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鑫,李守鳳
(1.山東省臨沂市第二十一中學;2.山東省臨沂市第二十一中學)
為科學課堂插上“靈動”的翅膀
——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王鑫鑫1,李守鳳2
(1.山東省臨沂市第二十一中學;2.山東省臨沂市第二十一中學)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正走進課堂。它的優(yōu)勢在于能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資源素材加以整合,變靜為動,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變成生動活潑的知識情境,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科學課堂;信息技術;整合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師的職責就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親身體驗,讓他們通過動手獲取第一手資料,感悟直接經驗。
那么,信息技術究竟能為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做些什么?它為科學課堂教學的轉型、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怎樣的可能性?下面筆者就談一談自己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探索、實踐和反思。
1.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學“地球與宇宙”這部分知識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這些抽象的知識以影音、影像、音頻、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形象再現(xiàn)出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好奇,在課堂中起到很好的動力引領作用。
2.針對一些微觀、宏觀的虛擬實驗,引入微課、Flash動畫等元素,激活課堂。
例如,在“太陽家族”這一章節(jié)中,可用太空旅行模擬軟件讓學生感受飛行。再例如,小水滴在綠色植物體內的旅行微視頻,借助Flash模擬,設想自己是一個小水滴,進入植物體內進行一場神奇的探險旅行。
3.將攝像、視頻工具帶入課堂,將實驗細節(jié)投影到大屏幕,讓學生得到細致入微的觀察體會。
例如,淀粉遇到碘變藍、解剖植物的莖、通電線圈的電磁感應實驗、木屑在加熱水中的運動、風的形成等等。高清攝像技術介入可以讓教室內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大屏幕觀察到教師的每一個實驗細節(jié),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4.通過微課程的介入,讓科學課堂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縱觀國內外教育改革形勢,微課程是信息技術切入課堂教學的一個法寶,“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總之,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科學是科學課堂改革的大方向,我們科學教師必須借著課改與教師研修的東風,在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的整合方面,不斷探索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