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
讀《湖心亭看雪》 品三個“癡”人
方向明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四課 《湖心亭看雪》選自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陶庵夢憶》。短短不到200字卻寫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構(gòu)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畫。文筆清新、渾然天成。尤其讓人稱道的是一個“癡”字畫龍點睛,讓眾多語文教師在教授此篇時作為重點來突破主人公張岱的形象,而筆者認為這個“癡”字不僅僅指的是張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個“癡”人形象。
張岱,癡情的人。如果初讀文本,張岱似乎更像一個脫離世俗的高人,一個居住在西湖邊上的奇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想一想,大雪三日后的西湖,在“人鳥聲俱絕”“更定矣”的環(huán)境下,一般人該做什么,應該是“擁毳衣爐火”在家取暖,而作者卻“往湖心亭看雪”。此為一奇。到了湖心亭看到什么了?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大背景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在這里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用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边@些數(shù)量詞準確地寫出了視線的移動和景物的變化。在與“上下一白”的大背景的襯托下,更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不僅讓人發(fā)出感慨。景不俗,此為二奇。更讓人意外的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竟然有“同仁”,并同“飲三大白而別”,可以說是奇遇,此為三奇。難怪舟子也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這是真實的張岱嗎?一個超脫的隱士嗎?答案顯然不是。這需要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中有幾個疑點值得我們那探究:1.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這是為什么?2.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不是矛盾?3.湖心亭遇賞雪人,喝酒為什么“強飲”,喝完就走了,且席間談話只記住對方是“金陵人”,若是知己為什么不留下來暢飲呢?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深入了解張岱,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張岱在給自己寫的墓志銘中這樣寫道;“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厥锥昵?,真如隔世?!睘槭裁辞昂笞兓@么大,原因是明亡后,張岱披發(fā)入山,安貧著書,不再出仕。作為明朝遺民的張岱用崇禎紀年,表明作者不忘故國的操守。亡國的痛始終深深地刺著張岱的內(nèi)心,因此在這個雪后更深夜靜的時刻,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南方雪后的美景,想趁夜欣賞;而是感受到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的冷寂,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亡國的痛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作者的心中,拔不出來,無法排遣,作者赴西湖夜游只是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可是又有誰知道呢?誰是知己呢?顯然舟子不是,所以作者稱“獨往湖心亭看雪”,知音難尋呀。
行至西湖,作者看到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景物的蒼茫襯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茫然,是呀,故國已逝,作者的出路在哪?在蒼茫的大背景下,作者運用白描的寫法寫到了長堤、湖心亭、舟與舟中人是那么的渺小,有力的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渺茫和揮之不去的對故國的思戀之情。此時再讀這段景物描寫,絕不是文人騷客的風花雪夜或偶爾失落的無病呻吟,是作者想在這個肅殺的冬夜排遣亡國的愁苦卻愈發(fā)愁苦的真實寫照。好在湖心亭偶遇“同仁”,本該“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了排遣內(nèi)心受苦的對象??勺髡邊s說“強飲三大白”,是自稱“少時”是“紈绔子弟”的張岱不善飲酒嗎?不是,應該是話不投機,所以與偶遇的“同仁”所談話的內(nèi)容沒有什么印象,只有“金陵人”刺痛了作者,就像留學日本的魯迅先生只記得“水戶”“日暮里”這些地方一樣罷了。因此縱觀張岱的“癡”是癡情,是對故國癡情的思戀。
金陵人,癡景的人。文中的金陵人到底是不是作者的知己?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一般根據(jù)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來判斷他們是知己。在這里,筆者不敢茍同。我們來看金陵人不是獨自來賞雪,是有知己的“有兩人鋪氈對坐”,并有“童子”一旁服侍。這個場景可以說賞心悅目,十分愜意,更似風流雅士。在看他見到作者后 “大喜”、“拉余同飲”,也是性情中人?!帮嬋蟀锥鴦e”卻不強留,非常的率真。由此看來,客居此地的金陵人確確實實是一個雪夜賞景的脫俗雅人。金陵人也是“癡”人,不過他癡于眼前的美景,他的“癡”是一種雅趣。
至于舟子,那的的確確是個癡人,他即不了解張岱的“癡”,也不知道金陵人的“癡”。只是覺得這兩個人的行為都不同于常人,所以發(fā)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的感嘆。
★作者單位:河北沙河市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