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江珍
學案導學法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繆江珍
采用學案導學法,能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達到以學論教,從“強教”到“導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從學案設計、預習、課堂活動、檢測評價和復習反饋五個環(huán)節(jié),分析了學案導學法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中職;電子技術基礎;學案導學法
筆者所在學校學生來源廣,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如果課堂教學不顧學生的個性差異,搞“一刀切”,則會導致嚴重后果:若要求過高,只顧少數尖子生的發(fā)展,必然會影響中、差生的學習效果,造成兩極分化的現象;若只是片面地強調照顧差生,低要求低標準,又會抑制優(yōu)秀生的發(fā)展。而學案導學法有利于各層次的學生。學案導學法簡單說就是運用學案,由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先學,教師再教,然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幾個環(huán)節(jié)所構成的一種方法系統。[1]它也是一種能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筆者著重分析學案導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及應注意問題。
學案是與通常所說的教師教案相對應的學生方案。它是在教師廣泛調研學生的學習狀況、研究學生建構自主學習諸種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廣益,精心編寫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輔助材料。內容包括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結構、學法引導、思考討論,技能訓練等。學案設計主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啟發(fā)性原則
學案導學不同于其他教學手段的特點是“導學誘思”。學案主要是通過問題來體現“導”。這要求學案中設計的問題,既要源于課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既有難度,又與學生的思維水平相吻合?!罢T思”是指在學案中要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懸念,造就學習情境來吸引、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
(二)梯度性原則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少存在著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礙,這就要求學案中設計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要針對學生學習上的障礙,鋪設跳板,作必要的提示,這樣才有助于降低學習的難度,理順思路,排除思維障礙。學案的“設疑誘導”必須把握“梯度性”原則,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的問題,都易損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組合邏輯電路時,直接設問:如何設計一個邏輯電路?這種設問對于只具有電路感性認識而無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生而言,往往惑而不解,顯然跨度太大。可改成系列問題:(1)如何找出邏輯變量與輸出?(2)如何列出真值表?(3)如何列出函數表達式?(4)如何畫出邏輯電路圖?由于作了“逐級”分解,降低了難度,學生不難通過對上述有一定梯度性問題的分析,順利達到教學目的。
(三)層次性原則
導學的方式還與導學的對象有關。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分層誘導的方法,力爭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和訓練。對后進生宜創(chuàng)設低臺階、高密度的問題情境,層層遞進,以逐漸觸及問題的實質;對中等生則應采取高臺階、跳躍式誘導;對優(yōu)等生則應蜻蜓點水,僅點撥關鍵處。
(四)系統性原則
針對一個具體知識點而設計的學案應是系統性的,針對一節(jié)課或一章教學知識內容設計的學案更應該是這樣。因此,學案中既要有知識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鞏固練習)。對于復習學案的設計,除了要對知識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使知識網絡化、系統化,還應該盡可能挖掘各課節(jié)或各章節(jié)之間的隱性知識,注重知識的遷移、應用以及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
教師對問題的設置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一定的科學性、啟發(fā)性、趣味性和實用性,還要具有一定的層次和難度。把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給學生的引導和啟示,讓學生自己動腦分析、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研究或利用點撥提示或進行生動的描述,使學生打開思維。導學可以引導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節(jié)省課堂時間,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學生的討論交流可緩和學生聽課的緊張氣氛,減輕聽課疲勞,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互啟發(fā),共同提高。在討論交流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引導學生注意把握討論的中心點;(2)引導學生注意正確的討論態(tài)度,討論時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冷靜聽取和思考別人的意見,要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3)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通過“自學了解,討論解疑”后,對所學內容大致雖已了解,但難點認識得不透徹,對知識的系統性不很清楚,這時就需要教師精講。教師精講不等于少講,精講就是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和本質,在有限的時間內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指明知識的前后聯系和某些概念、規(guī)律的應用范圍,使學生獲得的知識系統、深刻和完整。
學生在自學探索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現很多新問題,提出對各種問題的思考和質疑。這樣教師就能及時從學生的反饋中發(fā)現問題并進行正確的引導。在練習鞏固階段,教師要精心選擇和設計習題,使練習的內容既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又具有典型性,以便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教師還要拓展知識,如在學習完成反相器基礎上,在三極管的基極為什么加一個負電源?可以提高在三極管的發(fā)射極處在加一個電壓源可以嗎?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面。
(一)學案導學有利于“減負”不“減質”
學案導學使大部分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在課堂內消化、理解、鞏固和提高,很多思維訓練和練習都能在課堂上完成,大大減輕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課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開展發(fā)揮特長、發(fā)展個性的活動,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索質。農村學校班額大,學生差距也大,家里往往缺少讀書的氛圍,如何提高整體學習效率?那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前按照導學學習,課堂被用來解決“問題”,教學被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過去的廣種薄收。這種方法已成為當今中國農村學生或薄弱學校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辦法。
(二)學案導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學案導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同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和發(fā)散思維,允許學生異想天開,無論什么問題,都不是把現成答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總之,通過運用學案組織教學,充分體現了學與教的和諧統一。學案導學法相比與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灌、學生裝的固定模式,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它是教學改革的一個創(chuàng)新性實踐。
[1]賈如鵬.“學案”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科學研究,2004
(7):44-46.
[責任編輯陳國平]
繆江珍,女,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綜合高級中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yè)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6)27-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