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 要:“導學案”導學的根本途徑是問題導學。有效的問題設置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本文首先闡明了什么是“導學案”中的有效問題,然后結合典型案例從問題的針對性、情境性、梯度性、開放性等方面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問題;有效性;針對;情境;梯度;開放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1-0028-4
近年來,“學案導學”已在全國各地中學廣泛應用?!皩W案導學”是以“學案”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導學”方案的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
“導學案”的核心就是將知識內(nèi)容轉化為問題,從而以問題的形式復習舊知、學習新知,通過一個個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并使相應能力得到提高。而問題設置是否有效,決定著“導學案”能否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有效性。由此可見,問題設置的有效性是“導學案”編寫的核心,也是引導學生去實踐、去探究的關鍵。
1 “導學案”中有效問題的內(nèi)涵
問題設置的有效性是指問題緊扣教學目標,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問題解決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產(chǎn)生的邏輯順序,且能滲透科學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所以,有效問題表現(xiàn)為指向明確,難易適中,富有懸念與思考價值。
“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案,是師生互動的橋梁。“導學案”的作用主要有:1)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2)它是課堂知識結構體系的呈現(xiàn)表;3)它是學生課堂展示的備份材料;4)它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隨堂記錄本;5)它是學生自我反思小結的文本材料;6)它是學生以后復習鞏固使用的學習材料。
“導學案”中有效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將知識點轉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zhì)疑、釋疑,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通過精心設置的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從而讓學生真正從教師設置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2 “導學案”中設置有效問題的策略
有效問題的設置,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也能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那么,應如何設計,才能使問題更為科學有效呢?
2.1 問題的設置應具有針對性——緊扣教材,充分體現(xiàn)學習目標
“導學案”的首條內(nèi)容是“學習目標”,它設計的意圖是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及知識的把握層次,從而明確自主學習要達成的最終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學的“綱”,有了這個“綱”,可使學生明確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如“知道什么,認識什么,理解什么,學了有什么用”等。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突出重點,并通過設置有效的問題,釋疑解惑,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案例1] 《做功了嗎》(滬科版八年級)。
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①知道什么是機械功;②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實例的分析,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③知道功的計算公式,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為了達成目標①和②,筆者先設計了以下3個問題:
(1)物理學中,什么叫機械功?
(2)結合以下生活實例,分析力對物體是否做功,并說明理由。
a.人用力推車,車未動,推力對車是否做功?
b.汽車的牽引力使汽車移動一段距離,牽引力對車是否做功?
c.吊車鋼繩的拉力使貨物沿水平方向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是否做功?
(3)通過分析以上實例,請歸納出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緊扣教材,但略有變動。筆者使用了教材中的a、b兩幅圖,并改動了c圖,將“吊車鋼索的拉力使貨物豎直上升一段距離”改成了“吊車鋼索的拉力使貨物水平移動一段距離”。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使問題設置的針對性更強。
由于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目標②,為了強化學生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筆者又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自助實驗——“對物體做功”。提供的器材有:小車、木塊、鉤碼、足球、籃球。讓學生對這些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并判斷你所施加的力對物體是否做功。此時,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興趣高漲了,也自然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
可見,問題的設置如能具有針對性,從整體上緊扣教材、整合教材,同時又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那么學生就會渴望著尋找答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 問題的設置應具有情境性——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情境是與某一事件相關的整個情景、氛圍、背景或環(huán)境。它可以是圖片、一段視頻,也可以是常見的實例、實驗,還可以是學生從未見過、做過的實驗。
“導學案”的問題情境化,目的是為了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讓其充分感受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并知道其應用,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問題情境化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深奧的問題直觀化,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就來源于生活,這樣就降低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也突破了難點。
[案例2] “短路的危害”(滬科版九年級《讓電燈發(fā)光》)
“短路”是初中物理電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教材中以圖片的形式來說明電源短路的危害之一是燒壞導線。這對于剛剛接觸到電路學習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此,筆者對教材做了一個改動,增添了一個演示實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短路”的情境。用發(fā)光二極管代替燈泡,用長約5 mm的鎢絲作短路導線。實驗現(xiàn)象非常明顯,燈泡短路時,發(fā)光二極管熄滅,鎢絲冒煙、起火并燃燒。學生非常震驚,僅4節(jié)干電池就能讓導線產(chǎn)生濃煙,可見生活中的電路“短路”所造成的后果會更嚴重。通過這個情境,學生對“什么是短路現(xiàn)象?”“短路的危害是什么?”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3] “連通器”(滬科版八年級《液體的壓強》)
“連通器”是液體壓強的應用,放在這一節(jié)的第二課時學習。本課時的難點是連通器的原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道習題,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突破這一難點。
問題設置:如圖1(a)所示,容器內(nèi)裝水,且底部閥門關閉。求:
(1)C、D兩點受到的壓強各是多大?
(2)若在容器底部豎直放立一小薄片A,打開閥門后,如圖1(b)所示,A薄片能靜止嗎?若要讓A薄片靜止,對兩管中液體的深度有何要求?
根據(jù)生活和生產(chǎn)的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認識到物理學習的價值,這樣也就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2.3 問題的設置應具有梯度性——設問有序遞進,思維逐次深入
“導學案”中問題的設置必須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針對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還無法解決的物理知識,可提出由幾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通過問題鏈的搭橋,突破難點,讓學生有成就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
“導學案”中問題的設置還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使優(yōu)秀的學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zhàn),一般的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案例4] “測量大氣壓”(滬科版八年級《空氣的力量》)
托里拆利實驗測出了大氣壓的值,即:1標準大氣壓等于760 mm高的汞柱產(chǎn)生的壓強。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可設計如下問題鏈(如圖2):
(1)玻璃管中灌滿水銀的目的是什么?
(2)實驗中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是誰托起了這段汞柱?
(3)這段汞柱產(chǎn)生的壓強是否等于大氣壓強?為什么?對此問分析有困難的同學可根據(jù)以下提示進行思考:設想在玻璃管下部有一與管外液面相平的液片A:
a. 液片A受到哪些壓強的作用?請在圖中畫出。
b. 這些壓強在大小上有什么關系?
(4)算一算這段汞柱產(chǎn)生的壓強是多大?
(ρ水銀=13.6×103 kg/m3)
[案例5] 《科學探究:歐姆定律》(滬科版九年級)
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guī)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3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系,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鑰匙。
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實驗的設計和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可設置以下問題鏈:
(1)當電流的大小與電壓、電阻都有關時,應采用什么物理方法進行探究?
(2)根據(jù)所畫電路圖,明確該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3)實驗中,控制哪個物理量不變,改變哪個?如何做到?提示:a.要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如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b.要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如何保持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4)實驗中,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是什么?
(5)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坐標系中畫出電流I隨電壓U變化的圖像。
(6)結合實驗數(shù)據(jù)和圖像,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問題鏈設計不在于其所具有的概念性知識的多少,而在于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層次,即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lián)系的子問題(或步驟),或把解決某個問題的完整的思維過程分解為幾個小階段(小問題)。巧妙的問題鏈設計,能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入,并能獲得對新知識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認識上的轉化和飛躍。
2.4 問題的設置應具有開放性——解答思路多元,思維活動開放
問題的開放性,包括教師預先設置問題的開放性,學生探究問題的開放性,學生實驗的開放性等,這有利于學生產(chǎn)生思維碰撞,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特別是求同或求異思維。
問題的開放性,還體現(xiàn)在課堂上不一定是學生一直順著教師的思路,思維被教師牽著走,而是教師更多地隨著學生的思維走。它重在預設,捕捉課堂隨時生成的問題,學生講述不到位、不清楚的地方,教師適時加以點撥,關鍵地方加以追問或強調(diào)。
[案例6] 利用所給器材或身邊的物品,設計實驗,自主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滬科版八年級《壓力的作用效果》)
筆者同時設置了以下3個問題:
(1)你選用的器材有哪些?
(2)你是如何操作的?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3)你能得到的結論是什么?
本實驗探究直指本節(jié)內(nèi)容的核心知識,其探究的成功與否,是能否正確建立壓強概念的關鍵。所以,此探究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實驗采用“自助式”探究方式,讓學生自選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己調(diào)控實驗過程,自助解決實驗問題。盡量使學生“面對最原始的問題,站在問題開始的地方”,而不是給學生提供現(xiàn)成的實驗器材和方案,做驗證性實驗。這樣做學生不免會多走些彎路,但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點燃了,設計的探究方案很多,也很巧妙。
方案1:將壓力小桌正放、倒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
方案2:將壓力小桌正放在海綿上,增加鉤碼,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
方案3:兩手食指同時壓鉛筆的筆尖和筆尾,感受兩手指疼痛的程度。
當學生展示設計方案時,學生對每個方案進行了評價,甚至進行了追問。在反復爭論、質(zhì)疑、釋惑的過程中,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有:(1)方案1中,為什么小桌上都不加鉤碼?(2)方案2中,為什么小桌只能正放?(3)方案3中,兩手食指的壓力相同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開始,是進行科學探究必須的心理品質(zhì),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首要條件。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課堂教學,其核心是問題的設置。有效的問題設置,要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目標的達成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我們只有靜下心來用心揣摩、用心總結、用心完善,才能讓“導學案”在物理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自主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廖伯琴.中學物理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欄目編輯 李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