒幼匀?,敏銳易感。梁解釋道,怒氣是人的氣質(zhì)中最堅硬的部分,要不墜入氣質(zhì)習慣中,則最好是不要遷怒,當怒時,我們的心墜入那個硬固的方向中,要做第二件事,往往回不過來,故當怒而怒,怒即冰釋,過而不留,就是不懈,不當怒而怒,或怒而又遷怒,就易墜入氣質(zhì)中而懈怠。梁指出,不貳過有兩層意思:一是知過,誠然有過就是陷入氣質(zhì)習慣的套路中而懈,若有錯就知,那么這個知道就是回歸正途用心生活,就是不懈;一是改過,過而能改不為過,也就不為懈。
總而言之,在梁漱溟看來,孔子人生哲學即是要反躬向內(nèi)理會自家的生命和生活,孔子要的生活是人原來的生活,便是照原樣去生活,生活的主宰是充滿無私感情的真心。因此,孔子人生哲學中頂看重的是心,是能主宰一切的心,由真心去處世接物則怎樣都是優(yōu)美文雅、處處都是暢達洋溢、生機活潑,這樣的生機活潑才是生命真正的樂,仁與樂相伴隨而生,仁者必是樂,樂者必由仁;頂強調(diào)的是生活的恰好,禮就是生活的恰好處,就是仁者生活之表現(xiàn)于外在處,不要拘泥于客觀的道理去循守,而在乎順應天理、順乎生命之自然流行。這樣的生活遠嗎?孔子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边@樣恰好的生活不遠。梁漱溟指出,行此仁的生活關(guān)鍵在于我的心,要從心上下工夫,一方面培養(yǎng)自己不外找之態(tài)度,使心常在這里、常在此處,避免外找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培養(yǎng)自己不懈怠之態(tài)度,使心常在當下、常在主宰,避免松懈而陷入習慣氣質(zhì)的套路中。心隨自然、心無所著,如此則自有仁的生活?!翱鬃釉唬骸錇槿艘?,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嗚呼!是吾道也!”[4]26
參考文獻:
[1]李淵庭,閻秉華.梁漱溟先生講孔孟[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梁漱溟.出世入世:梁漱溟隨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孔凡濤)
On Liang Shuming's Exposition of Confucius' Life Philosophy
ZHANG Jin-rong,YANG Qing
(College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Hunan, China)
Abstract:Liang Shu-ming believes that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Confucius in philosophy is benevolence, which is the original heart of people, the true and alive intention with conscience and thus it is the ultimate ideal of Confucius. Accompanied with the benevolence is the pleasure of life which is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and its external manifestation is the rites bounded to the world and people as friendship or ethical relationship.This ideal life should be carried with rational attitude of ultra-utilitarianism on one hand and positivity and generosity on the other.
Key words:Liang Shu-ming; philosophy; Confucius; benevolence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71(2016)03-0055-04
作者簡介:張金榮(1960- ),女,河北平泉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楊青(1991- ),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