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典利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四步法
□孫典利
材料作文要求學生排除材料中的干擾因素,確定鮮明而又準確的立意角度,教師可以采用審題立意四步法,幫助學生掌握確立最佳立意角度的方法。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四步法
高考作文題中,材料作文占據(jù)很大比重。出題者只提供一個或幾個材料,不提供具體話題,要求學生“全面理解材料”“不脫離材料中心及含意的范圍”“選好角度”作文。那么,怎樣排除材料中的干擾因素,確定一個鮮明而又準確的立意角度,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筆者概括出了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四步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排除干擾因素,“吹盡狂沙”,從而獲得“真金”,取得最佳的立意角度。
分析材料,第一步是要找出材料的陳述對象。材料的陳述對象是材料中的人、事、物、觀點等。對象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一般來說,有幾類人或物,就可從幾個角度立意;有幾種言論,就可從幾個角度立意;有幾個觀點,就可從幾個角度立意。例如下面這道題:
請根據(jù)下面的材料,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自擬標題作文。
長江中有三種味道最為細嫩鮮美的魚:鰣魚、刀魚、河豚。它們的體形和習性不同,而漁人捕獲它們卻用同一張網(wǎng),像排球網(wǎng)下在江中。
鰣魚的美味,全靠魚鱗傳遞,食用的時候也不能去鱗,鰣魚的體形跟鯉魚差不多,它在誤入漁人的網(wǎng)眼時,其實只需稍稍后退,就可以逃掉,但它太愛惜自己的美麗鱗片,仍不顧一切往前,結(jié)果被網(wǎng)住。
刀魚外形如匕首,肉極細嫩,有小刺上千,脊上有堅硬密集的魚鰭。當它發(fā)現(xiàn)鰣魚上當時,吸取同伴教訓,迅速后退。豈知,這是適得其反,讓魚鰭被網(wǎng)眼死死卡住,自絕了生路。而它只需繼續(xù)往前游去,就可以穿過網(wǎng)眼活命。
河豚呢,身上沒有鱗片,也沒有硬鰭,只是表皮上有密密的釘刺。它看到鰣魚進是死,刀魚退亦是死,于是當網(wǎng)眼卡住它時,便拼命地給自己鼓勵、打氣,一下子肚皮滾圓,試圖脹斷網(wǎng)眼,結(jié)果連魚網(wǎng)一起浮出了水面,被人們輕而易舉地捕獲。
材料中出現(xiàn)三種魚:鰣魚、刀魚、河豚。我們可以選擇從鰣魚入手,也可以選擇從刀魚或者河豚入手。當然,我們還可以選擇從漁民入手。
作文立意,不管從哪個角度寫,都要關注材料的主旨,與主旨保持一致,才不會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把握主旨,我們?nèi)钥蓮膶ο笕胧郑纯醋髡邔τ谒鶎懙娜嘶蛭锍钟械膽B(tài)度: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褒還是貶,或是否中立,通過作者的情感傾向確定寫作的立意傾向。在上述材料中,鰣魚、刀魚、河豚這三種魚因為各有缺陷,而被漁民捕獲,所以,作者對于它們所持的態(tài)度是否定的、貶低的,而對于漁民,則是肯定的、贊揚的。
這是確定最佳立意的關鍵一步,也就是透過材料的“內(nèi)容”層面,把握材料的深層含意,與所供材料內(nèi)涵保持一致。這一步可從作者的情感傾向或材料的結(jié)果入手,追問一下為什么,從而探究事件的本質(zhì)原因,明確作者想通過材料表明的道理,做到“符合材料內(nèi)容及其含意的范圍”,得到最佳立意。就上述材料而言,我們可以追問:“為什么鰣魚、刀魚、河豚會被捕獲?”或者“為什么漁民能輕而易舉地捕獲這三種魚?”從而自然得出結(jié)論:漁民做事能從實際出發(fā);鰣魚一味愛魚鱗、愛美,沒能認清形勢、顧及到自身安全;刀魚、河豚只盲目借鑒別人,不能結(jié)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從而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淵。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找共同點,就可從“認清自我”“打破思維的定式”“學會變通”“合理借鑒”“懂得取舍”“做一條會變通的魚,不要成為像魚一樣的愚人”等角度入題,不至于偏頗。
作文材料中的一些重點詞句、議論句、表明作者感情傾向的句子,對立意是一種暗示、一種導向,抓住這些重點句子, 有助于把握材料最佳立意。如2013年安徽高考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的人看到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問:“為什么會這樣?”
我卻夢想一些從未發(fā)生的事情,然后追問:“為什么不能這樣?”
其中 “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為什么會這樣”“夢想”“為什么不能這樣”是關鍵詞句,結(jié)合這些詞句,揣摩出題者意圖,易于得出“與其哀嘆已發(fā)生的事,不如敢于追夢,勇于創(chuàng)新”的立意。
審題立意四步法,好學易懂,使學生在審題時有了抓手,操作性強,有力的解決了學生審題的畏難情緒,幫助學生排除干擾因素,準確掌握最佳立意。
(作者單位:安徽懷遠一中)
[責編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