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慧
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基礎教學部,江西 南昌 330099
從《朝花夕拾》看魯迅思想創(chuàng)作的越文化影響
肖云慧
江西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基礎教學部,江西南昌330099
摘要: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魯迅的思想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與他生長的故鄉(xiāng)密切相關。源遠流長的越文化,構成了一個叛逆的異端思想譜系和生動的鬼神世界,它深刻地影響著魯迅,并形成了他獨有的藝術表達方式。本文旨在通過對《朝花夕拾》文本的分析使讀者對魯迅思想創(chuàng)作所受的越文化影響有進一步了解。
關鍵詞:《朝花夕拾》;越文化;叛逆;鬼神文化
文學是有地域性的。丹納在他的《英國文學史》引言中,認為決定文學的三大因素,是地理環(huán)境、種族與時代。任何地方都可能產(chǎn)生一些影響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但象越文化的中心地——紹興那樣,連綿不斷地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xiàn)出眾多的杰出人物,形成令人叫絕的特殊文化現(xiàn)象的,卻實屬罕見。正是越地悠久厚重的文化傳統(tǒng)和優(yōu)良的文化基因,造就了魯迅這顆文學史上的參天大樹,他特有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和文化性格,都根植于這片養(yǎng)育他的土地。下面我將以他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為例,與大家一同探討魯迅思想創(chuàng)作中所受的越文化的影響。
首先,魯迅身上的特立獨行、富于叛逆和反抗的文化精神,正是對越地風俗人情的繼承與張揚?;谔厥獾牡乩憝h(huán)境和迥異的生存方式,越文化與中國最古老的淳樸敦厚的中原文化不同,它先天具有一種勇于開拓、冒險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向度?!翱脊虐l(fā)現(xiàn),生活在東南沿?!埖靖~’的古越人,在六七千年前即敢于以輕舟渡海;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木槳、陶舟模型與許多鯨魚、鯊魚的骨骼,都表現(xiàn)了海洋文明的特征。”[1]正因為這種精神向度,越人從不輕信、不盲從、勇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這種精神向度投射在文化傳統(tǒng)上,就形成了一種特立獨行的異端思想,即天然地反感所謂的“正統(tǒng)”文化,對奉為“正宗”的倫理道德背道而馳。在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這種反感隨處可見:《二十四孝圖》中他痛斥“臥冰求鯉”、“郭巨埋兒”、“老萊娛親”等故事,這些曾經(jīng)被儒家用來大肆宣揚封建孝道的故事,在魯迅眼中卻成了不顧兒童性命,把“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2]的大毒草,他們給魯迅帶來的毒副作用,直至中年以后都沒能完全消散,還能時時引起反感和恐怖;《五猖會》描寫了當時還是孩子的魯迅急切地想去觀看迎神賽會,而這時候父親卻突然出現(xiàn),強迫他背誦二三十行《鑒略》方才讓去,以致興奮之感一掃而光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壓制性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禁錮和摧殘,表現(xiàn)出魯迅對個性自由的維護與向往。可以說,這種自覺的反抗意識,正是越文化這一母性基因造就的。
其次,魯迅的愛憎分明,仗義敢言的處世性格也師法越地先賢。魯迅對嵇康的研究與他對古代小說的研究可并列為他學術上的兩大成就,他的長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魯迅從1913年即已開始研究嵇康,直至他生命將息的1935年,長達23年的時光他一直在校勘《嵇康集》,幾乎貫穿了他整個的生命歷程。魯迅為什么要研究嵇康呢?因為他們都有正義感,都不被公認的權威思想所囿,都剛正不屈桀驁不馴。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高呼“禮豈為吾輩而設”,“剛腸嫉惡,輕肆直言”[3]。這一切也正鮮明地體現(xiàn)在魯迅身上?!冻ㄏκ啊分畜w現(xiàn)出魯迅批判精神的文章比比皆是:在《狗·貓·鼠》中,作者描寫了童年時曾救養(yǎng)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jīng)歷,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時?!耙桓泵膽B(tài)”、喜歡“到處噑叫”等特性的憎惡,表現(xiàn)出他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陡赣H的病》中回憶了作者兒時為父親尋醫(yī)治病的情景,通過對幾位“名醫(yī)”的行醫(yī)態(tài)度、行醫(yī)作風和治病開方等表現(xiàn)的描寫,揭露出這些所謂“名醫(yī)”的丑惡嘴臉,他們巫醫(yī)不分、故弄玄虛,名曰行醫(yī)為善、治病救人,實則勒索錢財、草菅人命。這些作品當中,魯迅憤世嫉俗、剛腸嫉惡的性格特點呼之欲出,這與他對嵇康多年的推崇和研究緊密相關,甚至可以說魯迅的處事性格正是師法越地先賢。
第三,魯迅把“鬼神”世界作為一種精神寄托與追求與越地尚鬼這一民間傳統(tǒng)密不可分。越地先秦以來就有著傳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傳統(tǒng)。吳越先民自古就是“信巫鬼,重淫祀”。[4]到隋唐時期這種風氣仍然十分盛行,唐崔龜從《宣州昭亭山梓華君神祠記》云:“吳越之俗尚鬼,民有病者不謁醫(yī)而禱神?!笨梢姽砩裨谠降厝嗣裥闹械牡匚弧H绯鲆晦H,魯迅筆下也塑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鬼神”世界。早在《破惡聲論》中,魯迅就指出,被斥為“迷信”的民間宗教和藝術,實際上是“向上之民,欲離是有限相對之現(xiàn)世,以趣無限絕對之至上者”的一種精神寄托與追求。中國古典小說中魯迅最推崇的當屬神話小說,《山海經(jīng)》、《太平御覽》、《列異傳》等都被奉為完全自由和永恒美麗的領域。而在《朝花夕拾》中,我們更是看到幼年時期的魯迅對“鬼神”世界不僅沒有絲毫恐懼,而且對此有無限的興趣甚至憧憬。在《無?!分?,魯迅張揚的正是“無?!边@類被冤屈和受苦的人們的反抗壓迫、渴望公正、勇于復仇的精神。他甚至提出這般振聾發(fā)聵的論斷:“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想到生的樂趣,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無論貴賤,無論貧富,其時都是‘一雙空手見閻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罰。”[5]其實,魯迅的為“無?!钡霓q護、對“迷信”的捍衛(wèi),實質上是在堅守人類最原始最純凈的精神家園。
最后,在越地成長的魯迅會不可避免地被越文化影響一生。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紹興長大的魯迅對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和民間文化自然是再熟悉不過了。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他依然借對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的回憶,表達對故鄉(xiāng)揮之不去的記憶:“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痹凇栋㈤L與〈山海經(jī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作者回顧了小時候在故鄉(xiāng)無憂無慮的生活,表達了對逝去的童年的懷念。因此可以說整部《朝花夕拾》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隨處可見越文化在魯迅思想創(chuàng)作上的深深烙印。
[參考文獻]
[1]100名史學教授的聯(lián)名重寫中華古史的建議書.文史雜志,1999(4).
[2]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4]《漢書·地理志》.
[5]魯迅.《朝花夕拾·無常》.《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中圖分類號:I2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218-01