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蓉 王小芳
因為大部分小學生對作文沒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寫作文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不情愿從事的“任務”,寫起來就非常吃力,常常應付老師、應付考試,而老師們也認為改作文是件費力卻沒有成效的事。所以,二次習作對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進行二次習作的意義
二次習作指的是學生的作文在經(jīng)過教師批改后,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意見再次進行習作以達到習作水平不斷提升的目的。通過對第一次習作的修改,學生能在認識上不斷提高,在實踐中不斷練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量變與質(zhì)變的過程。
(一)更新了舊的作文教學方式
一直以來,小學作文的教學模式都是遵循著這樣一個流程:給出題目、分析思路、教師批注、教師講解。后來,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由命題作文換成了自命題。然而,教師們依舊用陳舊的方式講授,都是以課堂上的點評作為教學任務的完成。筆者的觀點是,這種做法無法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師在給出修改意見后,學生也知道了哪里不合適以及怎樣改,但是學生對老師的批改意見并不重視,不會有意識去按照意見重新修改并完稿,這樣既浪費了教師的心血又沒有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因此,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筆者的觀點是在小學生的作文教學過程中加上二次習作這一流程,使得流程更有序可循。從認識論的立場來講,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的,二次習作就是在第一次完成作文后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能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提升。
(二)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與水平
優(yōu)秀水平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觀點是:“作家最大的本領(lǐng)是善于刪改,誰善于和有能力刪改自己的東西,他就前程遠大。”我們所熟悉的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中也是披閱十載,增刪無數(shù)。小學生在完成第一遍的基礎(chǔ)上進行再修改,能對作文的主題、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等方面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經(jīng)過再次斟酌與衡量,必然會使作文的質(zhì)量得到提高。另外,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付出所帶來的快樂,從而培養(yǎng)了對習作的興趣。
二、進行二次習作的教學策略
筆者主要從教師與學生兩主體進行闡述。
(一)從教師的角度
教師是課堂的引領(lǐng)者,二次習作必須在教師的帶領(lǐng)下進行。所以,教師需要在策略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1.課堂評講。教師在課堂上點評學生的作文。將優(yōu)秀的作文當做范文展示給大家,教師可以通過有感情的閱讀或者做成《作文優(yōu)秀集》在多媒體上展示,帶領(lǐng)孩子們一起欣賞、分析、評價。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心理經(jīng)歷了由懵懂到清晰的轉(zhuǎn)變,對別人和自己的作文的經(jīng)典與不足之處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在經(jīng)過醞釀后,就能使自己的習作水平有質(zhì)量的提高。
2.零距離批改。所謂零距離批改,就是教師不是單獨批改作文,而是讓學生在身邊。這樣做的目的是老師能夠直接告訴學生哪里寫的好,哪里寫的不好,可以一起討論怎么修改更合適。由于班級學生人數(shù)較多,教師可以采用分批進行的方法,比如將5名學生編為一組,利用課間10分鐘、自習課或者課后的零碎時間。
3.評語具體化。很多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寫非常寬泛的意見,比如“文章無重點”、“主題不突出”、“中心不明確”等等。小學生面對這樣的評語往往一頭霧水,使得他們根本無從下手修改作文。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將評語更具體些,用明確的語言指出好與不好之處,不好之處怎樣修改。比如,若文中缺乏心理描寫時,教師可旁批:“如果是你,你當時會有怎樣的心理呢?“這里如果能用擬人手法來表達是不是會更加精彩?”等等提示語。
(二)從學生的角度
1.生生互評。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修改也不失是一種好方法。學生在互相修改的時候,能夠激起他們的好勝心和好奇心,為什么他能寫那么好的作文呢?自己就會有激情去向別的同學學習與借鑒。
2.學生讀學生記。指的是學生讀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將好的詞、句、段與運用的手法,包括教師給出的評語及修改意見都讀給大家聽,這樣做能夠與所有的學生分享優(yōu)秀的作文,其他學生也知道了修改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鄧木輝. 我的“共能”“異能”觀——也談中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4(07):46-48.
[2]薛美英. 談讀寫結(jié)合模式在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方面的應用[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5(09):97.
[3]孫建國.基于兒童文學的小學寫作資源開發(fā)與利用[J].教育導刊,2014(10):85-87.
蔣桂蓉,女,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教育學專業(yè),學歷碩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王小芳,女,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教育學專業(yè),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