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紅,鄧美金,段濟煒
(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3)
?
公眾現(xiàn)代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的實證研究
潘建紅,鄧美金,段濟煒
(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430063)
摘要:現(xiàn)代技術所具備的復雜性、兩面性等特性,引發(fā)或加大了一系列社會倫理問題。因此,對公眾現(xiàn)代技術倫理風險認知進行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在全面了解現(xiàn)代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現(xiàn)狀的基礎上,指出其存在認知不足、過度依賴媒體獲取信息、缺乏技術溝通平臺等問題。基于此,對公眾的認知狀況進行分析,積極探討提高公眾技術倫理風險認知水平的實踐路徑,并為防范技術倫理風險提出建設性的措施,從而使現(xiàn)代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
關鍵詞:公眾;技術倫理風險;認知
現(xiàn)代技術所具備的復雜性、兩面性等特性,引發(fā)或加大了一系列社會倫理問題,如生態(tài)惡化、資源緊缺、道德淪喪等,將人類社會生活置身于風險之中。把握與認識技術倫理風險,防范技術倫理問題顯得刻不容緩。從技術的社會構建出發(fā),公眾對技術的認知是公眾對技術進行道德判斷的基礎,同時,作為技術倫理風險的直接或間接承擔者,他們對技術倫理風險的整體認知水平,將對防范技術倫理風險的進程與成效產生較大的影響,因而對公眾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狀況的研究有利于識別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的認知誤區(qū),為提高公眾技術倫理認知水平、防范技術倫理風險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為探究公眾對現(xiàn)代技術引發(fā)的倫理風險的認知情況,本課題組在不同區(qū)域,對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職業(yè)的人群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對公眾的認知狀況進行分析,為防范技術倫理風險提出建設性的措施。
一、調查方法及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調查樣本量定為1 000份,以減少抽樣誤差。本次調查按隨機抽樣原則進行,為了保證所選取的樣本能夠反映總體的特性,課題組選取樣本過程中注重了對樣本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的控制,例如在性別、年齡、學歷、地區(qū)、職業(yè)、收入等方面的控制;此外,課題組經過研究認為,已婚人士個人認知狀況可能會受到伴侶及伴侶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別,因此有必要將婚姻狀況納入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中加以控制,以保證抽樣調查的代表性。課題組共回收有效問卷946份,回收率為94.6%。
被調查人員的基本情況如下(見表1):在性別比例方面,男性的比重為54.9%,女性的比重為45.1%。在年齡分布方面,以22~35歲年齡段的人群為主,其比例達35.1%。在職業(yè)分布方面,學生和企業(yè)員工分別以24.1%和22.7%的比例居于第一、二位,農民、教師、公務員、科技人員等職業(yè)分別為14.8%、9.4%、12.6%、9.7%。在學歷水平方面,調查對象的學歷以本科為主,比例達44.3%,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樣本共占17.6%,大專及以下學歷的樣本共占38.1%。在分布地區(qū)方面,來自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或小城鎮(zhèn)、農村的調查對象比例分別為20.7%、24.1%、27.5%、27.7%,樣本分布地區(qū)以中小城市及城鎮(zhèn)居多。在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在1 500~3 000元之間的樣本占31.4%,月收入在3 001~6 000元之間的樣本有25.5%,而無收入的樣本有22.5%,這是因為總樣本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學生群體。在婚姻狀況上,未婚的占47.9%,已婚的占48.3%,離異或喪偶的占3.8%。從總體上看,被調查人員涉及各類群體,且在各個層次上分布得較為均衡,人口統(tǒng)計學指標控制良好,這顯示本次調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狀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情況。
表1 樣本分布情況 (N=946)
二、現(xiàn)代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現(xiàn)狀
認知,通常被認為是人作為個體認識外界事物的一種信息加工過程。認知與行為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對事物的不同認知,會導致個人不同的行為反應。公眾對技術的認知、對倫理風險的認知以及技術與倫理風險關系的認知呈現(xiàn)差異時,他們對待技術的態(tài)度、行為上亦會表現(xiàn)出差異。因而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的偏差與否將對技術本身的發(fā)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對公眾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現(xiàn)狀的把握能夠有助于了解當前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存在的誤區(qū)及其重點領域等,能夠為公眾技術倫理教育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一)對技術的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工自然物充斥著我們的視野,“技術”一詞受到關注。卡爾?米切姆認為技術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作為對象的技術,可以包括裝置、工具、機器等要素,作為知識的技術,可以包括發(fā)明、設計、制造、使用等要素,作為過程的技術,包括技能、規(guī)則、理論等要素,作為意義的技術,包括意志、動機、需要、意向等要素[1]。而對于公眾而言,由于從不同側面觀察,他們對技術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公眾大部分對不同的高新技術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調查對象中,有85.6%聽過克隆技術,有87.0%聽過轉基因產品,有81.0%聽過納米技術 ,有79.6%聽過核電技術,有80.6%聽過因特網技術,有74.8%聽過宇宙空間技術,有78.5%聽過生命技術,有80.7%聽過工程技術,可見,由于獲得信息的渠道多樣,公眾對近幾年出現(xiàn)的高新科技成果有所關注,公眾通過不同的途徑對這些高新技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其中對宇宙空間技術、生命技術等的了解則相對少一些。
(二)對倫理風險的認識
倫理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體現(xiàn)著對生命的關懷與關注,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命令、矯正人生方向的標尺、人類的自律精神”[2]。而所謂的倫理風險,指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倫理關系方面由于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可能產生不確定的事件或條件,尤其指產生的不確定的倫理負效應[3]。公眾由于受自身經驗、教育、環(huán)境影響,對倫理風險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例如對網絡可能帶來倫理風險的調查結果顯示,69%的調查對象選擇了“人際關系冷漠”,56.2%選擇了“道德人格扭曲”,45%選擇了“沖擊民族文化”,66.4%選擇了“侵犯個人隱私”,42.5%選擇了“侵犯知識產權”,66.6%選擇了“不良信息泛濫”,68.1%選擇了“網絡欺詐”,38.7%選擇了“危害國家安全”,57%選擇了“上網成癮”??梢?,公眾對網絡帶來的倫理風險在不同層面有著不同的認識。其中,對“人際關系冷漠”、“道德人格扭曲”、“侵犯個人隱私”方面的擔憂遠高于對國家、民族的擔憂。這表明,人們對技術造成的倫理風險的擔憂更傾向于倫理風險對個體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也反映了公眾認知的一個特性,即相對于對國家民族的擔憂,公眾更加關心可能對自身生活產生直接影響的倫理風險。
(三)對技術與倫理風險關系的認識
科技在一定程度使社會生活陷入倫理困境中,正如盧梭所言,“科學和文藝日益進步,可是人類變得愈來愈壞了”[4],這種“壞”表現(xiàn)在對自然的破壞,人的異化,社會經濟發(fā)展中斷等方面。技術需要在倫理的指引下發(fā)展,沒有倫理來匡正技術的發(fā)展,人最終會被技術所操縱,淪為技術的奴隸。因此,需要對技術與倫理風險之間的關系有個清楚的認識,這包括對技術產生倫理風險的領域、階段等方面的認知。在技術產生倫理風險的重點領域方面,調查顯示,在高新技術領域中,克隆技術被認為是產生倫理風險可能性最高的,占55.4%;轉基因技術與核技術其次,分別占32.2%、25.9%;而納米技術僅占8.2%(見表2)??梢?,公眾認為克隆技術產生倫理風險的可能性最大,而納米技術產生倫理風險的可能性最小。
表2 公眾認為產生倫理風險的可能性(N=946)
在技術產生倫理風險的重點階段方面,公眾認為各個階段產生倫理風險的可能性均占到一定的比例(見圖1)。通過將“很大”“較大”“一般”“較小”“幾乎沒有”依次定義為5、4、3、2、1,并計算各個階段的平均等級。平均等級按設計、實驗、應用及推廣各階段的順序,依次為3.09、3.39、3.6、3.46。可見,技術的應用階段是公眾認為最可能產生倫理風險的階段,而技術的設計階段則是公眾認為相對而言產生倫理風險可能性較小的階段,但仍然達到了一定的比例。而談及倫理風險下的技術發(fā)展,4.3%的調查對象對發(fā)展技術持較為消極的態(tài)度,19.3%的調查對象對發(fā)展技術持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而50.7%的調查對象則認為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應客觀看待、理性規(guī)避(見圖2)。
圖1 公眾認為技術發(fā)展各階段產生倫理風險的可能性(N=946)
圖2 公眾對倫理風險下技術發(fā)展的認知(N=946)
三、現(xiàn)代技術倫理風險認知存在的問題
據調查,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存在一定的認知,但其對技術倫理風險的關注通常來自對自身安全的擔憂,且缺乏有效認知技術倫理風險的途徑和平臺,在獲取信息方面過度依賴媒體,在技術倫理風險認知上易出現(xiàn)認知偏差。
(一)對技術倫理的認知不夠深入
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對高新技術有一定的認知,但是這種認知相對停留在淺層。在調查公眾對各個技術領域的認識狀況時,公眾對各個高新技術領域有所了解的比例均超過50%。這是建立在科技、經濟迅猛發(fā)展的基礎上的,但這種認知容易受“技術至上主義”的驅使,而忽視技術潛在的風險。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不存在公眾對某技術一無所知的情況,但是公眾常常不能正確認識高新技術所產生的倫理風險。數據顯示,一方面,表示對各個技術不太了解的調查對象依然有一定的比例,例如表示對宇宙空間技術和生物技術表示不了解及不確定的比例分別為15.0%、14.0%。另一方面,公眾對各個技術領域產生倫理風險的可能性差異過大,例如公眾認為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存在很高及較高倫理風險的比例分別為78.0%和61.4%,而認為宇宙空間技術、工程技術存在很高及較高倫理風險的比例則分別僅為23.6%和25.8%。顯然上述領域之間同樣存在較大的倫理風險,差異不應有如此之大。由此可見,公民對高新技術帶來的倫理風險的認知是有限的。在幾種高新技術中,不了解克隆技術產生的倫理風險所占比例最低,這可能與克隆技術曾引發(fā)過的爭議、社會化媒體大量的報導有關,使得人們通過傳播媒介了解科技信息的同時,對該科技所引發(fā)的社會熱點問題也有所關注。
(二)技術倫理信息傳播渠道混亂
目前,網絡、報紙、電視、廣播、學校教育等都成為了人們接收科技信息的渠道,然而這些信息傳播渠道存在著一定的混亂,主要表現(xiàn)為過度依賴不成熟的互動式網絡傳播渠道,以及傳統(tǒng)單向信息傳播渠道存在固有缺陷等。調查發(fā)現(xiàn),網絡是人們平日去獲取信息過程中最喜歡采用的方式,其次是電視。經常使用網絡途徑了解科技現(xiàn)象被調查對象的比例高達69.9%,使用電視了解科技現(xiàn)象的比例達到50%(見圖3)。在經常及偶爾使用的類別中,網絡等新媒體和報紙、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比例較大,以下從這兩個方面分析信息傳播渠道存在的混亂。
圖3 使用各個途徑了解科技現(xiàn)象的頻率(N=946)
網絡及媒體往往缺乏科學、客觀、準確的報道,無法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尤其是一些新興媒體其間傳播的信息較為紛雜,一方面這些媒體承載的大量信息之間可能存在相矛盾的地方,混淆公眾技術倫理的認知;另一方面這些媒體傳播的信息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虛假信息。這些使得人們無法獲取正確、真實的信息,容易引發(fā)人們對這些媒體的信任危機。
此外,報紙、電視所傳播的往往是專家的權威言論,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局限性較大。太多的專業(yè)術語會導致公民了解信息的難度,并且專家們與公民看待問題的角度往往不同,例如在技術風險的認知上,專家們的風險認知結構顯示出與風險特征或從這些特征中抽取的因素有如此高的相關關系,而公眾對技術風險的判斷往往基于風險潛在的災難性、風險可控的程度、風險對下一代的威脅等因素的考慮,這不同于那些專家們對技術風險的判斷往往與年度死亡率的估計有很高的相關[5]。并且這種單向的信息傳播方式,使人們一味接受信息,容易導致公民對專家言論的崇拜,或者降低公民對科技信息的興趣與積極性。
(三)公民缺乏有效參與的平臺
技術倫理風險調控實踐表明,溝通交流的渠道和平臺能夠在各個主體交流的過程中起到弱化沖突、整合利益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技術倫理風險的調控。然而目前包括公民在內的各個主體缺乏有效參與的溝通平臺,據調查, 30.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我國在技術倫理風險評估上缺乏有效的溝通平臺”(見圖4)。
圖4 技術倫理風險評估方面存在的問題(N=946)
在技術倫理風險調控中,公眾的立場是極其重要的。以技術評估為例,我國當前的技術評估基本由政府主導,導致社會力量無法介入技術評估,不利于技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外,人們對技術所帶來的后果的感知往往發(fā)生在技術應用階段和技術推廣階段。有效的溝通平臺可以提高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調控的監(jiān)督功能,促進技術全過程、各階段的風險調控。但在技術設計階段和技術實驗階段,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往往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公民缺乏有效途徑對技術信息進行了解把握,其對于技術信息的基本認知多來源于大眾媒體,使得公民非常容易受到媒體引導,難以發(fā)揮調控技術倫理風險的作用。
(四)對技術與倫理風險關系的認知存在不足
風險認知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是指個體對存在于外界的各種客觀風險的主觀感受、經驗和認識,它強調個體由直觀判斷和主觀感受獲得的經驗對個體認知的影響[6],而對技術倫理風險的認知,是“風險認知”在科技領域的應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公眾在針對技術與倫理風險的關系上,存在認知的片面性。在公眾對生命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狀況的調查中,有23.9%的被調查對象選擇了“試管嬰兒生殖技術與倫理道德無關”,在科技與道德倫理的聯(lián)系中,公眾意識到它們之間存在聯(lián)系,但也有公眾把這種聯(lián)系割裂開了。另外,在“發(fā)展科技的最終目的”的問題上,僅有8.2%的人選擇了“推動道德進步”,其中選擇“提高經濟效益”的占21.1%,“增強國家實力”的占32.2%,選“促進社會和諧”的占19.9%(見圖5)。經濟效益和國家實力層面的比重高達53.3%,而道德和社會層面的比重則僅為28.1%,可見人們關注科技,更多關注的是科技對經濟、國家實力的作用,而科技對道德、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由此可見,大部分公民在技術與倫理風險關系的認識上存在不足,對科技與道德的關系不夠了解。
圖5 發(fā)展科技的最終目的 (N=946)
四、提高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的路徑
公眾的技術倫理風險認知水平與其認知的主觀意愿、認知能力、認知的客觀條件息息相關。要提高公眾的技術倫理風險認知水平,就需要加大科技倫理教育,提高公眾認知能力;需要加強公眾的參與能力,使公眾在參與和體驗中深入了解技術倫理風險;需要規(guī)范技術倫理信息的傳播渠道,構建公眾有效參與技術交流的平臺,使公眾能夠便捷地接收到技術倫理風險的合理信息;需要完善制度設計,使公眾能夠參與、監(jiān)督技術發(fā)展的各個階段。
(一)強化科技倫理教育
技術倫理風險認知的深化,可以通過對公眾的教育實現(xiàn)。教育是培育社會意識、塑造道德品質、調節(jié)行為、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手段。將技術倫理風險納入教育體系中,可以融合科技倫理精神,向公眾傳達正確的科技觀,傳播科普知識。強化科技倫理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喚醒公眾的民主意識,進而在多樣化的教育宣傳活動中,深化公眾的技術倫理風險和參與意識。兩千多年封建統(tǒng)治的歷史使得我國缺乏民主參與的傳統(tǒng)和意識,因此在民主建設過程中應著重加強公民民主意識的培養(yǎng),逐步提高其民主參與意識,這樣公民才會對一系列的教育宣傳活動作出反應,從而具有審視技術倫理風險、參加技術評估的意識。
其次,需要在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核技術等領域多開展科普活動。由于公眾認為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核技術產生倫理風險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在各大領域中應重點加強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核技術等的科學普及,以促進公眾對這些領域倫理風險的正確認識,減少公眾不必要的擔憂。在科學普及中,適合采用貼合群眾心理預期和理解范圍的形式,通俗易懂地普及高新技術知識。
最后,需要在各個群體重點加強科技人員與科技的應用、傳播等相關公眾的技術倫理教育??萍既藛T在技術的設計、試驗、應用、推廣等階段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科技人員的科學素養(yǎng)以及技術產生的各個階段都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公眾的技術倫理教育需要重點納入科技人員與科技的應用、傳播等相關的教育內容。在公眾中普及技術設計、應用、傳播等各個階段易出現(xiàn)的倫理風險,提高對科技人員的科學素養(yǎng)、專業(yè)知識的重視。使得科技人員能夠更長遠、更全面、更準確地預見科技發(fā)展和運用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后果,準確評估各個高新技術的研發(fā)成果所可能產生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7]。
(二)提高公眾參與能力
要建立完善的技術溝通平臺,離不開公眾的積極參與。為保證公眾參與的有效性,應從政府、社會等多方面提高公眾的認知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參與協(xié)商的能力。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對公眾進行特定的技術專業(yè)知識和評估技能的傳授和訓練。政府需要動員全部社會力量參與到科技論壇、科普活動中來,并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完善科普類活動的激勵機制。
其次,保證公眾獲取信息途徑的多元化。現(xiàn)階段公眾獲取信息渠道過于單一。實現(xiàn)信息發(fā)布渠道的多元化,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建立公眾互動交流平臺,加強電子信息建設,結合聽證會、論證會等制度,實現(xiàn)線下和線上獲取信息的均衡。在公開技術信息時,盡量引入多重的傳播中介,同時也要保證信息公開的完整性、連貫性以及真實性,對公眾難以理解的專業(yè)詞匯加以解釋說明。
最后,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技術溝通??梢岳矛F(xiàn)代高度發(fā)達的通訊技術,使不同技術主體間能夠有效的互相傳遞和交流技術信息,增進公眾對于專業(yè)技術的了解,增強公眾參與技術溝通的激勵,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技術風險的溝通和交流。
(三)規(guī)范技術信息傳播渠道
公眾越來越依賴媒體來獲取科技信息,而信息傳播途徑是否規(guī)范,影響著公眾對科技信息的接收與理解。當接收不確定的技術風險事件信息時,高度的不確定性和嚴重的后果會給個體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就像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背景[8]。因此尤其需要規(guī)范技術信息的傳播渠道,來彌補人們在感知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規(guī)范技術信息的傳播渠道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源頭上加強媒介素質教育,注重信息倫理的培養(yǎng)。各個主體在披露客觀信息的同時,必須對信息渠道必須進行有效管理,要求媒體嚴格遵循職業(yè)道德和準則,本著客觀、科學、準確、及時的原則,為公眾提供科學全面的認知傳播信息,避免惡意炒作、捏造新聞或是極端失實的報道,并及時對已經造成散播的負面信息辟謠,以穩(wěn)定公眾情緒。
其次,從渠道上積極打造互動性強的雙向交流渠道。應充分利用網絡渠道,擴大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的宣傳教育,并積極鼓勵傳統(tǒng)媒體介入網絡渠道,使傳統(tǒng)媒體技術倫理風險的相關內容轉移到網絡渠道,將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存在的相對公正、科學的特點轉移到網絡上來,從而既改善了網絡媒體內容紛雜、互相沖突的現(xiàn)狀,又彌補了傳統(tǒng)媒體互動性不強的不足。
最后,從平臺上還應積極開展新媒體技術倫理教育平臺的試點??梢岳眯旅襟w技術在網絡上建立技術倫理教育陣地,并不斷充實擴大這個陣地。將技術倫理教育網絡化、系統(tǒng)化、經?;?,并加強引導,將思想交流體系化、正規(guī)化。
(四)完善制度設計
要加強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的廣泛的、長久的認知,關鍵是完善制度設計,主要包括技術倫理評估制度、公眾參與制度和媒體風險預警制度。技術倫理評估制度是公眾技術倫理風險教育的基點,公眾參與制度是技術倫理風險調控的重要力量,而媒體風險預警制度則是技術倫理風險調控的安全閥,因此以下主要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
其一,要完善技術倫理評估制度,公眾技術倫理教育的內容需要依托技術倫理評估的內容,技術倫理評估制度作為公眾技術倫理風險教育的重要理論支撐尤其重要。日本學者齋藤了文曾經在《工業(yè)倫理與制度設計》一文中提出“為了保證安全,工程師不僅要采用科學的、技術的方法工作,還需要一些社會體制的保證”[9],即技術應用應考慮到對社會、倫理、道德、法律的影響。因此技術評估作為公眾技術倫理風險教育的基點,應著重推進其發(fā)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技術的設計、試驗、應用、推廣各個階段中,應重點強調技術的應用階段和推廣階段的評估。通過對技術發(fā)展各個階段的評估,為公眾技術倫理風險樹立標準和規(guī)范,對提高公眾技術倫理風險認知十分必要。
其二,應合理設計參與機制來賦予并保障公眾參與者的參與能力。通過建立有效的信息公開渠道和溝通機制,使公眾了解科技信息和科技政策相關的爭議,增加對相關信息的了解,提高公眾的參與意愿,從而促使公眾對技術倫理風險的關注和思考,提升公眾的參與能力。
其三,傳播媒體也應建立起風險預警和風險溝通機制。當技術倫理風險發(fā)生時,應要尊重客觀事實,尊重公眾知情權的意識,積極主動迅速及時地發(fā)布危機信息, 形成一個全方位開放型的信息溝通網絡,從而實現(xiàn)整個社會信息的充分告知。
參考文獻:
[1]CARL MITEHAM.TypesofTechnology=J8.inP.T.Durbin(ed.):Researehi;IPhilosophy&Teehnology[M].Vol.1,1978:229-294.
[2]王正平,周中之.現(xiàn)代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1.
[3]陳愛華.高技術的倫理風險及其應對[J].倫理學研究,2006(4):95-96.
[4]盧梭.論科學與藝術[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124.
[5]劉婧.技術風險認知影響因素探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7,25(4):56-60.
[6]謝曉非,徐聯(lián)倉.風險認知研究概括及理論框架[J].心理學動態(tài),1995(2):18-20.
[7]李桂花.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對倫理建設的新要求[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2(2):89-92.
[8]劉暢.技術倫理評估探析[D].沈陽:東北大學,2007.
[9]王健.現(xiàn)代技術倫理規(guī)約的特性[J].自然辨證法研究,2006,22(11):54-57.
(責任編輯朱春花)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ublic Cognition of Ethical Risks of Modern Technology
PAN Jian-hong,DENG Mei-jin, DUAN Ji-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Hubei, China)
Abstract:The complexity and duality of modern technology causes or increases a series of social ethical issues.Therefor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ublic cognition of it.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quo of it,this paper pointes out its existed problems including unawareness of the risks,excessive dependence on media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etc.Thus it is beneficial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routes and constructive measures to raise public cogni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risks.
Key words:public; technology ethics risk; cognition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71(2016)03-0031-06
作者簡介:潘建紅(1972- ),男,湖北武漢人,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技倫理與科技文化研究;鄧美金(1992- ),女,廣西柳州人,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學生,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段濟煒(1991- ),男,湖北荊州人,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倫理與科技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現(xiàn)代技術倫理風險防范研究”(NCET-12-0913)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