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新茹 殷梅英 張人驤
【摘要】本文討論我國古代哲學中上帝和Bible中God的含義和傳統(tǒng)翻譯錯誤,以及如何正確理解我國古代哲學中的愛和天人關系。
【關鍵詞】翻譯 中國古代哲學 上帝 愛 天人關系 God
人們普遍錯誤認為中文上帝一詞是源于西方有神論的宗教。能否將God翻譯為上帝?現僅從翻譯角度不涉及宗教教義和其它方面拋磚引玉作為翻譯專業(yè)的純學術探討。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上帝是不是外來語?是不是只是有神論者的信仰?為此,外語專業(yè)教學和外語翻譯工作者必須知己、知彼,重視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可妄自菲簿,數典忘祖,亦不可葉公好龍或仰人鼻息,以己所欲施于人必將貽害無窮。對待翻譯必須實事求是,絕對不可以己見或感覺代替原文。譯文與譯者的觀點是兩回事,要分開;必要時可加譯注。
一、上帝與God
在我國殷、商、周統(tǒng)治者稱王并都敬拜上帝(天、帝、天地、天帝、老天爺…等等)。在我國古代甲骨上刻有帝,天帝;“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熬刺熘保ā豆茏印ご罂铩罚暗郎保ā独献印さ赖陆洝罚?,“上帝是祗”(《禮記·閑居》)、“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子墨置立天志。”(《墨子·天志》)。中國古代哲學的儒、道、法和墨家等的共同點和根基是:虔誠的崇拜“天”,遵循“道”,突出“愛”和“德”,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留下了共同弘揚傳統(tǒng)的古訓。上帝譯為英文是加引號的“Tien”或God 加譯注(因為God有多種含義和用法,中文上帝只與Bible中的God相同),應特別注意。天只有一面,不可區(qū)分為自然天與哲學天。延續(xù)至今將古代哲學中的天譯為Heaven, Day, Sky, Nature,Season,…等都會誤解原意。Bible中God曾翻譯為上帝、父、天父、神、主、圣、天主等等,并均無譯注。但是,不能翻譯為神。百姓將對人有益者視為天派下界的如:門神、財神等等,人們是通過有形者敬拜上帝;也有將死人敬奉為神,神還有貶義的。在我國古代神也非單一含義?!叭缟袼?,舉事如神”(《管子·權修》),此處神為上帝;“務民以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論語·雍也》)此處神為貶義的。Bible中God 并非多種含義。主遍地皆是,有車主、戶主、……;猴子也稱為“大圣”。所以將God譯為神、主、圣都不對。Bible中God是至高無上,唯一無形的萬物創(chuàng)造和主宰者與中文上帝(“天”)含義相同 故可翻譯中文為上帝或“天”。
二、愛
“天乃道”(《老子·道德經》),“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我國古代哲學中的“愛”是在敬天重道,順天意的基礎上弘揚高尚、純真、無私的人與人之間應當有的真愛。 “從愛民做起”(《管子·小匡》),“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墨子·非樂》),“天下相愛則治,相惡則亂”(《墨子·勱志天下》),“刑罰和法律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保ā俄n非子·心度》),“治國之道,愛民而己?!保ā秳⑾颉ふf苑》),“愛民者不罔其上”(《林逋·省心錄》),“愛國如家”(《筍悅·漢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愛人利物之謂仁”(《莊子·天地》),“仁者愛人”(《荀子·議兵》),“仁愛”(《劉安·淮南子》),“仁者愛之體,愛者仁之用。”(《朱熹·朱子語類》)。中文愛字有多種含義,我國古代哲學中的愛是遵循“道”,以愛加引號表示,譯成英文是“Love”。在英文中l(wèi)ove也有多種含義和應用場合。關于我國古代哲學中“道”的翻譯見。
三、天人關系
民族文化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天人關系是精髓。《易經》(《周易》)是天人關系的經典,敬(順、參)至高無上的帝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人順天意萬事興,天人合一概念不清。對于順天意的事要多為,對于反天的事要無為??茖W中人參天的探索見。
四、結束語
學習傳統(tǒng)文化應以原著為準。翻譯必須忠實于原著,錯譯必然引起誤解。對經典著作的傳統(tǒng)翻譯錯誤應當盡快糾正,消除惡劣影響。外語教學中學習傳統(tǒng)文化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張人驤.對提高翻譯質量的探討[J].海外英語.2014,23:289-291.
[2]融入傳統(tǒng)文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J].校園英語(中).2015,11: 29.
[3]張钖鈞.經絡是獨特系統(tǒng),經絡-皮層-內臟相關假說[A].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4:100.
[4]張人驥,潘其麗,張人驤等..經絡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5]張人駿.健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6]Zhang Kui,Zhang Liang,Qu Wenji,Zhang Renxiang.Two-way feedback of human body[A].SPIE Proc.1992,1644:326-328.(Los Angeles)
[7]Zhang Liang,Zhang Kui and Zhang Renxiang.The two-way feedback and passing-way of human body[J].Engineering Science,2008,6(2):37-41.
[8]殷梅英,殷新茹,堅忍不拔,博學重行[J].校園英語.2015.11 (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