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2015年9月初當選哈佛大學最年輕華人正教授后,沉寂數年的少年班再次回到公眾眼前。曾經,少年班“拔苗助長”的聲音一時鋪天蓋地,認為少年班已成“黑洞”,令部分“神童”泯然眾生。近日,媒體走訪數名中科大少年班畢業(yè)生,得到了否定的答案:當年的少年班牛人輩出,桃李遍天下,“一大堆人過得相當不錯”。 (澎湃新聞10月15日)
數據最有說服力,事實勝于雄辯。應該說,媒體中科大少年班的調查是客觀的、可信的。那么,曾經被指“拔苗助長”“毀人不倦”的少年班,劇情何以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轉”?從最初的名動天下,到后來的飽受質疑,再到現在的牛人輩出,究竟哪一個版本的少年班更接近真相?我們關注少年班,最該關注什么?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人與人也迥然不同。毫無疑問,社會上一定有一部分人的智力、體力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就像讓姚明、劉翔、李娜等選擇體育以外的領域是摧殘一樣,讓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按部就班讀書也是莫大的摧殘。承認天賦秉性的差異和尊重每一個生命并不矛盾,早在2 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至今被世人奉為圭臬。
因此,討論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沒有意義,但討論少年班以何種方式存在具有很大意義。當家長們紛紛急急火火、一擲千金將自家孩子打造成神童的時候,當各高校跟風而上、盲目復制少年班模式的時候,少年班的存在就有了探討的意義。外界關注少年班,既有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不滿,又有對神童模式泛濫的擔憂。這種情況下,由于種種原因,對少年班產生誤解也難免。
少年班牛人輩出的背后站著數以萬計的普通孩子和家長,也站著虎視眈眈的精明商家以及功利化辦學的教育工作者。從某種程度上講,少年班的神童們難以復制,中科大的培養(yǎng)模式也難以復制,中科大只是為這些智力超群的孩子提供了最合適的教育方式,出現牛人輩出、桃李芬芳的局面并不奇怪。如果普通孩子、普通高校機械模仿,注定要吞下拔苗助長的苦果。
說到底,中科大少年班的成功只是再次證明了因材施教的常識而已,而這正是現行教育體制所欠缺的。超過70%的少年班校友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制造等領域,一般30歲左右就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恰恰說明我們既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體制,又缺乏因材施教的社會范圍。
所以,中科大少年班的牛人輩出并不意味著少年班模式可以復制推廣,也不代表公眾對拔苗助長的擔憂是多余的。只要能真正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孩子選擇合適的成才道路,就是成功的教育。有人適合當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有人適合當廚師、技工、司機,這才是一個正常的世界。
(來源:光明網 陳廣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