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程怡
智慧:幸福語文課堂的“支點”
□江蘇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程怡
幸福課堂,顧名思義,是由“幸?!毖由於鴣淼?,是一種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幸福感的教學。幸福課堂,它不是單純地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而是更加關(guān)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幸福體驗。什么樣的體驗?也許是學生提出了一個有新意的問題獲得老師贊賞后的竊喜,或許是百思不得其解后經(jīng)過老師稍微點撥就豁然開朗的頓悟,也可能是有感情地朗讀了一段課文后獲得同學自發(fā)的掌聲后的小自得……幸福的語文課堂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追求,而孩子們幸福的小表情不就是我們老師的最終追求嗎?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他的《孫雙金與情智教育》一書中說:“我魂牽夢繞的課堂: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學生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學生興趣盎然、興致勃勃;學生思接千載、浮想聯(lián)翩;學生如沐春風、如癡如醉。學生沉浸在美的畫面、詩的境界、愛的懷抱之中。”是啊,這樣的課堂,哪個語文老師不夢寐以求呢?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踐行的“幸福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通過平等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才能最大程度地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身心的愉悅感。尊重學生,不是放任學生不管,不是不論對錯都一味夸贊;尊重學生,是尊重學生的一種尊嚴,尊重學生的一些發(fā)言權(quán)利,尊重學生每一個問題回答的價值體現(xiàn),尊重學生的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如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時,有這么一個片段: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文第4自然段: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李時珍對龐憲說:“我們就在這里住一夜吧!”
師:你看到了一座怎樣的古寺?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后,紛紛舉手回答)
生1:這是一座破敗的古寺。
師:能不能再具體一點描述一下?
生1:這是一座破敗的古寺,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該生引用的都是課文原文)從中讓我體會到古寺破舊,并且沒有人居住在這里。
師問另一個學生:你有什么不同的體會?
生2:這座古寺很破敗,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該生也是引用的課文原文)我從中體會到古寺荒廢已久,可是李時珍愿意住在這里,我覺得他是一個能吃苦的人。
師:說得好!古寺破舊李時珍還愿意住在里面,他確實很能吃苦。他這么吃苦是為什么?還有誰來說說?
生3:這座古寺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該生也是引用的課文原文)我從中體會古寺很破敗,李時珍卻能在這樣的古寺里過夜,看出他有堅強的信念。他為了編寫《本草綱目》,再惡劣的環(huán)境也能安然處之,我感受到他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zhì)。
師總結(jié):大家說得真好??磥泶蠹易x書非常認真,不僅說出了古寺的樣子,而且還能透過文字感受李時珍的精神品質(zhì),這種精神品質(zhì)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時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你是不是更加有體會了?
這一片段的教學,筆者沒有過多地去講解課文的內(nèi)在含義,而是啟發(fā)學生參與討論,尊重每個學生的自主想法,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學會在別人發(fā)言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一步步深化。這樣教學就不僅僅停留在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上,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討論中受到了李時珍珍貴品質(zhì)的思想情感的教育。不過多地干涉、不蠻橫地阻止,而是給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尊重每一位發(fā)言的學生,學生自然會打開思路、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后,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學生的心中肯定有獲得成功的滿足,小小的幸福感爆棚!
語文課堂教學應是充滿激情的,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豐富的肢體語言來讓課堂充滿活力,同時,激情的課堂也是學生飛揚激情的地方,也是激發(fā)他們思路和學習動力的場所,在碰撞中完成“知識的建構(gòu)、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靈魂的擁抱”!
1.語言的藝術(shù)魅力。文字的魅力需要閱讀來體會,可是學生的知識面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光通過他們自己閱讀也許無法達到理解的目的,當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感知文本內(nèi)容時,需要教師組織語言,通過教師的對語言的處理,來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從而領會到文字的美和情感的升華!如在教學《一路花香》第二課時的時候,筆者是這樣引入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一路花香》。學生齊讀一遍課題后,我用緩慢而優(yōu)美的語調(diào)引導學生感受:“一路花香,孩子們,閉上眼睛,用我們的鼻子,來感受一下,我們現(xiàn)在都漫步在兩側(cè)鮮花盛開的小路上,花的清香伴隨著微風撫過你的臉、鉆進你的鼻子……你是不是沉醉了?(停頓片刻)(學生模仿老師閉眼、嗅著空氣,仿佛都聞到了花香)課文里是怎么寫的?我們一起再來美美地讀一讀、找一找。”老師富有詩意的語言打動了學生,在學生重讀課文的過程中,他們的狀態(tài)顯然不一樣了,他們讀得投入、深情……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了調(diào)動,學得有激情、有感悟,個個興致盎然。
2.評價的運用技巧。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對樹立學生自信心、點燃學生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閃光點,善于肯定,并給予及時的評價和激勵。評價也需要藝術(shù),不是一味地吹捧和無意義的夸贊,當教師能用中肯的語言去評價一個學生的時候,學生也能感受到老師真誠的心!
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樂于探索!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嘗試通過一些教學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智慧火花不斷閃現(xiàn)。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圖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如蘇教版小語第八冊《燕子》就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文章語言清新明快、意味無窮。其中第2自然段中寫燕子在春光爛漫時從南方趕來,描寫格外生動,寫出了春天的美麗。讀第2自然段時,我發(fā)覺學生的興致盎然,學生一定是被這春景吸引了。他們讀得入情入境,好像把自己融入了這美麗的春光中??吹綄W生這樣盡興,我腦中突然涌起一個念頭:何不讓學生畫一畫呢?于是,我便這樣設問:“同學們,作者寫的這幅春景美嗎?”“美,太美了!”有學生嘖嘖稱贊,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那么你們能把這美景畫出來,讓大家欣賞欣賞嗎?”課堂氣氛更活躍了,班里的幾個畫畫小能手更是情緒高漲,個個爭先恐后。
這時,我指名幾個學生上黑板繪畫,臺下的學生趣味十足地評頭論足。我讓他們要把所描寫的景物全部畫出來,這下,有學生疑惑了,向我提出:“老師,微風是看不見的,畫不出來的?”“真是畫不出來嗎?”我轉(zhuǎn)向臺下的學生,臺下學生紛紛出謀劃策:“把細雨稍微畫斜些,把柳枝也稍微畫斜些,把……因為微風是輕輕吹拂的,”畫的學生幡然醒悟。一會兒,畫面已栩栩如生,較為動人了。這時,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這一段,學生如臨其境,讀得有聲有色,將教材演繹得淋漓盡致!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老師習慣于經(jīng)常叫那幾個固定的優(yōu)生回答問題,這些天賦高的學生往往比其他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而大部分學生則是默默地坐著,偶爾舉一下手,也輪不到發(fā)言的機會,時間長了,這些學生更加不愿意發(fā)言。這樣對他們是十分不公平的!其實,有時候改變一下上課的狀態(tài),改單獨提問為小組合作討論,小小的改變,會有大大的驚喜!如筆者在教學《九寨溝》一課的第3自然段時,由于這段課文寫得很美,學生的學習興趣較濃厚,但如何通過朗讀把這種美景展現(xiàn)出來卻是個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分組,他們覺得很新奇,為什么和平時上課不一樣了呢?然后我再出示這段文字,讓小組成員通過讀一讀、議一議,品味作者遣詞用句的獨特。接著,我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探討。而我作為旁觀者,在這個小組聽一聽他們的朗讀、在那個小組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十多分鐘下來,連平時總是朗讀不好的差生讀得也是有滋有味。
幸福的語文課堂是什么樣的樣態(tài)?答案是“課堂應基于兒童的素養(yǎng)發(fā)展”。我們所說的“發(fā)展”是一個生態(tài)的、動態(tài)的過程,有著我們未曾預料到的生態(tài)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教師在備課時,喜歡提前預設很多東西,這是好事。但如果預設過度,會使老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來發(fā)展,從而忽視了課堂上生成性的“資源”,課堂就變得毫無藝術(shù)可言。因此,課堂上我們要將教師的“課堂”變?yōu)閷W生的“學堂”,讓教師的智慧生成和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充分的呈現(xiàn)。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發(fā)揮師生的創(chuàng)造活力。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充滿了未知,而教學的精彩,就在這無法預料之中!
智慧是幸福語文課堂的支點。追求幸福的語文課堂,教師就要尊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淡化對課文的分析,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讀書、思考、討論的時間,同時也要重視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讓我們用智慧為學生點亮幸福的燈,用發(fā)展的理念、飽滿的激情、無窮的智慧,去踐行我們追求的幸福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