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敏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
網絡輿論影響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雙重考量
王江敏
(渤海大學,遼寧錦州121013)
摘要:網絡輿論可以推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也可能成為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重大阻礙。要想更好地利用網絡輿論的力量推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就要清晰認識網絡輿論影響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雙重標準,只有認清利弊才能揚長避短,真正做到正確引導輿論,為公眾建設和維護一個良好的、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關鍵詞:網絡輿論;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雙重考量
近年來,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獲得開放、便捷的表達途徑的公眾越來越主動地在網絡上參與話題討論。互聯(lián)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輿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顯現出了它特有的社會力量,“社會網絡化和網絡社會化的趨勢特征愈加明顯,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重合度越來越高?!保?]各種社會問題在網絡環(huán)境中被公眾激烈議論并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網絡輿論處理得好,則推動社會進步,若無妥善處理,就可能演變成輿論沖突和社會行動,最終影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為了更好地利用網絡輿論來推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就要清晰認識網絡輿論影響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雙重標準,只有認清利弊才能揚長避短。
(一)公眾被賦權
深入推進社會治理變革,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參與?!盎ヂ?lián)網還是以其平等性、便利性、快捷性、傳染性在現代社會占據了表達的制高點?!保?]網絡使公眾獲得了自主表達權,網絡空間雖然是虛擬的,但是權利的轉移卻是真實的。以往普通公眾雖標榜擁有參與社會管理的權利,但卻沒有便捷的途徑來真正把這項權利落到實處。但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要想參與社會治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網絡上開展公共事務討論。公眾在網絡上的意見表達形成了輿論,網絡輿論以不可控制的威力滲透到社會現實生活中。政府制定決策需要參考民意,政府進行社會治理不再單向度地進行社會控制式的管理,而是轉變?yōu)榛有缘亩嘣黧w合作式的社會治理。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主動放權和公眾積極分權,合力形成了社會的扁平化的權利結構。
(二)權利遭濫用
“公眾參與能力是制約公眾參與的首要因素。公眾參與能力主要包括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知識與技能。”[3]網絡輿論是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最佳便捷途徑之一,公眾參與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公眾能否有效推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
我國互聯(lián)網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快速普及的,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還有待提高,公眾通過網絡輿論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還有提升空間。但受到網絡社會去中心化結構特征的影響,公眾的個人權利意識已經覺醒,公眾開始了社會分權,特別是各種社會化媒體的興起,更是為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便利。公眾的這種分權就使得公權力遭到了弱化,但是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卻不能與他們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相匹配,所以面對迅速拓展的社會治理參與體系,多元參與主體均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適。
社會公眾經常通過信息技術工具實現自我賦權,有時經常會超越法律賦權,權利遭到濫用,這樣會阻礙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網民以隨性的方式自主運用權力,“現實社會治理中私權的意見表達機制尚待完善,發(fā)聲渠道相對有限,壓抑導致負面社會情緒不斷郁積”,[4]所以經常會出現把源自現實社會問題的不滿和抱怨情緒釋放在參與社會治理當中的情況,將公共領域變得私有化。在網絡時代,由某一網絡熱點事件引爆一些現實社會問題已經成為常態(tài)化現象,網絡輿論常常出現失控的局面,政府經常充當被質疑、被圍觀的角色。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權力結構存在失衡的可能,容易導致治理失靈,客觀上阻礙了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
(一)社會緊密聯(lián)系
網絡輿論具有凝聚力,它能將兩個毫無關系的陌生人沖破空間的限制聯(lián)系起來,一起為社會事務建言獻策。特別是發(fā)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時,有著相同意愿的人發(fā)出類似的意見表達,形成輿論的力量,并合力采取行動。就如在“7·21北京特大暴雨”時,微博成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微博構建的虛擬世界一下子從調侃暴雨的娛樂場,變成了一個民間自救的陣地。公眾在輿論的集聚模式中有著強大的力量,他們可以通過一個社交平臺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他們相互影響,共同采取行動。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導言中所說:“群眾盡管有諸多在外人看起來很值得鄙夷和恐懼的地方,但仍然是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他們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誰冒犯了群體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崩潰。我們即將要進入的這個時代,千真萬確是一個群體的時代。”[5]
(二)安全隱患突出
社會治理的有效實現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離不開安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在新媒體時代,技術的進步使社會變得更加緊密,但是虛擬社會風險與現實社會問題交錯交融,社會治理面臨的社會安全問題也更加突出?;ヂ?lián)網的互通性使得安全屏障消失,社會安全脆弱度變得更高。近年來,“網絡公關公司、網絡水軍異?;钴S,他們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不斷綁架社會輿論制造所謂的‘一夜成名’的神話?!保?]網絡輿論中的謠言傳播虛假信息,會引起公眾恐慌,導致社會信任危機。面對社會中的現實問題和某些不合理現象,許多網民群體背離了理性參與原則,把參與社會治理當成了發(fā)泄社會情緒的另類渠道,盲目地質疑社會治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甚至否定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網絡輿論的互動溝通更易激發(fā)情感共振,這將導致非理性個體匯聚為非理性群體,群體極化等負面社會現象也會隨之產生。社會張力因而出現增長,社會風險的爆發(fā)機率明顯增加,在造成社會治理危機的同時,對社會安全形成了嚴重威脅。
(一)輿論監(jiān)督成效顯著
輿論監(jiān)督是民主法治社會一種重要的監(jiān)督形式,在釋放公眾不滿情緒、推進公共事件解決和推動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肯定。在今天,網絡日益成為一個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永遠開放的“反貪局”。網絡反腐這種公眾通過網絡對權力進行監(jiān)督與制約的便捷參政形式,提升了公眾參與反腐敗行動的積極性,被證明是有效的權力監(jiān)督新形式。注重網絡反腐,是網絡輿論的一個重要作用。各地有關部門越來越注重網絡上的反腐倡廉輿情收集和處置,嚴格核查網絡輿論反映的案件線索,發(fā)揮群眾的網絡輿論監(jiān)督作用已經成為解決反腐問題的重要手段。
(二)參與機制不健全
“民眾參與是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中最艱巨的一環(huán)?!保?]網絡時代的社會治理以開放的姿態(tài)接納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多元主體借助互聯(lián)網渠道參與社會治理已成事實。但是在虛擬世界中,由于匿名性的庇護和缺乏嚴格的審查制度,無序化參與一直是虛擬社會公共領域難以克服的弊病。公眾通過網絡輿論監(jiān)督這種便捷的方式參與社會治理,但難以把握參與的程度,經常出現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現象,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還有一部分公眾參與網絡輿論監(jiān)督是處在“圍觀”的狀態(tài),人云亦云,不僅不利于輿論監(jiān)督,反而易造成混亂??傊W絡無序化參與影響了社會治理的實際效果,為避免網絡參與方式的隨意性將社會治理變成一場虛擬與現實交互下的狂歡,亟待健全民眾參與機制。
(一)思想碰撞顯現新活力
網絡空間自由度大、交互性強、傳輸速度快,方便了用戶的意見表達,為網民的自由發(fā)言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虛擬空間,使不同聲音的共存成為可能。網民可以從不同的立場、層面、角度來自由地發(fā)表意見,表達個性化的利益訴求。這種交流、互動的傳播方式,使得意見表達更為多元化,思想碰撞更為激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彌爾頓所說的“思想和意見的公開與自由市場的實現”。通過相互影響和自我啟發(fā),人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對各種社會現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社會思潮流變空前活躍。這種個性化的意見表達在社會治理中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為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動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流意識形態(tài)遭沖擊
網絡輿論盛行,使得空前活躍的社會思潮不僅多元而且多變。面對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流變,部分社會公眾表現出了不知所措,在多種社會思潮中難以抉擇,易盲目跟風,拋棄主流社會意識,原有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信仰出現認同危機。不同的參與主體根據自身的價值取向參與社會治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參與主體之間難以達成合作、共贏的治理基礎,社會治理將會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分歧,這將大大地影響整個社會的凝聚力。社會治理走向難以達成統(tǒng)一,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便無法實現。
綜上所述,網絡輿論既能推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也會成為阻礙性因素,機遇和挑戰(zhàn)共存?!吧鐣浾摥h(huán)境是社會生活的意識系統(tǒng)和觀念形態(tài),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走向。”[8]正確認識網絡輿論對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雙重影響,有利于有效利用網絡輿論來推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 陶鵬.Web2.0時代的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J].寧波大學學報,2015(5):53.
[2] 張林江.社會治理十二講[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8.
[3] 尹文嘉,王惠.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視域下的公眾參與:能力、意愿及形式[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5(3):118.
[4] 陶鵬.虛擬社會治理中公權與私權的沖突與調適[J].甘肅理論學刊,2015(5):76.
[5] 斯塔夫·勒龐(法).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
[6] 駱正林.網絡輿論給社會治理帶來的挑戰(zhàn)[J].新聞愛好者,2014(4):8.
[7] 張涵.專訪中央黨校教授林吉吉:民眾參與是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中最艱巨一環(huán)[N].21世紀經濟報道,2011-09-14.
[8] 高紅玲.網絡輿情與社會穩(wěn)定[M].新華出版社,2011:4.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