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旭*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121000
?
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思考
韓曉旭*
渤海大學,遼寧錦州121000
摘要:文化的發(fā)展擁有歷史的連續(xù)性的特點,我們是通過語言的交流活動來實現(xiàn)文化的這種連續(xù)性的特點。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不僅要教授語言,而且還要傳播文化,因此,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就成了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第二語言教學;文化;思考
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學術界提出了多種觀點,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語言結構是文化結構的本源和基本要素;與之針鋒相對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結構是語言的決定因素;格里姆肖的《社會語言學》則認為語言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互限”;喬姆斯基的學說認為語言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都是受第三種因素諸如人的本質、人腦結構、人類思維特征等決定的;實證主義人則認為,語言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之間只有“伙伴關系”、相關關系,而無因果關系。此外還有語言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說法,還有說是語言是文化的傳播工具,還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種說法等等。
文化影響著語言的表達,我們通過語言交流來傳播文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通過我們說話的表面意思來理解,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以表面意思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深層意思,中國的語言有時候可以囊括很多層面的含義,這就對我們教學有了很多挑戰(zhàn)。所以為了達到我們可以很順利的交流,除了學好目的語以外,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目的語所蘊含的文化。在交際中我們鬧笑話通常是由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乎不理解的情況下甚至都會發(fā)生矛盾沖突。在對外漢語教學界,這一點已為大家所公認,無須贅述。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是語言的根基,我們在社會中發(fā)生的事情,碰到的人或者物,甚至是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都會在詞匯系統(tǒng)中得到系統(tǒng)的反映。所以我們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對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所擁有的文化因素多多的了解,并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作適當?shù)慕榻B。
(一)受特定地理環(huán)境制約的詞匯
因為中國的地域實在是太遼闊了,所以我們各個地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特別的大,因此在詞匯上反應自然就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放眼全國來看,中國北方的氣候屬于干燥、寒冷,南方的氣候潮濕炎熱許多,北方的寒冷的天氣可以長達幾個月,而且北方多數(shù)的地方年溫差較大,所以北方人對冰和雪區(qū)分得特別清楚,絕對不會混淆冰和雪。在中國南方,人們卻習慣于以人體的前后左右來確定方位,常常說“往左,往前,再往右”之類的詞語。究其根源,大概是因為南方陰雨天氣太多加之處于山區(qū)丘陵地帶,樹木繁多且又枝繁葉茂,難以靠日出日落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
(二)受特定物質生活條件制約的詞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物質生活條件很不相同,所以反映在漢語中的這類詞匯也千差萬別。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是中國的瓜果之鄉(xiāng),而吐魯番的葡萄享譽中外。吐魯番的葡萄有幾百種,會把葡萄分成很多類,比如品質上乘的有無核白葡萄、馬奶子、紅葡萄、百家干、木納格、黑葡萄、等幾十個品種,尤以無核白最名貴,皮薄肉嫩,汁味多甜,素有“綠珍珠”美稱,而內蒙古自治區(qū)卻對這沒有什么概念,它是以肉著稱,跟狩獵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關。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可是在中國不同的地方對待“飯”這個主食的理解都有著特別大的差異。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人覺得如果哪一天沒有吃一餐面,似乎這一天就沒有吃飽過。中國東南方以米食為主,大米制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面等。嘉興人踏實放心的一天就是從一個個熱氣騰騰的肉粽子開始的。米粉是貴州很多地區(qū)最重要的米制品,一日三餐都可以作為主食。年糕是漢族傳統(tǒng)美食,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中國地域廣闊,風俗習慣各地不同,年糕的種類也多種多樣。
(三)受特定社會和經濟制度制約的詞
社會是發(fā)展的,歷史也是在不斷前進著的,所以有些經濟制度的詞匯隨著社會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著,你比如說“生產力”,人類運用各類專業(yè)科學工程技術,制造和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生活能力,這個詞的產生是隨著我們國家開始走向富強的道路產生,還有就是“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和手工業(yè)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還有“改革開放”,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還有“綜合國力”,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還有“四項基本原則”、“現(xiàn)代化國家”,“公有制經濟”,“所有制經濟”,“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等。
隨著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加之科技力量的傳播,像是“淘寶”“阿里巴巴”,“美團”“百度糯米”,“大眾點評”,“映客”,“快手”,尤其現(xiàn)在的“微商”,“主播”這類詞語的產生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產生。
除了詞匯系統(tǒng)之外,漢語的表達系統(tǒng)也有許多文化因素。這跟中華民族特定的風俗習慣以及社會心態(tài)還有認識方式等等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
(一)受特定風俗習慣制約的表達方式
我們遇見熟人要打招呼,這是我們每個民族都有的習慣,如果你不跟遇見你的熟人打招呼,或者是別人跟你打招呼,你視而不見,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一說打招呼我們會想到“你吃了嗎?”有的對外漢語教師對留學生解釋說,這兩句打招呼語相當于英語中的“How are you!”其實這樣的解釋也不錯,但是并不是很確切。這是中國歷史上沿用比較普遍的招呼語。“民以食為天”,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都求得是能夠吃飽肚子。因此,問對方有沒有吃飯便是對方的一種關心。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常常使用這類招呼語,但是,現(xiàn)在的這句招呼語基本上沒有了原來的意思。它只是一種形式,不再包含原來的內容,問聲“你吃了嗎?”也單單是一種招呼,至于對方真的吃沒吃過飯都無關緊要,只是代表我看見你了跟你打聲招呼,現(xiàn)在打招呼依見面的時間與場合而定。如“上班去啊?”,“回來啦”,“買菜去了”,“接孩子去啊”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起作用的是禮貌原則,以及表示自己已經注意到對方并主動致意,具體的話怎么說到是次要的。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喜歡用“你這些時間忙嗎”問候校友,同事,特別是年齡相當者。覺得這一問候語,既體現(xiàn)了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又顯得很文雅,不俗。問話人對對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實質性的了解,重在招呼。
(二)受特定社會心態(tài)制約的表達方式
重和諧,是我們漢民族的社會心態(tài)十分突出的特點之一。老子說過:“和諧者,乃小國寡民、清靜無為也,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此乃和諧?!泵献右舱f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泵献诱f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諧?!笔前?,如此有愛。關懷的社會,確實是一種和諧?!肚f子·山木》說:“一上一下,以和為貴,浮游乎萬物之祖?!碧諟Y明說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此乃和諧也;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此仍為和諧也。”《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諧便是這些古話的核心內容。和諧是我們韓民族特色的社會心態(tài)之一,也影響著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念。冰心也說過一句話:“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xiàn)在人的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xiàn)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huán)境中,就造就了環(huán)境的美?!薄靶腋S肋h存在于人類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諧與穩(wěn)定之中?!边@是魯迅說的話?!疤炜盏暮椭C,是穿一身藍,森林的和諧,是披一身綠;陽光的和諧,如鉆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諧,留下了最后的美麗,和諧讓人的內心有一種安靜祥和的感受。
(三)受特定的認識方式影響的語言習慣
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也會影響著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與認識,我們中國人受這種特定認識方式的影響,中國人的時空順序有著從大處著眼,從大到小的習慣,“綱舉目張”就是這種說法的最好寫照。與此相反,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和認識方式則是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時空順序也是從小到大。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古人“善于綜合,短于分析”,即善于從整體上對事物作整體的、模糊的把握,而不善于分解事物并把握事物的局部和細部。
筆者針對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說說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對文化傳播上不要接觸國際政治,我們傳授的是中國的知識,中國的文化,至于哪國與哪國之間的關系,我們普通人不在教學中涉及,不然偏離了主題。舉例來說,筆者上的是初級漢語聽力課,在課間休息的時候,筆者給學生介紹了家鄉(xiāng)丹東,學生是韓國人,我向他介紹了丹東的地理位置,鴨綠江對面就是朝鮮國家,朝鮮族在丹東有一條美食街,幾乎全都是民族特有的食物,學生看到跟自己國家差不多的事物都很興奮,可是有個別學生卻對朝鮮很有意見,筆者借不討論國際政事為由轉移話題繼續(xù)介紹丹東的其他美食美景,學生也立即被這些美食美景吸引轉移了注意力,成功地向他們介紹了家鄉(xiāng)丹東的特色,蘊含的文化含義也讓學生通過圖片或者簡單的語言讓他們知曉。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通過經常的做對話讓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國的文化,每次上課我也會跟他說“來啦,吃了嗎”,他也會跟我說“恩,老師我來了”。也會學我跟我說:“老師,您吃了嗎?”在解釋詞語的時候,我也會通過模擬現(xiàn)實情景或者放短片的形式向他介紹詞語背后深層的含義,學生的接受能力都快,而且都是成年人,會很自然的就明白其中的深意。我覺得我這個方法還不錯。
我們上課是師生關系,我們下課是朋友關系,課下的時候,我們會通過微信向彼此介紹好吃的小吃店,好玩的地方,因為興趣相投,所以跟我的對話做得特別多,口語交際能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結合實際的情景,我的學生也在不知不覺的被中國文化影響并且現(xiàn)在很適應中國的環(huán)境,現(xiàn)在特別喜歡中國,說中國的美食好好吃,好吃的特別多還很便宜,激發(fā)了他們喜愛中國的熱情,學習漢語的熱情高漲很多,有些時候我也會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多學習中國文化,中國往往會在你們不經意間帶給你們驚喜,譬如美食,你吃到嘴里還理解了這種食物的特點一舉兩得喲!
有些時候我們聽到的一些對話,做的一些習題,我也會讓他結合他的實際比較一下中國和韓國在某一點上的不同,調動他們的上課熱情,向我講述他們韓國國家的文化,我是一個傾聽者,在他們講述國家的時候,他們也在不知不覺間更加深刻理解了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有些時候讓學生當主講人比我自己闡述效果更好,因為他們也想讓我了解他們的國家,介紹他們的國家的特色,從而達到一個雙贏的效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很順利,也有他很困惑的地方,比如一個詞在不同的場合下就有不同的意思,他能記住的只有一個或者兩個,有些時候語速有些過快的時候(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人)他會聽不懂,因為有些方言我們在課上不教,他們的表情就會很迷茫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但是在一個地方生活學習必然接觸方言,這也是讓他們頭痛的地方之一。
總起來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上面只是從幾個大的方面作一些列舉和簡要說明。至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怎樣向我們的留學生傳授我們中華文化,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其中的問題也是相當復雜的,也不可能一時半刻就能解決好,所以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探索,密切的聯(lián)系實際,找到問題打開的突破口,我們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概要[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0.
[2]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北京商務印刷館,1954.
[3]呂必松.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羅青松.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楊惠源.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6]祝秉耀,傅藝芳.漢語寫作教學導論.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6.
[7]王小珊.初級階段聽力課教學的基本任務-積累語言信息.李楊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韓曉旭(1992-),女,遼寧丹東人,滿族,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生。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5-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